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用」指的是要去思索「這對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最後,「行動」是指把內心和神的溝通所得的啓示加以實行。
向往似乎有點和禅修相似,而其它叁者看來則是相當沒有系統的前行和後續。(看 W. H. Griffin Thomas 著的《The Catholic Faith》《天主教的信仰》第99頁。)
E、世間事務的前行
最後,我們來談世間事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在世間法的範疇,要完成任何工作之前,都必定要做一些准備工作─由飲食到死亡都是如此。
首先,我們以新生上學爲例吧。上學前,學生本人或其父母都得做許多准備:選學校、向校方申請入學、和校長會面、參加入學考試、買新衣服等。在小孩正式入學成爲新生之前,有一大堆事要顧及和處理。爲了一件世間俗務就需要做這麼多准備,那麼想證得叁摩地,豈不需要做更多的准備嗎?
再回到這個例子上來。每個階段的訓練都是這個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有了小學教育的基礎,他可以准備進語文學校或是專科學校,然後還可以再上大學。所以我們不該以爲前行和成果是靜態的因素,而要視修行是爲更進一步的修行而練習的。這樣生命才能有豐碩的成果。
有一首詩,談到飯食之前的預備工作。
陳先生微笑著,按著他的筆記開始朗誦。聽了第一句,聽者和筆者也笑了起來,因爲我們聽到的是:
海象說:「我們最需要的是一條面包,再有些胡椒和醋就真是太好了。親愛的牡蛎,如果你已准備好了,我們就開始用餐吧」。(路易斯卡羅所寫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陳先生開懷地笑了起來,感染了我們二人也跟著笑了。接著他很嚴肅的說:
這裏要問的是:「你准備好了嗎?」若仔細檢討,我們的一生似乎都在問這個問題。即使在很匆忙的時刻,如賽跑者在比賽前蹲在草地上准備起跑時,也被詢及:「准備妥當了嗎?」在這麼緊張的一刻,准備也是必要的。
此外,無論何時及如何發生,當我們辭世時,有好多事還沒做,卻少有准備,就如同雪萊(Shelley)在他的悲劇作品《仙希》(The Cenci)中所描述的一樣。在劇尾,女主角臨刑前,很有尊嚴地說:
「我親愛的主人,主教,別給您自己不必要的痛苦。
母親,請爲我紮上發帶,
用個簡單的結將我的頭發束起來,
什麼樣的結都好!
我看到你的頭發是松散的。
我們曾爲彼此紮上多少次的發帶,
但現在,我們將無法再如此做了,
我的主人啊!我們已經准備好了,
嗯!很好!」
她回答了這個問題,她是已經准備好了。
本章的目的是要使大家相信,在要想獲得禅修的成就之前,先要實修,而在實修之前,種種前行的堅定根基必需建立起來。爲了清楚起見,本章的內容就摘要如下:
F、入門之必備條件概要
1、個人的基本條件。 遵循佛法的人,至少要善于履行部分如下的條件。下面所列的最後四項,對那些下了決心且出離心強的人而言,應隨緣起修。前述各項則是所有佛教徒應該實踐的。
a、兩件每個人都要深深體會及長久憶及的事:對死亡的恐懼及身體的無常。
b、每個人應該相信死後有來生或轉世。如果以爲人死後,這個「人」所造作的行爲及結果是沒有延續下去的,這不但是一種斷滅邪見,而且禍害無窮。一旦有此斷見,就不認爲有做任何前行的理由。相信有來生,才有爲自己早做准備的最大動機。
c、每個人應該要追求良好的來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它的存在)。透過對佛法徹底的了解,才可以妥善地達到這個目標。對許多人而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一些佛教方面可靠的論著以及現有的譯本。所有倫敦巴利原文學會出版的書都應該研讀,而且完全吸收,便可以充分了解小乘的教法。大乘方面,可以研究岡波巴大師的《解脫莊嚴寶論》(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和鈴木大拙的《佛法精華》(Essence of Buddhism);還有牛津版由伊凡溫思(W. Y. Evans-Wentz)主編所譯出的《西藏叢書》(Oxford Tibetan Series)四冊,對金剛乘的教法有清楚的介紹。(注意:只讀這四本書的譯文即可。因爲其中添加的評述及導論常是錯誤的指引,又與佛法無關)。禅的方面,可以看保羅累斯(Paul Reps)的《無門關》(The Gateless Gate)和我寫的《禅海塔燈》(The Lighthouse in the Ocean of Chan)。
