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序及導言▪P4

  ..續本文上一頁若是修習叁灌時,只可內觀,而不能用實體明妃。

  

這段期間,我在西藏領受了密宗七個教派許多的灌頂及教授,包括格魯、甯瑪、噶瑪噶舉(譯者補入,英文漏列)、香巴噶舉、爵囊巴、竹巴噶舉及薩迦。這些法都有法本,但只有受過該法之灌頂的人們才能閱讀及學習。當然這些法本是不公開印行的,因爲它們只對那些接受過適當教導的人才有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有些我追隨過的上師是名聞遐迩的,但大多數我從之受法的上師都是少有人知而住在荒僻的山野,身邊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弟子,或者甚至沒有弟子。有些不是祖古(亦作圖庫;轉世喇嘛),但經由此生精進的修持,而創立一支法脈的傳承。這類的上師所傳出的教法卻常常是最深奧的。

  

在我出離專修一段時間以後(譯按:時爲一九四五年),我的上師要我返鄉帶家人避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禍。我依囑返鄉(譯按:湖南攸縣),把家人安頓在安全的處所,然後就在一個岩穴居住了兩年(譯按:閉關于獻花岩),接著就來到印度。在我返鄉之前,碰到了我的老友張澄基,他問我該怎麼辦?我說:「去印度。」但他說:「爲什麼去那兒?佛法在印度已經衰微了。」我回他說:「雖然佛法在印度是衰微了,可是聖地都還在呀!」我預言說我們兩人都會到印度,那時他不相信我的話,結果後來他還是因爲公務的關系到了印度。我有一位有錢的施主黃先生(譯按:黃蘅秋老居士)希望去印度朝聖,而邀我同行。我們在一九四七年一起到了印度(譯按:這年陳瑜伽士預知共産黨將統治中國大陸,故決定到印度閉關,共計25年,直至一九七二年才移居美國),黃先生把一切安排妥當後就回國了。

  

我在黃先生的資助下,獨自朝禮了各個聖地,並且在每個聖地至少禅修一個星期,看看什麼地方最適合我修行。最後張先生幫我取得印度的居留權,我便來到噶倫堡這個關房。

  

(四)密密層的傳記

傳記的第四個部分稱爲「密密層」,是和證悟有關的。在這層可以略爲區分成與佛法之叁乘相關連的一些部分。

  

(1)因位的成就

在此階段,小乘所極力強調的出離是最要緊的。我一生中有許多次切實做到了出離。舉幾個例子:我擔任湖南省教育會秘書時,有一份可以有很多學生、賺很多錢的古典中國文學教授的缺可以補上,但我出離了此類升遷及加薪的誘惑。在我修密乘四加行的時候,也曾被邀擔任某政府首長的秘書,可是這樣我必須鎮日守在辦公室的電話機旁邊,就不能住在寺廟裏修行,所以我拒絕了。後來太虛法師要我去他新成立的佛學院教那裏的學僧和居士。他是我的師傅,我必須遵命,所以便辭去了湖南的教職,到四川(譯按:位于重慶)的漢藏教理院教書,賺取那兒微薄的薪給。過了一段時日,我自忖這種全然奉獻的教授生涯該告一段落了,我決定做個求法的弟子以便吸收教益,便出離此職,而到西康去求法。

  

除了學法之外,我還有幸能閱讀了四種版本的大藏經,同時在金剛乘的哲理和禅方面也有進展。要能舍,才有得。在韋馱菩薩的護持下,我沒有挨餓過。

  

(2)道位的成就

我根據修行的次第而訂定了以下一系列的比喻。在此位中以大乘教法爲主,對「諸法無常」的體會是最爲必要的。當我們已生起完全的出離心,不戀著任何事物,並且了悟到變遷的本質,才能真正了解無常。對于此點的體會是如同金錢一樣的珍貴。時間就是我們擁有的財富,這是窮人也不匮乏的財富!我們必須善用時間之財,不使它虛度。

  

道位的八個次第(譯按:陳上師又稱此爲「學佛八次第」)是:

  

(1)以無常錢

  (2)買出離土

  (3)築戒律牆

  (4)下菩提種

  (5)灌大悲水

  (6)施定力肥

  (7)開智慧花

  (8)結佛陀果

  

爲了完成這些道位,我曾經仿效密勒日巴在叁種地方修行:包括在噶倫堡的閉關在內,有十八年。這其間我經曆山居、屍林居(墳場)以及兩年的岩居。還有一種——船居,是我自己獨有而密祖未曾提及的禅修經驗:在中國的一條河上,在行船的十天裏閉關。

  

(3)果位的成就:證量

我在修淨土時,曾多次在定中看到銀色的千瓣大蓮花在極樂世界等著我。

  

在禅的修持方面,我透過禅修而經曆許多次的證真(證入空性)。請參閱我的禅作:《禅海塔燈》。

  

就密宗的六部而言,我至少取得了下等的成就。依戒律這些是應當保密的。然而在此並無成佛的宣告,而且目前這個世界也還不需要我。關于此點,且以拙詩志之:(譯按:下列爲陳上師中文原作〈夜漁〉,其內容略異于其英譯)

  

疏疏柳岸下,漁父疏疏燈;

  夜雨疏疏拂,疏疏魚上罾。 〈夜漁〉

  

我很慚愧未能達到我心目中成爲一位理想的佛教徒的四種條件:

  

外具頭陀風範;

  內具菩薩心腸;

  密具雙運空樂;

  密密具禅和解脫。

  

我先前已說過,這裏並沒有一個「我」受到贊揚。上列四點與此傳記裏的四節也是相關的:第一點是父母恩,而非由于我自身。第二點是我的諸位上師之恩。第叁點是諸護法、施主之恩。第四點是佛的加被之恩。——此中皆無「我」可言。

  

總而言之,以上四節都是我的傳記的外層,爲新讀者所做的一點介紹。真正的內層傳記,應當談及我在修習二乘教法時的一些感應。真正的密層傳記應該涉及修習金剛乘叁灌的實際經驗。真正的密密層傳記應述及大手印、大圓滿及禅的修習。等我有更多一點的證悟後,我將會爲老讀者們寫一個導言。

  

窗外已夜幕低垂,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我們聽到的不只是一篇傳記,而是一部心靈史。爲了簡括,又有多少尚未提及?整個故事是逐漸開展的,是緩緩但確實的建構,由早年得自他的儒家老師們的教導,經過爲了求不死或至少長生的修道階段,到了對太虛法師所授的大乘佛法所發生的興趣,進而在大敬法師指導下奠定了修行的基礎。然後,在密法的種種層次和禅的體驗上,晉升到更高超的精神顛峰。盡管如此成就在當代已是鳳毛麟角,但陳先生說到這些並沒有半點的吹噓或自負。此刻,他一再微微躬身作禮,拿著一支手電筒,爲我們下樓而照亮他從未踏出來過的梯階,口裏一再地說:「謝謝…… 謝謝……。」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序及導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