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广长舌赞叹释迦牟尼佛,及祂的教法。即使在佛陀殊胜的果位境界,释迦佛仍然在三摩地中任运地行救度事业。若祂未能成就如此殊妙之三摩地,救度众生的事业便无法圆成。
供养可以包括丰盛的实物,也可以是观想的供品。即使是外层物质的供养,行者都必须要以专注力来献供,才能产生广大功德,更遑论细致的观想的供养,除非专心致意,是根本做不到的。能以专注的禅定力来献供,一物可以化为多物,其数量是以几何级数增加的。(参阅附录Ⅱ. C. 3)所以实际说来,以全神贯注的态度做一点小小的供养所能感得的果,远胜于以散乱心从事的长时献供。
有了三摩地,才能成办许多度生事业。在佛陀说法之前,他先令那些无法接受教法的众生离席,这样他们便不会妄用佛法而造下恶业。因为佛陀三摩地成就的力量,使祂能降伏那些恶魔的邪恶力量,并调伏那些执持婆罗门不正确见解的人们。这些事业,没有禅定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能说禅定不重要吗?
为何在三十七道品和六度内,有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条目(有些和禅定有关,有些是属于智慧方面)?在不同的分类里,这些条目也常常被重复列出。为何佛陀要教示这么多?这就得透过禅修来获致解答了。
三十七道品中不同类组的各条目可以用四种禅定阶段来区分:
- 五根:属于闻慧和思慧的层次。
- 五力指的就是「奢摩他」(定力)的开发。
- 八正道就已升华到「三摩钵底」(心已达到平等安和之境)的层次了。
- 七觉支指的是证得「三摩般那」(即心已入定境)。
七觉支虽然通常在顺序上是列于八正道之前,在实修时七觉支却都是和精神的修炼有关,是比涉及戒律,有固定项目的八正道更进一步的修持。但是有关八正道的内涵可以加以很深奥的阐述,所以也能将之列为三十七道品的最后一组。
六波罗蜜(度)当中有三项(持戒、禅定、般若)似乎和三十七道品中的条目相同,但这两组所依据的哲理却是完全不同(分别属于大乘空宗和小乘)。自然此处的三摩钵底也不相同,无怪乎所能证得的三摩地也不一样。
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条目中,我们不应该被雷同的名相弄糊涂,反而应该要去探究出它们微妙的教义。在其他地方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概念,但它又相当重要,所以本书强调这一点!
如果四种禅定阶段能广为人知,而三十七道品的每个条目都可以轻易地以四种禅定来归类,就不会有人被这些名相所混淆,也不会有人认为这些类组很复杂了。
在五乘中有不同的禅定修法。
- 人乘:不需习定,只需在世时行善(如持守在家五戒),就可以转生为人。
- 天乘:天人有两类:第一类是累积善行并稍修一点禅定(如八关斋戒)者,可以转生到欲界,欲界天人只比人超胜一点而已;第二类是修行禅定者,在临终时依其定力而化生于色界天或无色界天。
- 声闻乘:依四圣谛而禅修的人可以达到阿罗汉的境地 。
- 缘觉乘:具有彻底了悟十二因缘法的内观力,方才能证辟支佛。
- 菩萨乘:追求圆证佛果的行者必需修行六度,且修习各种能使六度圆满的禅定。
以上五乘都以禅修为主。
- 四部瑜伽:这部分上一章中已经谈过了,在此把四部瑜伽和习定相关的比例再覆述一下即可:第一个阶段没有习定的成分;第二阶段,习定占三分之一;第三阶段,习定占一半的份量;第四阶段则全属于即生成就的最高三摩地的修习。
- 诸佛与众生视同一体
一切众生当成与自己一体无二般地,这样子来修观,我们的大悲心便会开展。这是与法身观相连的;法身是诸佛与众生共同的本质。在此阶段,大悲常与「众生」或「人」的观念相连。(见第十章,第二部分,五)
- 修观无缘大慈
在进行和人有关的禅修时,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子女或亲眷都会生起慈悲。但只有佛才有过主客一体的正觉三摩地经验。只有佛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并且不需以众生为对象,便自然具足。佛的大悲是完全与大智结合,同时圆具五种菩提心。
- 根据唯识宗,有四种涅槃: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众生本具,但却不能了知其所有。若要亲证此本具的自性,必须修习「人无我」观及「法无我」观。
- 有余依涅槃。烦恼障已被摧毁,但是所知障仍存,这是小乘所成就的涅槃。证得有余依涅槃后,除了有形的肉体以外,还有细微的精神体活动。行者以天人或人的形式继续存活直到终究证得佛果。而未被止力所摧毁的所知障是继续存活的直接原因。
- 无余依涅槃。烦恼障和所知障都被三摩地的力量所摧毁了,但行者耽留在涅槃中,这不太妙。行者应无所住。
- 无住处涅槃。由于大智慧力,无一物可取。在最纯净的三摩地中,行者任运无住,无止尽地进行着种种的救渡事业。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众生本具,但却不能了知其所有。若要亲证此本具的自性,必须修习「人无我」观及「法无我」观。
- 《大般涅槃经》中(译注:卷第二十五)列出了涅槃的七种不同涵意:
- 涅,不;盘,织。我们不应以烦恼线而织出生死轮回之布。必须以精熟的专注力来调伏烦恼。
- 涅,不;盘,覆。此处指的是法身不覆藏的本性。这是经由圆满佛陀的智慧开示才能证知的,即是指无我慧。这是只有经由禅定才能亲证的。
- 涅,不;盘,去来。不去不来于生死之此岸;不再流浪于轮回六道。怎样才能脱离轮回?要靠禅修!