d、此外,也該把你的這一本書讀一讀。
筆者停頓了一下,不知道陳先生口中「你的」指的是誰。
陳先生說:「就是指這一本書嘛!」「這本書是你的。我的演講只是聲音,它早已消失了,因爲本性空的緣故。而你的文字記錄使讀者可以永遠受用」。「不、不!」筆者提出異議:「這本書是您的,是您修行與證驗的結晶」。(因而有此更正:對禅修的全貌感興趣的人,應該讀陳先生的這本書。)陳先生接著講:
讀過這本書,因爲書中所談的都和修習禅定有關,所以就有了一點實修的基礎。
e、若不能放棄世俗生活而成爲僧人,至少俗務要減少,把多出來的閑暇用來定課地習定。
f、若不能出離一切牽絆去依止善知識,則要緊的是至少要經常親近善知識,從他受皈依法,這樣他就成了你的上師,從此依教奉行,多多益善。(看附錄二,A, 2 )
g、若不可能長期閉關,也應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獨居修行,即使短暫的周末和假期也要利用。(見附錄一,Part 1,B、4,b、c)
h、若未曾參禮佛教聖地,並在當地尋著適合閉關的地點,至少也應選擇孤寂的地方來閉關。
談到這裏,我們就進一步來說一說關房的條件。
2、關房的條件(參閱附錄一,Part 1,C、6 )
a、可容易取得食物。
b、關房要能免于各種環境因素可能帶來的危險。
陳先生舉出一些例子:如盜匪、虎獅等猛獸,各種現代運輸工具製造的噪音、核能電廠、軍營、以及機場等。
c、關房不該設于疫區。
d、能輕易找到醫生,得到醫療。
e、關房應該選擇風水好的地方。
i.關房後面有較高的山可以倚靠,像椅背一樣。
ii、關房正前方近關房處應地勢平伏,向遠方逐漸升高。
iii、溪流應蜿蜒地自遠方流向關房。
iv、左右兩側應有小山,環抱關房。
v、關房前方應有一片寬坦的綠草地。
這些是一般條件,還有許多細節不能在此逐一討論。
陳先生說:「我的嶽丈曾跟隨許多中國有名的地理風水師學風水。他花了大筆金錢,曆經多年,終于成爲一位堪輿師。他能清楚地了解一個地點的地理吉凶,但是(陳先生很傷心地說)他還來不及一展所長,就被共産黨殺害了」。
f、當地的地神應擁載你的禅修,且願守護你。
3、四項普通條件
在每個宗教裏,這四項條件都被認爲是習定不可或缺的背景。
這四項條件是:
a、法:對佛教徒而言,對佛法要有良好的知見與教導。對任何層次的習定者而言,指的是要能明白習定的內容。
b、侶:要有善友的擁護(而不是阻撓),而且這些法侶應具有正知見;至少要能隨喜你的修行大願。
c、財:有足夠維持生活所需的經濟來源。最好是能有施主承擔一切所需,使瑜伽士可以無憂無慮地習定。
d、地:在吉地修行。我們應該選擇風水佳並且曾經特殊法會灑淨過的吉地。對佛教徒而言,像菩提伽雅(Bodhgaya)(譯注:佛成道處)、王舍城(Rajagriha)(譯注:佛說法最多之處)及鹿野苑(Sarnath)(譯注:佛初轉*輪之處)都是適合修行的聖地。
這四個普通條件是道家所強調的,然而對任何實修的佛教徒也很重要。
4、對西方人的特別條件
在西方國家,習禅的人會遭遇到一些特別的障礙。他們應該把這些障礙弄清楚,並心存警惕:
a、習定時需要純淨、新鮮的空氣;也就是說空氣不要被工業廢氣所汙染,也不要受暖氣或空氣調節設備弄成溫度太高或太低。
b、不要用塑膠寢具或塑膠坐墊,因爲空氣無法流通。
c、塑膠鞋會引起腳病,應該避免,並以皮革或布料材質者取代。
d、不要穿著尼龍纖維質料的衣物,也不要拿來做窗簾,因爲容易著火。
e、在需要取暖或烹煮食物的情況,使用煤炭、木炭或木材。不要用電爐或煤油爐。用後二者産生的熱能只有火大的性質,不適于人體,而木材和煤炭産生的熱能,是融合了地大、木大和水大叁者的性質,較爲均衡(這是經驗之談,這種熱能不會引發阻礙修行的熱病)。
f、烹饪用品和餐具不可用鋁製品,其他如鐵、鋼、磁和陶器製品都很合適。因爲鋁會和食物中的酸起化學作用,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g、不應吃罐頭食品,且食物要盡量新鮮。不要食用可能受農藥汙染的食物或其他有害健康的人造食品。除此之外,修行人應該對生物具有慈悲心,不可鼓勵受政府支持的農夫們,爲了賺錢而進行殺生的行爲。
