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關性以及它們如何以習定爲中心▪P3

  ..續本文上一頁廣長舌贊歎釋迦牟尼佛,及祂的教法。即使在佛陀殊勝的果位境界,釋迦佛仍然在叁摩地中任運地行救度事業。若祂未能成就如此殊妙之叁摩地,救度衆生的事業便無法圓成。

  供養可以包括豐盛的實物,也可以是觀想的供品。即使是外層物質的供養,行者都必須要以專注力來獻供,才能産生廣大功德,更遑論細致的觀想的供養,除非專心致意,是根本做不到的。能以專注的禅定力來獻供,一物可以化爲多物,其數量是以幾何級數增加的。(參閱附錄Ⅱ. C. 3)所以實際說來,以全神貫注的態度做一點小小的供養所能感得的果,遠勝于以散亂心從事的長時獻供。

  有了叁摩地,才能成辦許多度生事業。在佛陀說法之前,他先令那些無法接受教法的衆生離席,這樣他們便不會妄用佛法而造下惡業。因爲佛陀叁摩地成就的力量,使祂能降伏那些惡魔的邪惡力量,並調伏那些執持婆羅門不正確見解的人們。這些事業,沒有禅定之力,是無法完成的;因此,能說禅定不重要嗎?

  

  • 綱目重複的原由

      爲何在叁十七道品和六度內,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條目(有些和禅定有關,有些是屬于智慧方面)?在不同的分類裏,這些條目也常常被重複列出。爲何佛陀要教示這麼多?這就得透過禅修來獲致解答了。

      叁十七道品中不同類組的各條目可以用四種禅定階段來區分:

      

    1. 五根:屬于聞慧和思慧的層次。
    2. 五力指的就是「奢摩他」(定力)的開發。
    3. 八正道就已升華到「叁摩缽底」(心已達到平等安和之境)的層次了。
    4. 七覺支指的是證得「叁摩般那」(即心已入定境)。

      七覺支雖然通常在順序上是列于八正道之前,在實修時七覺支卻都是和精神的修煉有關,是比涉及戒律,有固定項目的八正道更進一步的修持。但是有關八正道的內涵可以加以很深奧的闡述,所以也能將之列爲叁十七道品的最後一組。

      六波羅蜜(度)當中有叁項(持戒、禅定、般若)似乎和叁十七道品中的條目相同,但這兩組所依據的哲理卻是完全不同(分別屬于大乘空宗和小乘)。自然此處的叁摩缽底也不相同,無怪乎所能證得的叁摩地也不一樣。

      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條目中,我們不應該被雷同的名相弄糊塗,反而應該要去探究出它們微妙的教義。在其他地方並沒有清楚地說明這個概念,但它又相當重要,所以本書強調這一點!

      如果四種禅定階段能廣爲人知,而叁十七道品的每個條目都可以輕易地以四種禅定來歸類,就不會有人被這些名相所混淆,也不會有人認爲這些類組很複雜了。

      

  • 證悟。

      在五乘中有不同的禅定修法。

      

    1. 人乘:不需習定,只需在世時行善(如持守在家五戒),就可以轉生爲人。
    2. 天乘:天人有兩類:第一類是累積善行並稍修一點禅定(如八關齋戒)者,可以轉生到欲界,欲界天人只比人超勝一點而已;第二類是修行禅定者,在臨終時依其定力而化生于色界天或無色界天。
    3. 聲聞乘:依四聖谛而禅修的人可以達到阿羅漢的境地 。
    4. 緣覺乘:具有徹底了悟十二因緣法的內觀力,方才能證辟支佛。
    5. 菩薩乘:追求圓證佛果的行者必需修行六度,且修習各種能使六度圓滿的禅定。

        以上五乘都以禅修爲主。

        

    6. 四部瑜伽:這部分上一章中已經談過了,在此把四部瑜伽和習定相關的比例再覆述一下即可:第一個階段沒有習定的成分;第二階段,習定占叁分之一;第叁階段,習定占一半的份量;第四階段則全屬于即生成就的最高叁摩地的修習。

