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關性以及它們如何以習定爲中心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A. 敬禮
B. 圖表解說
C. 這些原則如何以習定爲其中心
D. 結語-修習禅定的大種利益
敬禮 觀世音和普賢菩薩摩诃薩
我們又如往常一樣,步行到了陳先生的關房。陳先生以他一向愉悅的態度招呼我們,我們就坐下開始做初步的討論。因爲上一章的篇幅較長,産生的問題也較多,所以筆者多花了一些時間。在前一天晚上來請教陳先生一些問題時,我還答應要帶一些泰國郵票給一個集郵的中國男孩,可是卻把這件事給忘記了。這個少年對日本郵票特別感興趣,因爲日本郵票很多都設計得很精美,還有些佛、菩薩的像呢。(陳先生已爲他收集了一些此國的郵票,少年朋友應該不會失望才是。)
尊者也同意這些郵票很精美,但他說西藏人認爲在佛、菩薩的聖像上蓋郵戳是很不恰當的。西藏的佛弟子絕不損毀上師的聖像。依佛教的思想,即使是郵票上的菩薩像也是要虔敬對待的。有時候郵票上的圖案只顯示佛教聖者的頭部或上半身,依藏傳佛教的觀點,這也是不應該的─一定要展示全身才可以。尊者說,在西藏沒有任何佛教聖者的畫像或塑像是不完整的。
陳先生說,如果有人向一位上師求照片,上師通常都會給一張全身照,而不是只有頭部及肩部的照片。
我們已准備妥當,我們將注意力由一般菩薩轉移到兩位指導本章的大菩薩。
A. 敬禮
本章我們要討論各種不同的因素如何集中在禅修上。因此我們要敬禮偉大的 觀世音菩薩;自釋迦牟尼佛降臨于此世間時,他即已住于大禅定當中了。〈心經〉說大悲觀世音菩薩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英文讀者請見孔茲 E. Conze 之英譯,收在 Buddhist Wisdom Books中)。我們把本章的中心部分獻給這位大菩薩。我們必需很懇切、虔誠而且真心地向祂祈禱,加持我們能把願力和思惟全集中在習定上。
一切習定的原則都是良規美範,所以我們也應禮敬其名號意義爲「普遍圓滿、吉祥」的菩薩─普賢菩薩。他建立了許多大乘的法則,「十大願王」就是其中之一,這是許多大乘和金剛乘行人所修學的。我們應該以至誠懇切的心來禮敬這位大菩薩以及這些主要的佛法原則。要知道在他的身上,一一毛孔都包含無盡塵剎的世界,以及無數的諸佛、菩薩。
我們向這兩位菩薩祈禱,得到他們的啓發,使我們習定時得到加持而迅速地證悟。
B. 圖表解說
在本章裏,觀世音菩薩代表叁乘佛法的核心禅定(林按﹕指修空),而普賢菩薩則代表與此核心禅定有關的周邊細節。依此架構,本章會按步就班而有系統地展示其內容。
環繞中心的小雙圈是習定本身,包括了在「叁乘合一」的系統下種種的習定方法。
最外一圈是禅(譯注:指「傳佛心印」的禅宗的禅),代表法身或法界。
其內的二個圓圈包含了四種原則的分類。這四種原則是本章的基礎,它們是:聞、思、修叁慧以及證悟。與禅定相關的一些實修上的重要原則在此被歸類。
向外指的箭頭代表上一章所討論的離心關系,亦即習定本身與個別原則的關系。
向內指的箭頭代表本章中所討論的向心力,先一一討論各個因素,然後再論及它們和中心禅定的關聯,藉之強調習定的重要性。
C. 這些原則如何以習定爲其中心
上一章我們討論了前行以及中心禅定的離心力,它影響到我們初步進展的一些必要細節。現在我們要倒轉過來,討論這些原則以及它們是如何以習定爲核心。循此良途可以看出它們的重要性。
所有這些因素都可以用上述的四種分類來歸納。但由于篇幅有限,故不一一討論,我們只能選擇一些重要的主題來講。
- 聞慧
- 法器叁過
如果行者(在此喻爲法器)去親近一位仁波切(Rinpoche;梵文-Maharatna-珍寶)(譯按:英文筆錄者以梵文作注解不能完全表達其義。「仁波切」乃藏語,爲藏傳佛教對地位崇高的轉世僧人、或被公認爲具德的修行人、上師的尊稱,義爲:他是人中最爲珍貴稀有者,可以利樂無量的衆生。)以求領教導,他應該要努力避免犯了下列的
「法器叁過」:
- 「覆器」:表示這個人在心理上是完全的顛倒。盡管他好象人在大堂聽法,可是他只是坐在那兒,什麼都沒聽進去,聽完了也不比未聽前更有智慧。他沒有專心,所以他的聞慧非常的薄弱,完全沒有開展。若行者能以習定爲主要,聞慧一定會增強,而且較易學習。
- 「不淨器」:這種情況是指聞法的人把佛法和一些錯誤的見解混淆不清,此種人缺乏淨信。即使在聽佛法時,此種根器還是夾雜印度教或基督教的想法。一個人應當善護習定,否則,何以獲得淨信的果?
