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六章 为何强调三乘一体的整个习定系统▪P3

  ..续本文上一页离开藏地,所以大乘和尚逃遁而去,只留下一只鞋子。这个大乘和尚的教法强调「无分别」,认为若执取分别,就不可能证觉。他还引述了一百种经论中的说法来支持他的论断。

  对于这个观点,宗喀巴大师质疑:若是无分别,那么如何能够探究真理?没有了觉察,如何能够修习三摩钵底?

  在究竟的实相中,是没有分别的;一切究竟皆是空性。不过宗喀巴大师的错失之处是把实属果乘的禅看成是因乘。我曾写了一篇〈密宗道次第广论书后〉,在此文章内使双方的看法有了协调。

  此外,这位大乘和尚还说:「如果行人遇见了真正的证悟大师,他立刻会证悟禅」(此处的「禅」指的是真如而不是不成熟的「三摩钵底」)。但是宗喀巴大师认为这情况只适用于圣者,而非一般的初学者。可是用这方法而获得的禅和圣者证到的禅是相同的,而且和初修者的三摩钵底绝不一样。

  如果我们承认圣者的禅和依禅师加持而获致的禅相同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同意禅行人的无分别是十分正确的。禅从不使用诸如奢摩他或三摩钵底的一般禅修方法。如果禅是靠这种方式才获致的话,那就正如宗喀巴大师所强调的,觉察真理的分别就是必要的了。

  我常在思惟:如果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为什么他会坚持一些和旧有教派(译按:这里指的是红、白、花三种教派)不同的看法呢?有一次我在西康炉霍掩关,在定光中我看见我顶上有文殊菩萨的光明身,而后文殊转变为宗喀巴大师的光明身。自此我确信宗喀巴大师确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便开始试着找出宗喀巴大师驳斥旧有教派的见解的理由。

  在宗喀巴大师的时代,旧有教派间的风气很败坏,有妻室的老师们过着吃肉喝酒的日子,为了逸乐而娶妻(与密法中用空行母之内涵完全大异其趣)。而出家众也不守戒律。许多邪行人自称是密宗上师,利用密法来骗取世俗的利益及享乐。宗喀巴大师决定力挽狂澜。我们应对宗喀巴大师致以最崇高的谢忱,若非有他,西藏的佛法早已绝灭了。他如旧有教派一般的强调实修,但也鼓励应先花时间把无数的前行、加行先做好。他主张在实修之前,先要完成这些准备工作,才能真正成为适当的行者。因此他强调先行积集资粮的重要,而较不强调智慧。在旧有教派中则一向强调智慧。

  宗喀巴大师又认为阿罗汉和佛的不同是在于福德。佛的福德大于阿罗汉,而阿罗汉的空慧证悟亦不圆满。就空性而言,他认为小乘及大乘的空性相同。

  我们当然不应该直接修习大手印。我们应先积集资粮,再循序进修前三种瑜伽,最后进入第四瑜伽。宗喀巴大师在《道次》中也清楚地指出行者应循序渐进,每一个步骤都是下一步骤的基础。设使没有宗喀巴大师的此种教示,现在藏地是不是仍有佛法存在,就很值得怀疑了。因此我们必须再度表达对宗喀巴大师的感恩。

  然而我个人仍不能赞同宗喀巴大师认为小乘及大乘的空性教授是相同的观点。小乘的空性,虽然性质与大乘的空性相同,但其对善恶诸法的穿透力则异。(译按:小乘行者对于「恶法亦空」理,很难透过。)小乘的空性犹如一条浅浅的溪流,只有小船能航行其上;但河川顺流入海,而大乘的空性恰如海洋。大乘的空性犹如大洋,即使最大的船舰也可以无阻地航行。

  依此处提纲的三乘一体的禅定系统来修习,就解决了所有这些争论。但是我们还得再提及一个荒谬的争论,才能结束本章。

  

  • 汉地的争论

      在汉地,一直有许多宗派,每一派都一直尝试着把佛陀的教法加以分类,来阐述繁杂而且看来歧异的众多法门。在南方有三个宗派,在北方则有七个,全都兴起于天台之前。唯有唐朝的法敏法师把它分为两类:一为显教或化身之教,一为密教,是由报身佛所传。一般说来,没有人注意金刚乘,他们把它别列成一派而非兼容并蓄!所有的祖师都只有一个目的来从事分类──抬举自宗于其余之上。这就是偏执己宗的教派主义。因而我们可以发觉每一宗派都宣称某一、二部经典是佛陀的最高开示:天台宗独捧《法华经》,华严宗则标举《华严经》,其他各宗亦复如是。

