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一意的持其心咒。我全神貫注在持咒繞塔上,根本不知道有些朝聖者爲了見DB法王也抵達了八邦寺。在他們進入寺內觐見DB法王時,他們就把帶來的獒犬留置在寺外蹓達。這些獒犬並非歐洲的馴犬,而是具有老虎一樣的血盆大口、長而尖銳的牙齒的龐然大物。因爲這是邈無人煙的荒涼地方,所以它們自由行動並不礙事。它們一看我走近,便迎向我跑來,有一只還撲向我的喉嚨,當時我全心全意只憶念著DB法王,所以就用一只指頭指向那條獒犬。它突然安靜下來,坐下,看著我。我站著不動,手仍指著它,心中仍不斷持咒。接著許多人朝我跑來,還邊喊著說:「它們會把你咬死的。」我只說抱歉激怒了他們的獒犬,然後,繼續繞寺、持咒。
中國也有一個和專心有關的老故事:有位師父有一回派他的徒弟送信給住在兩天路程外的另一位師父。這個徒弟很笨,從來都沒法子把事情記全。他出發前,他的師父吩咐他:「我給你的只有六件東西,切莫有所遺失。第一件是一封信,第二件是一把傘,第叁件是一個皮製的錢袋,第四件是你的包裹,第五件是一雙鞋,最後第六件是你自己。」這個徒弟出門了,一邊不斷覆誦著:「這兒有信、傘、錢、包裹、鞋子,還有我自己。」
當他在第一天趕完路抵達一間客棧的時候,他心想:「我最好再確認一下,是不是六樣東西都在。」他把東西數了一遍以後,他只數到五樣東西,所以隔天早上他確定他丟了一件東西。他開始往回走,走到約半路的地方,他又試著再覆誦這六樣東西,然後才發覺他沒把自己數進去。愚昧的人就是這個樣子,他們可能把自己都弄丟了。但有智慧的人就懂得要保持專心。
這部分涵蓋許多類的要素,我們只能選其中最重要的幾類來談:
- 五種菩提心
在《大智度論》裏,龍樹菩薩把菩提心分爲五種不同階次:
- 「願菩提心」。能專注憶持諸佛、菩薩的誓願是很好的事,不過最好是也能發自己的誓願。(見附錄Ⅲ. Ⅱ.C)許多人只是依循諸大菩薩的誓願來發願,可是一旦他們被問到他們發願的終極目標爲何時,他們只能回答說他們是依法藏比丘(彼即成就阿彌陀佛者)的四十八願,或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等來發願而已。他們沒有自己的意見,只撿些現成的。從另一方面來說,要遵循自己所發的誓願當然是很不簡單的。
在我到達菩提迦耶之前,我告訴許多人我要去朝佛,順便問問他們有沒有什麼誓願要我在釋迦牟尼佛成道的聖地爲他們啓白的。有一些出家師父和實修者給我他們深切的誓願。而其余的人,有些是仆役或窮人,只爲自己或自己所關懷的人祈求健康長壽而已。這些誓願約有二百個,我在菩提迦耶的金剛座前,把這些誓願都誦念了一遍。
我曾嘗試幫助一些人發起菩提心願,尤其是佛門兄弟,同壇接受灌頂並且修習相同法門的那些人。我個人在弘傳佛法方面發了十個大願,爲今日的世界發了卅個願,另有十個爲自他圓滿覺悟而發的願;最後爲了推行廣大無盡的菩提事業,還發了「九無死願」。即使是要遵循古來佛菩薩的大願,也需要專注。最好是我們能深刻地觀察世間的種種痛苦,繼而發個別的誓願。
- 「無愛執菩提心」。若沒有定力,我們如何降伏愛執?向來這都是難以做到的。經過訓練且集中的注意力是必備的。沒有它,是不可能圓滿這一個階段的菩提心。
- 「菩提心的認取」。不論在聖者或在凡夫的層次,這個階段的菩提心都是不容易修成的。爲了圓成聖者的菩提心,我們必須有法身正見。即使是凡夫的層次,我們應該先修習六波羅蜜之道。經過良好培養的專注力及禅定力可以産生足夠的智慧來認取智慧心(譯按﹕即指菩提心)。
- 「行菩提心」。只能在內心專注地認取及長養菩提心是不夠的。在這個第四階段,行者要慈悲地把菩提心推廣到外在的其他有情,以行動來加持及勸化他們。若要達到這階段,行者必須有非常卓越的禅定力。此時也必須獲得前五種神通。
- 「無上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此時已超越了一般禅定的範圍,只有證得叁摩地才能了解這個階次的智慧心,所以它是屬于佛的範疇。(菩提心有另外的分類;請看第十叁章,D. 1. c.)。
- 「願菩提心」。能專注憶持諸佛、菩薩的誓願是很好的事,不過最好是也能發自己的誓願。(見附錄Ⅲ. Ⅱ.C)許多人只是依循諸大菩薩的誓願來發願,可是一旦他們被問到他們發願的終極目標爲何時,他們只能回答說他們是依法藏比丘(彼即成就阿彌陀佛者)的四十八願,或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等來發願而已。他們沒有自己的意見,只撿些現成的。從另一方面來說,要遵循自己所發的誓願當然是很不簡單的。
- 戒律
在我們的表內,戒律這一項中涵蓋了八聖道中有關道德的叁者:正語、正業及正命。它們的重要性我們在其他部分會充分強調,所以不在此贅述。
守戒可分叁方面來說,即是:防非止惡、修諸善行及利益他人。
- 防非止惡:
我們很快可以了解,沒有習定的話,要止惡是很困難的。根據《聖經》所記載的早期基督教來看,幾乎找不到和佛教的習定有相對應的修持。可是基督徒有倫理規範,即其十誡,其中有些條目和佛教在家五戒相同。(不過十誡的內容不像在佛教中對五戒有深入且完整的诠釋)。此外,耶稣說:
「你們不應殺害。你們不應邪淫。你們不應偷竊。你們不應作僞證。要尊重你的父母,要愛鄰居如愛自己。」(馬太福音19:18-19)。
耶稣又說:
「但我要交代你們,要愛你們的敵人,祝福那些詛咒你的人,善待恨你的人,要爲那些利用你、逼害你的人祈禱。」(馬太福音5:44)
此外,在《舊約》中,有不少關于戒行的隽語,例如:「你的靈魂別急著去生氣,因爲怒氣停留在愚人的心裏」(Ecc1. 7:9);及「不輕易動怒的人是有智慧的;草率莽撞的人提升愚昧」(Prov. 34:29)。
雖然有十誡,有耶稣的忠告,還有隽語,但這些都缺乏禅修的支持,所以無從徹底地被遵循。即使第一世教皇彼得也曾二度違犯這些教誡。他曾拔劍割下了一位逮捕耶稣者的耳朵(馬太福音 26:51),此外,他也曾叁次撒謊,說他不認識耶稣。(馬太福音 26:69至74)
因爲彼得只是一個單純的漁夫,對于能增長守戒力量的禅修一無所知,難怪他很快就違背了誡條。沒有定力的人們就和他一樣,隨時都有犯戒的危險。
四本福音書中提的教誡都是一樣的,很易于憶持、遵循。但是誠如湯姆斯.艾迪寫的一首詩所提及的,人們應當專心一意。此詩如下:
「馬太、馬可、路加及約翰,
是我休憩領主恩之床。
四位天使來到我床邊,
四位天使環繞我頭上,
一位守護,一位祈禱,
另外二位擡走我靈魂。」
- 修諸善行。我們在此簡要地談一談戒律的另一層面。
在孔子的學說中,倫理和精神的提升或退墮間的關系是很清楚地點明的。他說:「行善如登高山,行惡如崩。」
我們再扼要地談談戒律的第二個層面。
在《法句經》中,佛陀親口規誡:
「造作無益于己的惡行很容易,但要造作有利益的善行卻誠然是非常困難。」(163)
行善必然涵蓋了六度的前二項:布施與持戒。在行布施波羅蜜時,我們應當深刻地認爲施者、所施物及施的行爲都是性空。若布施及受施都配合上空性正定,則能産生很大的功德,但世間法的施舍卻只能産生微小的善果。(參看第十章)。
再者,持戒波羅蜜也必須配合習定而來的智慧,才能有成果。僅僅遵守嚴格的規律是沒有太大益處的;反之,在禅定所生起的觀慧的引導下,守戒就有很大的利益。
雖然行善不易,但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善行,則習定是不可或缺的。沒有習定,我們的意念和行爲全都被無明所染汙。
《法句經》(243)說:「無明是一切染汙中之最甚者,比丘,當舍棄無明,清淨無染。」要舍棄無明,必須經過禅修。佛陀早已確切地點出進步的必要條件是:「由定能生慧;無定則慧虧。」《法句經》(22)。再舉一則《法句經》(110)的佛陀金言:
「與其無戒放逸地長命百歲,不如守戒修定地過上一天。」
- 利益他人。這項和「修諸善行」相近,但範圍更廣。此時,行者把善行由自身擴展到其他衆生身上。在六度中,此項被歸納在持戒波羅蜜裏。
總結上說,就是:如果你想舍棄惡行、培植衆善、利益他人,則請長養你的禅定力!
- 防非止惡:
- 念誦以及其他善行
念誦是不同的修法中常見的方式,但總是需要專注力,否則只會産生混淆的情況。
我們在法會中贊歎佛、菩薩時,十分需要專注力。否則,會忘失或漏誤。持誦咒語時也是一樣,除非意念專注且小心撥動念珠以計數,否則易成攪混(一次撥二粒數珠或念二次咒才撥動一粒珠子)。缺乏專注時,念誦較長的咒文可能會漏失掉一部份。這些都是念誦咒語時不能專注所犯的過失。
修禮拜時同樣也必須專注,這不只是爲了計數,也爲了使禮拜産生更大的精神方面的利益。當禮拜成爲一種緩慢而全神貫注的禅修時,行者便獲得精神方面莫大的助益。禮拜時,我們一心觀想皈依境(禮敬的主尊)。例如,我們可以觀想右手邊有父親,左手邊有母親,身前爲我們的冤親債主及其眷屬,身後是累劫都曾經做過我們父母的六道衆生。以這樣的觀想,一切有情都同時與我們在一起禮拜佛陀。(見附錄Ⅱ,B)
華嚴經裏有一章記載了普賢菩薩的大願。(譯注:〈普賢行品〉。)此章內的偈頌,詳述了這些大願的觀想。藉由普賢菩薩的禅定力量,無量諸佛顯現,每一尊佛又化爲微塵數的佛。行者應觀想自己亦化身無數在每一尊佛蓮足前頂禮。如宇宙中所有微塵數的每一尊佛皆爲菩薩衆所環繞。若行者缺乏良好的定力,怎麼可能觀想出這麼多數的佛菩薩?
在《阿彌陀經》中說,僅以此肉身來贊歎一佛是不夠的,行者應該觀想無量的意生身,到正在開演佛法的無量諸佛淨土中,以各種音聲,以無盡的妙言辭來贊歎諸佛世尊。
六方佛皆以能覆蓋叁千大千世界的…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關性以及它們如何以習定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