- 涅,不;盘,取。我们不应执取再生。应该藉专注力而住于实相之中。
- 无不定。有两个含义:一为没有什么称为「涅槃」的东西,但实相本身显现为确切不虚的。
- 无新故。涅槃本来现成;既非新创的,也不是以前被造的。
- 无障碍。对于证得涅槃者而言,解脱不复存有障碍,因此涅槃也有此义。
- 根据《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则有五种定义:
- 涅有「走出」之意;盘有「丛林」之意。证得涅槃即是
走出烦恼的丛林。
- 有「不织」之意,此含义与《大般涅槃经》中的第一个
定义相同。
- 有「不再生」之意。表示和六道轮回中相续不断的受生
相反。
- 「无缚」。生死相续的六道轮回是为无明所缚,因此涅
盘象征脱离束缚。
- 最后一个意思是「越过生死河」。
然而,不论我们如何阐述「涅槃」一辞,我们总是要仰仗禅定力才能证得涅槃之果。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就必须具备有禅定力。
讲完这些表后,陈先生说:「今晚只有二个小时的讲演时间,而且我们这本书不能超过二百页,(原文如此。由此可见书本的篇幅也是会成长的。)因此以禅定为主的其他要素就不可能再多谈了。或许孔夫子的一段话很适用于此: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相信读者们会有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其他的原则。」
听到陈先生这样说,笔者提出异议说他必然是没有那么大的智慧;而且虽然可能有少数很有智慧的人可以了解,不过恐怕大多数人都和他在同样的处境。陈先生说:「接下来的许多原则将在与禅定主题相关的下列几章中提及。」
D. 结语-修习禅定的利益
为了鼓舞我们在实修上尽全力,并且以这些原则为中心,我将说明《月灯三昧经》中所列举的〈修习禅定的十种利益〉以做为本章的结语。在《三摩地王经》中也曾提到相同的内容。佛陀在经中教示说,修菩萨之行人,若善于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能获十种利益:
- 良好仪态及端正的容貌。(一、安住仪式。即整肃威仪,遵行法式,经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
- 心性调柔、谦虚、慈悲。(二、行慈境界。常存慈爱之心,无杀伤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
- 无烦恼及邪见。(三、无烦恼。诸根寂静,则贪瞋痴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 诸根不散乱。(四、守护诸根。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 禅悦为食。(五、无食喜乐。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
- 远离贪欲及执着。(六、远离爱欲。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悉无染着。)
- 持续不断的定境。行者不浪费光阴,没有一刻不造作善业。(七、修禅不空。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但不堕于断灭之空。)
- 摧毁大多数人在其内挣扎却无法挣脱的恶魔之网。(八、解脱魔罥。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
- 安住于佛果及佛土之依报庄严。(九、安住佛境。开发智慧,通达法义,了知佛知见,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
- 解脱成熟。(十、解脱成熟。一切惑业,不能扰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 现法乐:所经验的一切都成乐受。
- 身心轻安、愉悦。
- 随愿圆成一切善行。
- 破一切恶。
- 神通开发。
- 开启佛慧。
- 断绝生死轮回之根本。
陈先生很诚恳地说:
禅定很重要,所以我们也应让别人明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应竭力藉由我们的实修,来引导所有的人们也成为禅修者。
法身是遍及一切的真理,而且万法的本质是无我的。虽然我们提及「中心」、「外在条件」,又画了图来说明,其实并非如此。任何一处皆是中心,边际是寻不着的。任何主题都可以是中心。如果你要我谈出离,那么它便成为我用以说明它的种种要点的主题。这里的「中心」并非指的是两极端的中点;此处的中心是圆融,或指两极端的调和者。
陈先生由凳子上站起身来,开始在屋内玩「跳房子」(译按:一种跳格子的游戏),他轻巧地跳着,一边还要维持手中放着的一个罐子的平衡。他说:「中国小男生们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怎么喊的?『平衡、平衡』,他们得在不低头看地面的情形下跳在每一个方格子的中间,并且不能踩到粉笔画的线─他们必得一直集中注意力。他们不能失去平衡以致使罐子掉落。这就是中道,这就是中心,这就是佛的游戏三昧,就是禅(译按:此指禅宗的「禅」)。」
禅,或法身,是无边际的,虽然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我们在图里画了一个圆圈代表之。实际上,是没有这么一个圆存在的,没有圆周,既没有离心力,也没有向心力。但是为了方便说明禅以外的禅定,在这无圈之圆内,我们画的线条只用来表示种种的因素。因此,(禅宗的)「禅」并没有被涵括在内!!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以习定为中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