      

  •   经由三乘一体的修习,我们可以用非常妥善的方式来解决这些争端。

      

    1. 佛法义理的发展

        我们提出三乘一体的体系的第二个理由是我们极为强调佛陀法义本身的发展。如果我们打算把教法分门别类,则应该要依据教法的已知史实─即客观的分类,而不是依凭个人对宗派的好恶而进行的主观分类。我们不应接受例如华严宗的说法,认为乔达摩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一、二天后,便开讲了《华严经》,只是因为无人能懂,所以佛陀接着便在《阿含经》中传授了给初修行者的法要。谁能证明此说?这种分类难道不就是吹捧自己的宗派?我们不该乐于这么做。

        

      1. 史实上的先后

          佛陀最早是在波罗奈斯(今作瓦拉纳西)附近的鹿野苑对五比丘说法。根据所有史料的明载,当时佛说的第一部经是《转*轮经》(译按:中译本为后汉安世高所译)。

          史料明确地记载着佛陀入涅后,历经四百五十年,马鸣菩萨才宣示并建立了大乘法教。

          随后,在大乘鼎盛时期,依唐密和东密的说法,大成就者龙树在南印度的铁塔(译按:汉系佛教习称「南天铁塔」)取出了金刚乘的教法。但若依藏密的说法,金刚乘教法是由天降下来的。此中有新的、也有旧的密续,而《时轮密续》很明显的是最晚近的教法。

          佛法流传的时序在历史上是有清楚记载的,我们毫无理由可以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改变事实。我们的分类应当展现整个传承的一致性,并清楚说明三乘为一整个佛法的三方面。身为此三乘一体见地的实修者,我确信佛陀是以化身亲自宣说了小乘;以报身开演金刚乘;有些大乘的教法是佛陀住世人间时亲宣的,但另一些大乘经论是源自于佛陀的法身,并藉由其等流身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大师而开演的。

          

      2. 法的本质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第二点原因是种种不同教法的本质。

          佛陀深谙人们是贪爱俗世的,因此他最早的教授是着重于四思惟,出离的必要,道德规范的重要,苦乐相依,还有四圣谛的苦、集、灭、道以及八正道。佛陀并不只是宣讲这些教法,他还亲身实践!尤其在出离方面,佛陀出家、过比丘的生活,这是最殊胜的示范。

          当行者出离心充份到量,也深知世间的痛苦,此时唯独缺乏的就是救渡其余有情的大愿(菩提心),以及对空性的透彻体证,因此有建立大乘教法的必要性。

          遵循大乘道的行者必须致力于救渡一切有情;虽然在菩萨戒中明列有菩萨道行人必须每天习定三次,可是菩萨最关心的仍是普渡有情。

          接着而来的是金刚乘的开演。关于最重要的空性之理,在小乘中并不完整,而大乘里的空也只是心理上的证悟;因此必须建立金刚乘,因为在金刚乘里,是完整的心理及物理的空。

          我们必须先有这一系列的教法,才能证得圆满觉悟。

          

      3. 禅定的次第

          现在我们要谈到我们主张三乘一体的第三个原因。就禅定本身而言,我们应依三乘的次第循序而修,并在实际的证量上将三者全都融合为一。

          

      4. 小乘

          先观修苦谛,而生起彻底的出离。此时有些欲望被制伏。然而,在两种内在的障碍中,烦恼障已净除,仍余所知障。

          

      5. 大乘

          此阶段行者应进修大乘的六度,且证得人空及法空。此时内外障皆可轻易地净除,摧毁了烦恼障和大部分的所知障。

          

      6. 金刚乘

          烦恼障及所知障皆有两类:后得的(在大乘禅定中已净除了)以及俱生的;后者是很难以禅定来断除的。前者是心理的,而后者属于身的方面,而要止息所知障以其极隐微的力量在心中所造成的微妙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依大乘的教法,这的确要长时的修行才能净除;不过藉由修习无上瑜伽的三灌中的教授,则有可能完全净除这些非常微细的障碍。这要藉由俱生智的开发来成办。这只有在金刚乘里办得到。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六章 为何强调三乘一体的整个习定系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