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以习定为中心▪P2

  ..续本文上一页心一意的持其心咒。我全神贯注在持咒绕塔上,根本不知道有些朝圣者为了见DB法王也抵达了八邦寺。在他们进入寺内觐见DB法王时,他们就把带来的獒犬留置在寺外蹓达。这些獒犬并非欧洲的驯犬,而是具有老虎一样的血盆大口、长而尖锐的牙齿的庞然大物。因为这是邈无人烟的荒凉地方,所以它们自由行动并不碍事。它们一看我走近,便迎向我跑来,有一只还扑向我的喉咙,当时我全心全意只忆念着DB法王,所以就用一只指头指向那条獒犬。它突然安静下来,坐下,看着我。我站着不动,手仍指着它,心中仍不断持咒。接着许多人朝我跑来,还边喊着说:「它们会把你咬死的。」我只说抱歉激怒了他们的獒犬,然后,继续绕寺、持咒。

  中国也有一个和专心有关的老故事:有位师父有一回派他的徒弟送信给住在两天路程外的另一位师父。这个徒弟很笨,从来都没法子把事情记全。他出发前,他的师父吩咐他:「我给你的只有六件东西,切莫有所遗失。第一件是一封信,第二件是一把伞,第三件是一个皮制的钱袋,第四件是你的包裹,第五件是一双鞋,最后第六件是你自己。」这个徒弟出门了,一边不断覆诵着:「这儿有信、伞、钱、包裹、鞋子,还有我自己。」

  当他在第一天赶完路抵达一间客栈的时候,他心想:「我最好再确认一下,是不是六样东西都在。」他把东西数了一遍以后,他只数到五样东西,所以隔天早上他确定他丢了一件东西。他开始往回走,走到约半路的地方,他又试着再覆诵这六样东西,然后才发觉他没把自己数进去。愚昧的人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可能把自己都弄丢了。但有智慧的人就懂得要保持专心。

  

  • 修慧

      这部分涵盖许多类的要素,我们只能选其中最重要的几类来谈:

      

    1. 五种菩提心

        在《大智度论》里,龙树菩萨把菩提心分为五种不同阶次:

        

      1. 「愿菩提心」。能专注忆持诸佛、菩萨的誓愿是很好的事,不过最好是也能发自己的誓愿。(见附录Ⅲ. Ⅱ.C)许多人只是依循诸大菩萨的誓愿来发愿,可是一旦他们被问到他们发愿的终极目标为何时,他们只能回答说他们是依法藏比丘(彼即成就阿弥陀佛者)的四十八愿,或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等来发愿而已。他们没有自己的意见,只捡些现成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要遵循自己所发的誓愿当然是很不简单的。

          在我到达菩提迦耶之前,我告诉许多人我要去朝佛,顺便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誓愿要我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圣地为他们启白的。有一些出家师父和实修者给我他们深切的誓愿。而其余的人,有些是仆役或穷人,只为自己或自己所关怀的人祈求健康长寿而已。这些誓愿约有二百个,我在菩提迦耶的金刚座前,把这些誓愿都诵念了一遍。

          

      2.   我曾尝试帮助一些人发起菩提心愿,尤其是佛门兄弟,同坛接受灌顶并且修习相同法门的那些人。我个人在弘传佛法方面发了十个大愿,为今日的世界发了卅个愿,另有十个为自他圆满觉悟而发的愿;最后为了推行广大无尽的菩提事业,还发了「九无死愿」。即使是要遵循古来佛菩萨的大愿,也需要专注。最好是我们能深刻地观察世间的种种痛苦,继而发个别的誓愿。

          

      3. 「无爱执菩提心」。若没有定力,我们如何降伏爱执?向来这都是难以做到的。经过训练且集中的注意力是必备的。没有它,是不可能圆满这一个阶段的菩提心。

          

      4. 「菩提心的认取」。不论在圣者或在凡夫的层次,这个阶段的菩提心都是不容易修成的。为了圆成圣者的菩提心,我们必须有法身正见。即使是凡夫的层次,我们应该先修习六波罗蜜之道。经过良好培养的专注力及禅定力可以产生足够的智慧来认取智慧心(译按﹕即指菩提心)。

          

      5. 「行菩提心」。只能在内心专注地认取及长养菩提心是不够的。在这个第四阶段,行者要慈悲地把菩提心推广到外在的其他有情,以行动来加持及劝化他们。若要达到这阶段,行者必须有非常卓越的禅定力。此时也必须获得前五种神通。

          

      6. 「无上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此时已超越了一般禅定的范围,只有证得三摩地才能了解这个阶次的智慧心,所以它是属于佛的范畴。(菩提心有另外的分类;请看第十三章,D. 1. c.)。

          

    2. 戒律

        在我们的表内,戒律这一项中涵盖了八圣道中有关道德的三者:正语、正业及正命。它们的重要性我们在其他部分会充分强调,所以不在此赘述。

        守戒可分三方面来说,即是:防非止恶、修诸善行及利益他人。

        

      1. 防非止恶:

          我们很快可以了解,没有习定的话,要止恶是很困难的。根据《圣经》所记载的早期基督教来看,几乎找不到和佛教的习定有相对应的修持。可是基督徒有伦理规范,即其十诫,其中有些条目和佛教在家五戒相同。(不过十诫的内容不像在佛教中对五戒有深入且完整的诠释)。此外,耶稣说:

          「你们不应杀害。你们不应邪淫。你们不应偷窃。你们不应作伪证。要尊重你的父母,要爱邻居如爱自己。」(马太福音19:18-19)。

          耶稣又说:

          「但我要交代你们,要爱你们的敌人,祝福那些诅咒你的人,善待恨你的人,要为那些利用你、逼害你的人祈祷。」(马太福音5:44)

          此外,在《旧约》中,有不少关于戒行的隽语,例如:「你的灵魂别急着去生气,因为怒气停留在愚人的心里」(Ecc1. 7:9);及「不轻易动怒的人是有智慧的;草率莽撞的人提升愚昧」(Prov. 34:29)。

          虽然有十诫,有耶稣的忠告,还有隽语,但这些都缺乏禅修的支持,所以无从彻底地被遵循。即使第一世教皇彼得也曾二度违犯这些教诫。他曾拔剑割下了一位逮捕耶稣者的耳朵(马太福音 26:51),此外,他也曾三次撒谎,说他不认识耶稣。(马太福音 26:69至74)

          因为彼得只是一个单纯的渔夫,对于能增长守戒力量的禅修一无所知,难怪他很快就违背了诫条。没有定力的人们就和他一样,随时都有犯戒的危险。

          四本福音书中提的教诫都是一样的,很易于忆持、遵循。但是诚如汤姆斯.艾迪写的一首诗所提及的,人们应当专心一意。此诗如下:

          「马太、马可、路加及约翰,

          是我休憩领主恩之床。

          四位天使来到我床边,

          四位天使环绕我头上,

          一位守护,一位祈祷,

          另外二位抬走我灵魂。」

          

      2. 修诸善行。我们在此简要地谈一谈戒律的另一层面。

          在孔子的学说中,伦理和精神的提升或退堕间的关系是很清楚地点明的。他说:「行善如登高山,行恶如崩。」

          我们再扼要地谈谈戒律的第二个层面。

          在《法句经》中,佛陀亲口规诫:

          「造作无益于己的恶行很容易,但要造作有利益的善行却诚然是非常困难。」(163)

          行善必然涵盖了六度的前二项:布施与持戒。在行布施波罗蜜时,我们应当深刻地认为施者、所施物及施的行为都是性空。若布施及受施都配合上空性正定,则能产生很大的功德,但世间法的施舍却只能产生微小的善果。(参看第十章)。

          再者,持戒波罗蜜也必须配合习定而来的智慧,才能有成果。仅仅遵守严格的规律是没有太大益处的;反之,在禅定所生起的观慧的引导下,守戒就有很大的利益。

          虽然行善不易,但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善行,则习定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习定,我们的意念和行为全都被无明所染污。

          《法句经》(243)说:「无明是一切染污中之最甚者,比丘,当舍弃无明,清净无染。」要舍弃无明,必须经过禅修。佛陀早已确切地点出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由定能生慧;无定则慧亏。」《法句经》(22)。再举一则《法句经》(110)的佛陀金言:

          「与其无戒放逸地长命百岁,不如守戒修定地过上一天。」

          

      3. 利益他人。这项和「修诸善行」相近,但范围更广。此时,行者把善行由自身扩展到其他众生身上。在六度中,此项被归纳在持戒波罗蜜里。

        总结上说,就是:如果你想舍弃恶行、培植众善、利益他人,则请长养你的禅定力!

        

    3. 念诵以及其他善行

        念诵是不同的修法中常见的方式,但总是需要专注力,否则只会产生混淆的情况。

        我们在法会中赞叹佛、菩萨时,十分需要专注力。否则,会忘失或漏误。持诵咒语时也是一样,除非意念专注且小心拨动念珠以计数,否则易成搅混(一次拨二粒数珠或念二次咒才拨动一粒珠子)。缺乏专注时,念诵较长的咒文可能会漏失掉一部份。这些都是念诵咒语时不能专注所犯的过失。

        修礼拜时同样也必须专注,这不只是为了计数,也为了使礼拜产生更大的精神方面的利益。当礼拜成为一种缓慢而全神贯注的禅修时,行者便获得精神方面莫大的助益。礼拜时,我们一心观想皈依境(礼敬的主尊)。例如,我们可以观想右手边有父亲,左手边有母亲,身前为我们的冤亲债主及其眷属,身后是累劫都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六道众生。以这样的观想,一切有情都同时与我们在一起礼拜佛陀。(见附录Ⅱ,B)

        华严经里有一章记载了普贤菩萨的大愿。(译注:〈普贤行品〉。)此章内的偈颂,详述了这些大愿的观想。藉由普贤菩萨的禅定力量,无量诸佛显现,每一尊佛又化为微尘数的佛。行者应观想自己亦化身无数在每一尊佛莲足前顶礼。如宇宙中所有微尘数的每一尊佛皆为菩萨众所环绕。若行者缺乏良好的定力,怎么可能观想出这么多数的佛菩萨?

        在《阿弥陀经》中说,仅以此肉身来赞叹一佛是不够的,行者应该观想无量的意生身,到正在开演佛法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以各种音声,以无尽的妙言辞来赞叹诸佛世尊。

        六方佛皆以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的…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以习定为中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