h、習定時服裝要寬松,不緊繃,使肌肉能完全的放松,利于達到瑜伽坐姿。比丘的寬大僧袍當然格外適于習定時穿著,但只有正式的出家衆才能穿著。在家行人可以穿袖子大,腋下寬的寬松外套,和中國式的寬褲子,很舒服。東南亞國家穿的「紗籠」─一種寬松下裙,也很適合。天冷時,有一種藏語稱爲博古(boku)或朱巴(chuba)的實用外套很適于禅修。它有一片很寬,邊上打折的裙,以及重疊覆蓋的前面。
西方男士應避免穿硬領的襯衫、系皮帶、穿緊身夾克或長褲;女士應避免穿束腰的裙子或是緊身上衣。總之,任何不能使人感到舒適或松弛的服飾都應避免。
i、姿勢是很重要的。前面(第二章,第四節)已經提過七支坐了。我們已經說過身體姿勢對心理狀態所産生的重要影響。在習定時,無疑地,雙跏趺坐是身體方面使瑜伽成就的一大助力。有些人主張不必如此,他們建議只要在椅子上,脊椎挺直,舒適而放松地坐著就可以了。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行者應努力練成雙盤。覺得雙盤很難的西方人應該改穿中國式的寬褲子,每天一點一點的練習,可以在屁股下加一個堅實的坐墊,從單盤開始練。單盤練成了,只要有耐心和努力,就可以練好雙盤。
我到二十七歲才能雙盤,所以對叁十歲以下的西方人而言,應不難學。
G、禮敬
討論完了西方人的特殊問題之後,我要致獻詞。在西方世界,可欲的東西很多,惡業不斷滋生(見第一章)。西方國家有如物質主義的地獄。當然,有些東方國家也差不多一樣了。
這些地獄中受苦的衆生,只有叁寶和您們這些大菩薩才能救度。正如地藏菩薩以大願和大勇,到地獄中去救度那些苦惱的衆生一樣,您(指筆者)在筆錄這本書,以便把許多人從物質主義的大地獄中解救出來。
另外,除一切憂冥菩薩具有降伏諸魔和遣除一切障礙的能力。他會爲修行者鋪設道途。
在達到叁摩地的證悟之前,在前行階段發願和消除障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這一章要獻給這兩位大菩薩。
H、結語
法性本來空寂,也本來現成,當然也找不到所謂「唯一的前行」的法。但是爲了修行(這是證悟前必需做的事),我們必需做好前行。爲了便于記憶,可以把它稱爲「叁 P」。(這是與上一章所提的「叁C」相對應的。)「叁P」指的是:前行(prepare)、修行(practice)、及進步(progress)。進步會成爲下一階段修行的前行,依此類推。在佛法中,前行並非指一次做完便告結束的某一絕對因素。叁P是相互關聯及銜接的。
開始學習佛法後,初學者學了很多,但切不可以認爲在日後稍有進步時,就可以把先前學的東西置諸腦後。先前所聞思的一切,會成爲進一步實修和進程的因,這點在上面已說明了。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道理。樂譜上有多(Do),雷(Re),咪(Mi)等音階。任何一個音符都可以叫做〝Do〞來開始。所以,這一階的〝Re〞,可以是下一音階的〝Do〞。援引此例,我們可以輕易地了解前行是沒有界限的。因此我們應該謹記下列叁 項 教授:
(一) 要希求得更高的果位,所需做的前行就愈多。
(二) 完成的前行愈多,成就才會愈高。
(叁) 前行愈紮實,成就愈早達。
法身遍及一切衆生及一切處,但我們要隨時醒覺此點,並除去障礙以完成准備。我們應當隨時做好准備。
春往夏去,季節的流逝都在提醒我們:「准備好了嗎?」秋天降臨,枯黃的樹葉被微風吹得四處飄零,它們也同樣地問著:「你准備好了沒有呢?」
陳先生以顫抖的聲音說:「您們有沒有聽過鄰居爲了小孩或老人的過世而哀號?他們的哭聲像是不斷在我們耳裏重複著:『你准備好了嗎?你准備好了嗎?』當黑發轉白,也是同樣在問:『你准備好了嗎?』我們周遭的一切都一直在如此催詢我們;但幾個人會去理會它?雖然人皆有死,但人們總是只爲生活准備好了,而不肯爲死亡做好准備」。「我來爲你們念首中國詩」瑜伽士閉上雙眼,以大慈悲心唱出了這首詩:
憫衆
天胡留我在人間?
憫衆徒然淚欲潸;
我隔靈山猶恨遠,
況還隔我數重山!
陳先生把它譯成英文,我們表達了深切的感謝。「因此之故,我願每位西方人都能准備好要習定」。陳先生以此話結束了今日的開示。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四章 沒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習禅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