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脈、氣、明點與諸前行之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其不明衆生業劫脈,與報身佛智慧脈,大不相同也。

  脈與定的關系

  定是顯密所共的重要支點,若與外道共及與小乘共的四禅八定,都不能證得時,而修脈、氣、明點的氣功,則氣根本不能通中脈也。且縱有此定的果位,亦未必便能通中脈也。不過,攝定時必須調整姿勢,姿勢整則脈易正直,正直則易開發。普通人向不講究姿勢,尤以智識界爲尤甚,以其常用右手,曲肱、伏案、低頭,種種習慣,弧至一部分脈易偏枯,甚至半身不遂。余常主張叁十歲以後,多用左手,無他,欲改變多用右手之習氣而已。

  習定能使糾纏外圍之小脈,能予調整。一般不習定的人,以外脈不調整故,則易錯亂而生病。習定而昏沈重者,能使脈松緩;散亂重者,能使脈錯亂;掉舉重者,能使脈緊張。如小乘定有了基礎,則可除此叁病,不使爲開發中脈的障礙。但如無大乘止觀,則對二無我之空性,不能通達,而中脈亦無開發之希望。以中脈本身代表二無我之空性,故果位上,中脈開發,可證法身。且第叁、第四灌時,如定力不能持,則四喜四空不能通達,而其他證分的一切方便,根本談不上。若脈的最後目的(即身成佛),更不待言矣。以定力不好,且得不到灌頂功德。故前行上能加以努力,則脈易開發,否則無定力以控製之,反易生毛病。

  脈與慧的關系

  脈具有兩個系統:一是無明系統,即凡夫住脈;一是明行系統,即智慧修脈。若照《大威德證分》上所說,更分爲叁系統:一、爲粗身脈,即凡夫的業劫脈;二、爲細身脈,即天仙脈,道家稱爲純陰脈;叁、爲最細脈,才是報身佛的智慧脈。我們在圓滿次第中,所修脈、氣、明點的觀想,就是此第叁系統之報身佛智慧脈。但所依據暫時尚未有變化的凡夫脈,固在我身內,而智慧脈亦在我身內,故其修持重點,是將凡夫脈,轉變成爲智慧脈。俱生喜智,是在中脈下段密輪中,名爲海螺脈。智慧未起前,不容易開發,必須運用智慧,加上雙運方便,然後俱生喜智,可以現起,而中脈下段,可以開發。很多人以爲,方便道不須大手印、大圓滿的智慧,因爲智慧下劣,不能修大手印、大圓滿,故用脈、氣、明點開發,豈非倒果爲因?兩說如何調和呢?但是我所說的,是指智慧見,不是指智慧果。而很多人所說的是指果,而不是指見,故非矛盾。假如不懂見,盲修瞎練,甚至胡亂雙運,以爲不須智慧見、空性見,那就不對了。我說非指智慧之果,而是說具智慧之見,即是略知其所以然,則對方便道修行次第,所具理路,能治與所治的,因、道、果,有系統組織的理趣,稍具了解。若對這一點都沒有,是正見不具足。而修脈、氣、明點,就不對了。故于中脈,應了知其爲無爲法,非有爲法。而與法身等流的智慧脈,有此正見,有此等流,才能有所成就。五輪脈是表五智慧,頂輪脈表大圓鏡智,喉輪脈表妙觀察智,心輪脈表法界體性智,臍輪脈表平等性智,密輪脈表成所作智是也。其他各脈(指智慧修脈而言),都是智慧所成的住所,二十四脈就是二十四壇城,其馀可以類推而知矣。第八識往生的出路,如非經中脈出口處(與顯教所說,略有出入),則不能到智慧刹土。由此可知,脈與智慧,有很大的關系也。依《大圓滿妥噶》上說,脈是智慧所行之道路。如“白柔脈光”等,如智慧不足,何能顯現光明?故須先修且卻,才能進修妥噶也。七日成佛的黑關法,所有各眼,均是脈的智慧開發。若沒有智慧,則脈不開發;脈若開發,則有光明。可知黑關雖爲妥噶法,而妥噶之基礎,則在“加打且卻”,義即本來清淨,即大智慧也。

  □親近前行——脈與生起次第的關系

  以上的六前行,是疏遠的前行。而生起次第,則除包括前六行之外,並成爲圓滿次第親近的前行,其重要可想而知也。生起次第,開始就要觀空,不論能空與否,與開中脈有密切關系。每一生起次第,必分爲對生與自生。對生是對自己脈的加持,如對生不能觀得生起,則對脈的加持,無由接收。若請對生灌頂,則以本尊是由佛父母紅白所生起,故須請灌頂尊加持,使得堅住,此對生與脈之關系也。

  自生是自觀生起成爲本身身,這才是脈安住的地方。若沒有本尊身,則只是凡夫身。脈所安住的地方,是住脈,而不是修脈,極其量,不過可作順緣而已。與外道奇經八脈所依之身,凡夫動靜二脈所依之身,截然不同(無明系統與明行系統有別,已詳前目)。如此,始能即身成佛。一般人不懂中、黃、督、脊之辨,不知中脈表法身之價值,是跳越生起次第;而躐等修脈、氣、明點,是不對的。

  生起本尊身有叁種,特分述之:

  (1)叁昧耶身:如能觀得生起,則以凡夫身而修本尊之障礙可除。

  (2)智慧身:如能觀得生起,雖未觀中脈心輪,而智慧身本尊所住的地方,已是同樣位置,故使心輪能開,與智慧本尊有密切的關系。如智慧本身尊觀得生起,則心輪易開。因心累是最後開,而最難開者也,故修生起次第時,須多觀智慧尊。如生起次第修得不好,則不能修脈、氣、明點也。