- 「漏器」:縱使這個器皿放正了,也很幹淨,還是可能有裂縫;類似漏器的人聞了法,隨即把剛聽聞的教法全忘失了。如果能透過習定來堅固聞慧,就不會忘失了。
- 依止六想:
要具備聞慧,則必須好好培養這六種存想:
- 把自己當成是希求治愈的病人想。(我們根本的大病是貪、瞋、妄想)。病人才會向醫生求藥;如果不把自身當病人想,那麼一定不會生起追求佛法妙藥以治愈疾病的念頭。若沒有習定,怎能正確的如此作意呢?
- 把上師當成醫師想。因爲上師儲存的智慧醫藥可以治愈我們。若缺乏專注,這種態度是很難在心中確立的。
- 把佛法當成藥物想。但心中需要先能夠如此憶持。
- 把如法修行當成是醫療想。想把病治好,就得服用醫師開的藥。
- 把佛陀當正士想。佛陀布施給我們的,不是物質上的財富,而是能長養我們智慧的佛法。
- 最後一項,是做「願正法長久住世」想。
以上的「六想」都需要靠專注的思惟來維系,沒有習定,這「六想」無法生起。
前四想和「四聖谛」的修持有關連。藉由思惟苦谛,就能明白人們尋求治愈疾病的原因,這與「六想」中的第一想有關。思惟集谛,苦之生起,便可以了解人們遭受痛苦的原因,以及爲何會求助于一位有能力開出處方以治療他們痛苦的上師。這便與上面第二想有關。而對滅谛的思惟對上述第叁想而言就很根本,因爲佛法是治病的妙藥。
而思惟道谛,就是修持佛法,一如遵醫囑服藥一般。
第五想需經習定,以增強對佛陀的信心。第六想有賴在心理上建立對法寶的信心,而在定中思惟佛陀的教法是最高妙、最安全的皈依所在才能確立此種信仰。
- 把自己當成是希求治愈的病人想。(我們根本的大病是貪、瞋、妄想)。病人才會向醫生求藥;如果不把自身當病人想,那麼一定不會生起追求佛法妙藥以治愈疾病的念頭。若沒有習定,怎能正確的如此作意呢?
- 法器叁過
- 思慧
只有在行者的思想因熏修而能維持平穩,且不會因感官的幹擾而悖離佛法題材的情況下,思所成慧才能開展。它指的是對法方面的問題進行無間斷的思考。
由許多博學的中國儒生的故事裏,我們可以對這個道理有更清楚的了解。譬如:有個名叫管甯的,五十年來都是一直坐在一張木椅上專心思考,甚至于還在座椅上留下了一個久坐的痕迹。
張子韶跪在房柱前的地磚上,研究他的老師的學說達四十年之久,在地磚上跪出了兩個明顯可見的凹處來。
左思意圖寫一篇描述當時首都及其勝景的文章,在下筆之先,他花了十二年的時光來醞釀。
另外一位名儒,王充,想完成他的《論衡》。
陳先生沈思了一下說:「這是一本優秀地評論了孔子和孟子的作品。王充是有一點聰明的。他的屋子裏到處都擺滿了預備好的書寫工具,有毛筆,墨和紙。無論做著什麼事,他腦海裏想的都是他的文章,不論走到哪裏,這些文具都隨手可得。」
陳先生起身表演這位漢朝名儒的專注神情:他在屋內踱步,突然間不知想到些什麼,抓起了一支假想的毛筆,奮筆疾書。寫完後,緩緩地又專心地去做另一件事。「《論衡》就是這樣寫出來的」,陳先生說。
尊者說這個方法使他聯想到一位作家,他寫作時所有的參考資料,不但成堆地疊置在家俱上,用鎮紙壓著,而且還散置在七個大房間的地板上。除了他本人以外,他不許任何人去碰這些資料。因爲他說只有這樣子他才能找到他想要的東西。
瑜伽士接著說:「沒錯,這些先賢們從不漫無目的胡思亂想。中文有一句話來描述他們的思想是「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陳先生邊說邊做出很有力的手勢來顯示專注的力道。
另有一位詩人,徐陵,一日騎馬外出,因爲他心中一直專注地想著怎麼寫一篇新文章,他專注到根本沒有注意到他的馬已把他馱到別人家門口去了,他還渾然不覺地在沈思中下馬,以爲是到家了。
有兩則西藏的譬喻也告訴我們應如何馴心。第一則把訓練過的心念比喻成是由一位善射者所射出來的一連串的箭,每一支箭都在空中將前一支箭射穿成兩半。
第二則比喻也是鼓勵我們要專注:如果你碰到了七只咆哮的野狗,你必需一直把心保持在平穩的專注中,而不爲這些野狗的凶暴所動。在宗教生活裏,與此相同的專注力是必要的。
在此際陳先生很明顯地憶及一個他自身的例子。
有一次我夢見DB法王噶mb,要我去見他,因此,我就去了當時他駐錫的德格八邦寺。八邦寺爲八座白雪皚皚的山峰所環繞,正好位于這朵八瓣蓮花地形的中央,所以是個殊勝的吉地。
依佛教的傳統,朝聖者初抵聖地時,應該先順時鍾繞此聖地,(使聖地保持在右手邊)以示尊重。我便開始繞行DB法王所駐錫的八邦寺,且專…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關性以及它們如何以習定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