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CW46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以习定为中心
佛教瑜伽士陈健民英语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笔录
汉译﹕张淳焠
校订﹕林钰堂
目 录
A. 敬礼
B. 图表解说
C. 这些原则如何以习定为其中心
D. 结语-修习禅定的大种利益
敬礼 观世音和普贤菩萨摩诃萨
我们又如往常一样,步行到了陈先生的关房。陈先生以他一向愉悦的态度招呼我们,我们就坐下开始做初步的讨论。因为上一章的篇幅较长,产生的问题也较多,所以笔者多花了一些时间。在前一天晚上来请教陈先生一些问题时,我还答应要带一些泰国邮票给一个集邮的中国男孩,可是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这个少年对日本邮票特别感兴趣,因为日本邮票很多都设计得很精美,还有些佛、菩萨的像呢。(陈先生已为他收集了一些此国的邮票,少年朋友应该不会失望才是。)
尊者也同意这些邮票很精美,但他说西藏人认为在佛、菩萨的圣像上盖邮戳是很不恰当的。西藏的佛弟子绝不损毁上师的圣像。依佛教的思想,即使是邮票上的菩萨像也是要虔敬对待的。有时候邮票上的图案只显示佛教圣者的头部或上半身,依藏传佛教的观点,这也是不应该的─一定要展示全身才可以。尊者说,在西藏没有任何佛教圣者的画像或塑像是不完整的。
陈先生说,如果有人向一位上师求照片,上师通常都会给一张全身照,而不是只有头部及肩部的照片。
我们已准备妥当,我们将注意力由一般菩萨转移到两位指导本章的大菩萨。
A. 敬礼
本章我们要讨论各种不同的因素如何集中在禅修上。因此我们要敬礼伟大的 观世音菩萨;自释迦牟尼佛降临于此世间时,他即已住于大禅定当中了。〈心经〉说大悲观世音菩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英文读者请见孔兹 E. Conze 之英译,收在 Buddhist Wisdom Books中)。我们把本章的中心部分献给这位大菩萨。我们必需很恳切、虔诚而且真心地向祂祈祷,加持我们能把愿力和思惟全集中在习定上。
一切习定的原则都是良规美范,所以我们也应礼敬其名号意义为「普遍圆满、吉祥」的菩萨─普贤菩萨。他建立了许多大乘的法则,「十大愿王」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许多大乘和金刚乘行人所修学的。我们应该以至诚恳切的心来礼敬这位大菩萨以及这些主要的佛法原则。要知道在他的身上,一一毛孔都包含无尽尘剎的世界,以及无数的诸佛、菩萨。
我们向这两位菩萨祈祷,得到他们的启发,使我们习定时得到加持而迅速地证悟。
B. 图表解说
在本章里,观世音菩萨代表三乘佛法的核心禅定(林按﹕指修空),而普贤菩萨则代表与此核心禅定有关的周边细节。依此架构,本章会按步就班而有系统地展示其内容。
环绕中心的小双圈是习定本身,包括了在「三乘合一」的系统下种种的习定方法。
最外一圈是禅(译注:指「传佛心印」的禅宗的禅),代表法身或法界。
其内的二个圆圈包含了四种原则的分类。这四种原则是本章的基础,它们是:闻、思、修三慧以及证悟。与禅定相关的一些实修上的重要原则在此被归类。
向外指的箭头代表上一章所讨论的离心关系,亦即习定本身与个别原则的关系。
向内指的箭头代表本章中所讨论的向心力,先一一讨论各个因素,然后再论及它们和中心禅定的关联,藉之强调习定的重要性。
C. 这些原则如何以习定为其中心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前行以及中心禅定的离心力,它影响到我们初步进展的一些必要细节。现在我们要倒转过来,讨论这些原则以及它们是如何以习定为核心。循此良途可以看出它们的重要性。
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用上述的四种分类来归纳。但由于篇幅有限,故不一一讨论,我们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主题来讲。
- 闻慧
- 法器三过
如果行者(在此喻为法器)去亲近一位仁波切(Rinpoche;梵文-Maharatna-珍宝)(译按:英文笔录者以梵文作注解不能完全表达其义。「仁波切」乃藏语,为藏传佛教对地位崇高的转世僧人、或被公认为具德的修行人、上师的尊称,义为:他是人中最为珍贵稀有者,可以利乐无量的众生。)以求领教导,他应该要努力避免犯了下列的
「法器三过」:
- 「覆器」:表示这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的颠倒。尽管他好象人在大堂听法,可是他只是坐在那儿,什么都没听进去,听完了也不比未听前更有智慧。他没有专心,所以他的闻慧非常的薄弱,完全没有开展。若行者能以习定为主要,闻慧一定会增强,而且较易学习。
- 「不净器」:这种情况是指闻法的人把佛法和一些错误的见解混淆不清,此种人缺乏净信。即使在听佛法时,此种根器还是夹杂印度教或基督教的想法。一个人应当善护习定,否则,何以获得净信的果?