        

  • 修觀大悲

      

    1. 諸佛與衆生視同一體

        一切衆生當成與自己一體無二般地,這樣子來修觀,我們的大悲心便會開展。這是與法身觀相連的;法身是諸佛與衆生共同的本質。在此階段,大悲常與「衆生」或「人」的觀念相連。(見第十章,第二部分,五)

        

    2. 修觀無緣大慈

        在進行和人有關的禅修時,每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子女或親眷都會生起慈悲。但只有佛才有過主客一體的正覺叁摩地經驗。只有佛的慈悲是沒有條件的,並且不需以衆生爲對象,便自然具足。佛的大悲是完全與大智結合,同時圓具五種菩提心。

        

  • 涅槃

      

    1. 根據唯識宗,有四種涅槃:

        

      1.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衆生本具,但卻不能了知其所有。若要親證此本具的自性,必須修習「人無我」觀及「法無我」觀。

          

      2. 有余依涅槃。煩惱障已被摧毀,但是所知障仍存,這是小乘所成就的涅槃。證得有余依涅槃後,除了有形的肉體以外,還有細微的精神體活動。行者以天人或人的形式繼續存活直到終究證得佛果。而未被止力所摧毀的所知障是繼續存活的直接原因。

          

      3. 無余依涅槃。煩惱障和所知障都被叁摩地的力量所摧毀了,但行者耽留在涅槃中,這不太妙。行者應無所住。

          

      4. 無住處涅槃。由于大智慧力,無一物可取。在最純淨的叁摩地中,行者任運無住,無止盡地進行著種種的救渡事業。

          

    2. 《大般涅槃經》中(譯注:卷第二十五)列出了涅槃的七種不同涵意:

        

      1. 涅,不;盤,織。我們不應以煩惱線而織出生死輪回之布。必須以精熟的專注力來調伏煩惱。
      2. 涅,不;盤,覆。此處指的是法身不覆藏的本性。這是經由圓滿佛陀的智慧開示才能證知的,即是指無我慧。這是只有經由禅定才能親證的。
      3. 涅,不;盤,去來。不去不來于生死之此岸;不再流浪于輪回六道。怎樣才能脫離輪回?要靠禅修!
      4. 涅,不;盤,取。我們不應執取再生。應該藉專注力而住于實相之中。

          

      5. 無不定。有兩個含義:一爲沒有什麼稱爲「涅槃」的東西,但實相本身顯現爲確切不虛的。
      6. 無新故。涅槃本來現成;既非新創的,也不是以前被造的。
      7. 無障礙。對于證得涅槃者而言,解脫不複存有障礙,因此涅槃也有此義。

          

    3. 根據《阿毗達磨毗婆沙論》,則有五種定義:
    1. 涅有「走出」之意;盤有「叢林」之意。證得涅槃即是

        走出煩惱的叢林。

    2. 有「不織」之意,此含義與《大般涅槃經》中的第一個

        定義相同。

    3. 有「不再生」之意。表示和六道輪回中相續不斷的受生

        相反。

    4. 「無縛」。生死相續的六道輪回是爲無明所縛,因此涅

        盤象征脫離束縛。

    5. 最後一個意思是「越過生死河」。
  •   然而,不論我們如何闡述「涅槃」一辭,我們總是要仰仗禅定力才能證得涅槃之果。如果我們要實現我們的目標,就必須具備有禅定力。

      講完這些表後,陳先生說:「今晚只有二個小時的講演時間,而且我們這本書不能超過二百頁,(原文如此。由此可見書本的篇幅也是會成長的。)因此以禅定爲主的其他要素就不可能再多談了。或許孔夫子的一段話很適用于此:

      『舉一隅,不以叁隅反,則不複矣!』

      相信讀者們會有足夠的智慧去了解其他的原則。」

      聽到陳先生這樣說,筆者提出異議說他必然是沒有那麼大的智慧;而且雖然可能有少數很有智慧的人可以了解,不過恐怕大多數人都和他在同樣的處境。陳先生說:「接下來的許多原則將在與禅定主題相關的下列幾章中提及。」

      

    D. 結語-修習禅定的利益

      爲了鼓舞我們在實修上盡全力,並且以這些原則爲中心,我將說明《月燈叁昧經》中所列舉的〈修習禅定的十種利益〉以做爲本章的結語。在《叁摩地王經》中也曾提到相同的內容。佛陀在經中教示說,修菩薩之行人,若善于修習禅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能獲十種利益:

      

    1. 良好儀態及端正的容貌。(一、安住儀式。即整肅威儀,遵行法式,經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

        

    2. 心性調柔、謙虛、慈悲。(二、行慈境界。常存慈愛之心,無殺傷之念;于諸衆生,悉使安穩。)

        

    3. 無煩惱及邪見。(叁、無煩惱。諸根寂靜,則貪瞋癡一切煩惱自然不生。)

        

    4. 諸根不散亂。(四、守護諸根。防衛眼等諸根,不爲色等諸塵所動。)

        

    5. 禅悅爲食。(五、無食喜樂。既得禅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亦自然欣豫。)

        

    6. 遠離貪欲及執著。(六、遠離愛欲。寂默一心,不使散亂,則一切愛欲,悉無染著。)

        

    7. 持續不斷的定境。行者不浪費光陰,沒有一刻不造作善業。(七、修禅不空。雖獲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但不墮于斷滅之空。)

        

    8. 摧毀大多數人在其內掙紮卻無法掙脫的惡魔之網。(八、解脫魔罥。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

        

    9. 安住于佛果及佛土之依報莊嚴。(九、安住佛境。開發智慧,通達法義,了知佛知見,故心心寂滅,住持不動。)

        

    10. 解脫成熟。(十、解脫成熟。一切惑業,不能擾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熟。)
    宗喀巴大師在他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列舉了禅定的七種利益:        
    1. 現法樂:所經驗的一切都成樂受。
    2. 身心輕安、愉悅。
    3. 隨願圓成一切善行。
    4. 破一切惡。
    5. 神通開發。
    6. 開啓佛慧。
    7. 斷絕生死輪回之根本。

      陳先生很誠懇地說:

      禅定很重要,所以我們也應讓別人明了它的重要性。我們應竭力藉由我們的實修,來引導所有的人們也成爲禅修者。

      法身是遍及一切的真理,而且萬法的本質是無我的。雖然我們提及「中心」、「外在條件」,又畫了圖來說明,其實並非如此。任何一處皆是中心,邊際是尋不著的。任何主題都可以是中心。如果你要我談出離,那麼它便成爲我用以說明它的種種要點的主題。這裏的「中心」並非指的是兩極端的中點;此處的中心是圓融,或指兩極端的調和者。

      陳先生由凳子上站起身來,開始在屋內玩「跳房子」(譯按:一種跳格子的遊戲),他輕巧地跳著,一邊還要維持手中放著的一個罐子的平衡。他說:「中國小男生們在玩這個遊戲時都怎麼喊的?『平衡、平衡』,他們得在不低頭看地面的情形下跳在每一個方格子的中間,並且不能踩到粉筆畫的線─他們必得一直集中注意力。他們不能失去平衡以致使罐子掉落。這就是中道,這就是中心,這就是佛的遊戲叁昧,就是禅(譯按:此指禅宗的「禅」)。」

      禅,或法身,是無邊際的,雖然爲了說明上的方便,我們在圖裏畫了一個圓圈代表之。實際上,是沒有這麼一個圓存在的,沒有圓周,既沒有離心力,也沒有向心力。但是爲了方便說明禅以外的禅定,在這無圈之圓內,我們畫的線條只用來表示種種的因素。因此,(禅宗的)「禅」並沒有被涵括在內!!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關性以及它們如何以習定爲中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