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CW46
第六章 爲何強調叁乘一體的整個習定系統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
校訂﹕林钰堂
目 錄
A. 供獻贊詞
法的五種定義
B. 叁乘一體的原因及理由
1. 「乘」與「派」之間的爭論
a. 小乘對大乘
b. 顯教對密教
c. 日本的密宗對藏密的無上瑜伽
d. 藏傳佛教內的爭論
e. 漢地的爭論
2. . 佛法義理的發展
a. 史實上的先後
b. 法的本質
c. 禅定的次第
敬禮 小、大、密叁乘珍貴教法
久雨乍歇後,今日陽光普照,氣候溫煦,似乎爲這個重要的主題預兆吉祥。因爲我們的主人很樂于講述佛法的一致性這個主題,我們便先快速地把前幾講中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厘清。然後尊者手持念珠坐下來以便聆聽,同時筆者已經握好筆,准備去捕捉陳先生的意思,並在紙上牢記不失;這是對于這麼難以捉摸又崇高的教法所唯一能做的事。
今日的講演是要回應標題的問題,不過,在此之先,我們應該解釋一下我們禮敬的義涵以及其與本章的關聯。
A. 供獻贊詞
佛陀曾親自說過,法在他之前便已存在(過去諸佛也都曾開示此古道),在這個意義下,佛是由法而生的。法是叁寶之中的中心寶,並且根據藏傳佛教,法比佛更珍貴。強調法寶的重要性在藏傳佛教中有許多的例證。比如:不可以把佛像擺在佛書之上,這表示佛的位置絕不可以高過于法。佛龛的安排依此原則而行,叁藏經典不可以置于佛、菩薩聖像的下方,只能放在聖像的上方或是左右側。此外,在藏文的教典中,佛像通常不印在一頁的正中,而是經文在中間,佛像安置在兩側。
因此在叁乘教法中,無始無終的法寶是最重要的。
- 法(dharma)是指什麼?
法有五種定義,而對于每一種定義,我們都應該給予真摯的敬意。
- 一切現象,內在或外在,心理的或物理的,都統稱爲「法」。除了這些「法」,我們再也找不到別的東西,因爲沒有一物或一件事情是屬于此系統之外。禅定的主體、客體以及習定的條件全包含在內。對于這個意義的法沒有了解,不可能修習佛教的禅定。在五種定義中,這一項並非最主要的,但它的意涵在範圍上卻是最廣泛的。
- 世俗的律法以及有關世俗的佛教規則都稱爲「法」。因此法指的是律藏的許多規則及戒條,以及佛所傳的種種不同的戒律;這些是禅定的預備和真正的基礎。多半這些都是小乘的教義。我們應該深深地尊敬這些教法,並感激佛陀爲教法而建立了這麼穩固的基礎,然而這個定義仍不是最主要的。
- 「法」的主要意義是指叁乘中的教法。此處涵蓋了叁藏經典中佛所開示的一切小乘及大乘的教法。在後面幾章裏我們會談及叁乘中所修習的種種禅定。我們應當以謙下、誠懇的虔敬心來尊重這些類別衆多的教法。
- 實相,或真如。藉由深邃的禅觀,法被視爲法性,即指一切事物的真性。這是這個辭彙的一個狹隘的定義,但我們一切的禅修目的都是指向證入此法性。我們也應致以最深切的崇敬。
- 佛智,或圓滿覺悟。這是我們深深禮敬並且竭誠精進以達的最終目標。
- 一切現象,內在或外在,心理的或物理的,都統稱爲「法」。除了這些「法」,我們再也找不到別的東西,因爲沒有一物或一件事情是屬于此系統之外。禅定的主體、客體以及習定的條件全包含在內。對于這個意義的法沒有了解,不可能修習佛教的禅定。在五種定義中,這一項並非最主要的,但它的意涵在範圍上卻是最廣泛的。
陳先生停頓了一會兒,繼續說道:
現在我們要進入第二大部分,在這裏邊,我們要對叁乘一貫的體系以及它們與禅定的關聯做一番概述。
B. 叁乘一體的原因及理由
瑜伽士向筆錄者說道:「一個多月前,您及僧格羅吉塔要求我講述叁乘佛法禅定這個主題。佛陀住世時慣常向他的徒衆們提出問題,雖然他自身已經是正遍知;其目的是爲了要教導當時的徒衆以及利益未來世的衆生。因此,雖然您們二位比丘對叁乘佛法的內涵已知之甚詳,(譯附:爲了利益其他衆生,您們仍不恥下問),我唯有應您們的要求而講述之。在座的尊者已把他的寺院命名爲『叁乘*輪寺』,我依之推想他的見解應是與我們這章中所談的『叁乘一體』是相同的。」
我們必須把叁乘當成一個系統來看,而不可以單獨與其他二者分離。在《妙法蓮華經》中確曾提及叁乘,但本書中所提的叁乘一體與前經所提的叁乘卻大不相同。佛陀的本懷是要將此叁乘融爲一體,而不是個別隔離。佛陀曾說無叁乘可得,唯有一乘。以此之故,爲了使我們的概念清晰,我們常避免「叁乘」這個辭彙,而以「叁乘一體」來取代。「叁乘一體」強調的是此叁乘之間的連續性,它們其實是同一道路的叁個階段。就實相而言,不但沒有個別獨立的叁乘,也沒有唯一的一乘。若把任何一乘當成是圓滿自足的教法,就是把佛法的一體性截成部分了;說成唯一的一乘可能蘊含了宣稱該宗的教義是超越其余的。這點我們在後面再細講。
依我們的立論來看,我們說「叁合一」,似乎此叁者是分開的。爲何如此?因爲必須對不同層次的禅修者依其修行程度而給予不同的法門。有些是善巧者,有些不是;有些是初修行人,有些是專修行者;佛陀悉知他們的根性,便相應地給予教法:教導他們先修習小乘,再進修大乘,而後再進入密乘。