- 「漏器」:纵使这个器皿放正了,也很干净,还是可能有裂缝;类似漏器的人闻了法,随即把刚听闻的教法全忘失了。如果能透过习定来坚固闻慧,就不会忘失了。
- 依止六想:
要具备闻慧,则必须好好培养这六种存想:
- 把自己当成是希求治愈的病人想。(我们根本的大病是贪、瞋、妄想)。病人才会向医生求药;如果不把自身当病人想,那么一定不会生起追求佛法妙药以治愈疾病的念头。若没有习定,怎能正确的如此作意呢?
- 把上师当成医师想。因为上师储存的智慧医药可以治愈我们。若缺乏专注,这种态度是很难在心中确立的。
- 把佛法当成药物想。但心中需要先能够如此忆持。
- 把如法修行当成是医疗想。想把病治好,就得服用医师开的药。
- 把佛陀当正士想。佛陀布施给我们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而是能长养我们智慧的佛法。
- 最后一项,是做「愿正法长久住世」想。
以上的「六想」都需要靠专注的思惟来维系,没有习定,这「六想」无法生起。
前四想和「四圣谛」的修持有关连。藉由思惟苦谛,就能明白人们寻求治愈疾病的原因,这与「六想」中的第一想有关。思惟集谛,苦之生起,便可以了解人们遭受痛苦的原因,以及为何会求助于一位有能力开出处方以治疗他们痛苦的上师。这便与上面第二想有关。而对灭谛的思惟对上述第三想而言就很根本,因为佛法是治病的妙药。
而思惟道谛,就是修持佛法,一如遵医嘱服药一般。
第五想需经习定,以增强对佛陀的信心。第六想有赖在心理上建立对法宝的信心,而在定中思惟佛陀的教法是最高妙、最安全的皈依所在才能确立此种信仰。
- 把自己当成是希求治愈的病人想。(我们根本的大病是贪、瞋、妄想)。病人才会向医生求药;如果不把自身当病人想,那么一定不会生起追求佛法妙药以治愈疾病的念头。若没有习定,怎能正确的如此作意呢?
- 法器三过
- 思慧
只有在行者的思想因熏修而能维持平稳,且不会因感官的干扰而悖离佛法题材的情况下,思所成慧才能开展。它指的是对法方面的问题进行无间断的思考。
由许多博学的中国儒生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对这个道理有更清楚的了解。譬如:有个名叫管宁的,五十年来都是一直坐在一张木椅上专心思考,甚至于还在座椅上留下了一个久坐的痕迹。
张子韶跪在房柱前的地砖上,研究他的老师的学说达四十年之久,在地砖上跪出了两个明显可见的凹处来。
左思意图写一篇描述当时首都及其胜景的文章,在下笔之先,他花了十二年的时光来酝酿。
另外一位名儒,王充,想完成他的《论衡》。
陈先生沉思了一下说:「这是一本优秀地评论了孔子和孟子的作品。王充是有一点聪明的。他的屋子里到处都摆满了预备好的书写工具,有毛笔,墨和纸。无论做着什么事,他脑海里想的都是他的文章,不论走到哪里,这些文具都随手可得。」
陈先生起身表演这位汉朝名儒的专注神情:他在屋内踱步,突然间不知想到些什么,抓起了一支假想的毛笔,奋笔疾书。写完后,缓缓地又专心地去做另一件事。「《论衡》就是这样写出来的」,陈先生说。
尊者说这个方法使他联想到一位作家,他写作时所有的参考资料,不但成堆地叠置在家俱上,用镇纸压着,而且还散置在七个大房间的地板上。除了他本人以外,他不许任何人去碰这些资料。因为他说只有这样子他才能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瑜伽士接着说:「没错,这些先贤们从不漫无目的胡思乱想。中文有一句话来描述他们的思想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先生边说边做出很有力的手势来显示专注的力道。
另有一位诗人,徐陵,一日骑马外出,因为他心中一直专注地想着怎么写一篇新文章,他专注到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马已把他驮到别人家门口去了,他还浑然不觉地在沉思中下马,以为是到家了。
有两则西藏的譬喻也告诉我们应如何驯心。第一则把训练过的心念比喻成是由一位善射者所射出来的一连串的箭,每一支箭都在空中将前一支箭射穿成两半。
第二则比喻也是鼓励我们要专注:如果你碰到了七只咆哮的野狗,你必需一直把心保持在平稳的专注中,而不为这些野狗的凶暴所动。在宗教生活里,与此相同的专注力是必要的。
在此际陈先生很明显地忆及一个他自身的例子。
有一次我梦见DB法王噶mb,要我去见他,因此,我就去了当时他驻锡的德格八邦寺。八邦寺为八座白雪皑皑的山峰所环绕,正好位于这朵八瓣莲花地形的中央,所以是个殊胜的吉地。
依佛教的传统,朝圣者初抵圣地时,应该先顺时钟绕此圣地,(使圣地保持在右手边)以示尊重。我便开始绕行DB法王所驻锡的八邦寺,且专…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以习定为中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