爲何此叁乘是統一的?因爲佛陀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教授了許多教法,這些教法被統稱爲叁乘教法。若沒有真正了解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很容易爲之而困惑。這叁乘並非是二種或叁種修途,而是同一道途的不同階次,依特定的次第環環相扣。由是之故,我們應試著去了解叁者的一貫性,並在吾人的修行中把這叁乘一體真正統合起來。
或許有人會不贊成這種說法,而質問:「爲何不說五乘?」對于這個質疑,我們要先指出,在第四、五章中已曾提及五乘,然後再加以詳細的說明。
五乘中的前二者是准備,是禅定的皮和肉,而非主要部分或心髒。五乘中的叁、四者,皆屬于小乘,故應被視爲一乘。
(五乘中)最後一項與菩薩道有關,但僅限于顯教的教法。故應加入金剛乘。
因此,叁乘的體系在數目上雖少于五乘,範圍卻更廣泛。
接下來,我們要對章首的問題:「爲何我們提出叁乘一體爲一完整系統的說法?」進行抽絲剝繭的回答。
- 「乘」與「派」之間的爭論
首先爲了要去除各種不同乘以及派之間荒謬的爭論,我們應該思惟一些例子。
- 小乘對大乘
一般的小乘教派(雖然現今僅存南傳佛教的上座部爲一獨立的宗派。)不承認大乘經典爲佛說;讓我們在這方面檢視一些觀點。
- 有些小乘說大乘的經典並非佛陀親口宣說,而是龍樹或馬鳴所造。但是持這種看法的人應該知道,即使這些大乘經典是由這些聖者所宣示的,這些經典仍有充分的理由受到敬信。佛有許多身,其中之一稱爲「應化身」(中文內我們稱之爲「等流」。)此身是無偏私地流布,佛陀法流無遠弗屆,上達天庭,下至地獄。以人形相而化現的佛陀驅使這些人依其願力而行,因此不受任何時空的限製而應化于六道之中;如生于龍界。
根據記載,起初龍樹是非常聰明但也高傲,他因爲不能滿足于佛陀的小乘教法,所以原來打算要建立自己的宗教。他的傲慢驅使他産生建立超勝于佛教的另一宗教的想法。
後來龍王邀請他到龍宮去,他在那兒讀到了佛陀遺留下的廣詳教法,他讀了《華嚴經》,也從而皈依了大乘。《華嚴經》就是他由龍宮帶回人間來的。
如果大乘的所有經典不是經由佛陀的加被而著成的,當時龍樹菩薩爲何不按其初衷建立自己的教派呢?
不只是這些古來的大師曾發現佛陀的教示,我本人也曾在定中聞到天語,囑我應持誦《佛說海龍王經》。盡管我已閱藏四次,我從未見過此經的單行本,也從沒注意要去研讀它。我便把這部經找出來,仔細研讀,在其中發現了許多殊勝的法義及神聖的開示。在此經中,佛陀衆弟子中智慧第一,也是在《心經》裏接受深奧的空性教授的主要弟子──舍利弗尊者跟隨佛陀到龍宮去,聞佛說法。聽完法後,他發覺在人間他沒有聽佛說過這麼殊勝的開示。他便啓白佛陀,爲何佛陀不曾向人類開示此等最高的真理。佛陀便提醒他不要輕視或厭惡這些龍族衆生。佛陀說有許多的菩薩、比丘、優婆塞因爲犯了戒,才墮爲龍族。這些龍族已具備相當程度的前行條件,所以佛陀能教授給他們遠多于對人類開示。
此外,我們不該忘記佛在《楞伽經》中已授記了龍樹菩薩的示現。經中說八百年後,有這麼一位偉大的聖者會降生。佛陀派他來人間使佛法廣爲流傳。在《金剛正智經》中也記載說龍樹菩薩往昔已成佛,名「妙雲相佛」;馬鳴菩薩也早已成佛,號「大光明佛」。
- 因爲小乘的信衆可能懷疑是龍樹菩薩自己造這些經典的,因此這些經典不能用以證明他沒有這樣做。佛教只是真理的宗教,而絕非盲目信仰及迷信的宗教。佛教的善知識們總是鼓勵他們的弟子去找出哪些經論把絕對真理闡述的最明晰。佛教徒可以把小乘教法和大乘教法做一番比較,在一番徹底的檢視後,便可能發覺大乘的教法是比小乘教法更完整些,也會發覺小乘教法所及的教理並不是最極致的,因此便決定選擇大乘。佛教的顯教傳統中一向主張「依法不依人」,最重要的是真理本身,而非說法者。設若龍樹菩薩真的建立了一個宗教,並且他的教法比佛陀在小乘裏所開示的更深入的話,那麼我們應該要相信龍樹菩薩而非佛陀,因爲前者開示了更接近實相的教導。
在《大般涅槃經》中,提到所謂的「四依止」: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
第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六章 爲何強調叁乘一體的整個習定系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有些小乘說大乘的經典並非佛陀親口宣說,而是龍樹或馬鳴所造。但是持這種看法的人應該知道,即使這些大乘經典是由這些聖者所宣示的,這些經典仍有充分的理由受到敬信。佛有許多身,其中之一稱爲「應化身」(中文內我們稱之爲「等流」。)此身是無偏私地流布,佛陀法流無遠弗屆,上達天庭,下至地獄。以人形相而化現的佛陀驅使這些人依其願力而行,因此不受任何時空的限製而應化于六道之中;如生于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