  (3)叁摩地身:如能觀得生起,則心輪中脈中心點,容易貫通。《大威德證分》,名之爲“最細風心”也。觀得生起。則微細脈結可開,此在正報上言之也。如在依報上說,脈是壇城,叁摩地本尊,本來是明點,但修與本尊可通之壇城愈大,脈愈開張。

  總括依正二報而說,有兩種瑜伽:一爲粗觀瑜伽,能使脈開張;一是細點瑜伽,能使脈調柔。皮又別名收放,有上下、左右、前後各種收放。其放也,能使脈開張;其收也,能使脈調柔。依《華嚴經》十玄門理趣,觀想壇城本尊,都能使脈開張,及調柔作用,如“廣狹自在無礙門”,則爲專述收放。如“微細相容安立門”,則爲專述細點。《華嚴經》雖說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但只是理中之事,以無就事而觀。故無事中之事。非如密乘之專照事上觀想也。又如“因陀羅網境界門”,亦名“因陀羅網微細境界門”,則能對于生起次第之脈輪易使開張。若壇城觀,分爲八屍陀林,八功德水等,都是每個輪而觀,對開發脈輪有關,如觀得生起,脈輪則易開也。如“托事顯法生解門”,即生起次第中,壇城、四門、塔、樓閣、寶藏、法幢等觀想,都是托事生解,使脈輪易開。如“諸藏純雜具德門”,則觀塔是純,觀屍陀林是雜,但都具德而有勝解。依此類推,均與壇城觀,開脈輪,及諸脈有關系者。

  生起次第的諸量,有叁條件,分述如下:

  (1)佛慢:如能生起佛慢,且修得好,則脈的住處,不會錯亂。不住凡夫身,不住天仙身,而住本尊身矣。如佛慢修得不好,則對脈甚有問題也。

  (2)明顯:如對本尊身,不論爲對生抑自生,總之,能觀想生起明顯,則修圓滿次第時,脈輪的觀想明顯。

  (3)堅固:如能觀得生起,堅固,則脈的作用,可以顯現。此是叁種次第,均與脈有密切關系者。

  又如以生起次第之叁種叁摩地配合比較:

  (1)入空真如定:如能善巧,則爲開中脈基礎。

  (2)大悲如幻定:如能善巧,則能開五輪,理如幻本尊身。

  (3)方便本因定:如能善巧,則能開心輪,且於心輪放光,牽動各細脈。

  又如生起次第,而與五種作道相配:

  (1)勝解作道:如能善巧,則于叁脈五輪,知是本尊,而非凡夫身。

  (2)加持作道:如能善巧,是對生本尊生起加持灌頂,能使脈得加持。

  (3)相作道:如能善巧,能令觀想明顯。中脈是具四相的:空如芭蕉,直如箭,紅如黃丹,熱如劫火。

  (4)體性作道:如能善巧,能令中脈開發。

  (5)果作道:等于佛慢。

  因此對于前前次第,從消極說,則可除障;從積極說,可以開發。是前前通後後之理。如脈能修得好,對于生起次第,本尊可使堅固。

  所有觀想,由心觀物,應以物到量爲准則;由物觀心,應以心到量爲准則(即是從心觀脈,要脈現前才成功。先觀脈,後觀心,要證空性,則中脈才算成功)。以上前行,是先觀心,後觀脈,如脈現前,是名心到量。若脈成功,生起次第,佛慢、明顯、堅固,則戒定慧及前叁心,皆到量,由此,是後後攝前前者,即能包括前行諸功德也。脈開證果者,本尊身也。此包括生起次第本尊身,爲智慧身;此包括智慧。智慧身住樂空無二;大空者,包括定也。此身無德不具,無過不除者,包括戒也。此身無死度他者,菩提心也。不爲世間所染者,出離心也。此身或隱或顯者,無常心也。

  

論氣

  □疏遠前行

  氣與無常心的關系

  無常者,是時間遷流,息息不停之謂。而氣則通時間而言,同時也是時間的准則。所以一天、一年、閏月等時間,均配氣而言。如配十二宮.二萬一千六百氣配一天。叁百六十脈,配叁百六十天爲一年。而閏月則配智慧氣是也。無常二字,建立在氣上,如人生一氣不來,就無常了。釋尊曾以生命何在爲問,結果有答以在呼吸間。于此可知氣與無常密切的關系。

  無上密乘修氣有成就的人,每天只閉六口氣,一天圓滿。故修行人應常閉氣,蓋以入氣是生氣,出氣是死氣;入氣多則長壽,出氣多則短命。有無常心的人,應常修氣、靜慮,故能精進,否則修不了。

  五氣本身,都是無常,都能生病。如上行氣不調,則生咳嗽、肺病;下行氣不調,則生便秘或瀉病;平住氣不調,則生腹病;遍行氣不調,則生偏頗跛攣、半身不遂等病;命根氣不調,則發瘋狂;若出,則人死了。此皆氣本身之病,以氣爲業劫之故,如修氣功不好的人,氣亦常有毛病。如上行氣衰.則飲食不知味、打呵欠;增則貪食、氣喘如牛,難平穩合度。下行氣衰,則便秘、腹響;增則身抖顫、大小便四流。平住氣衰,則飲食不化、身腫、腹生硬塊;增則多食、極餓、疲倦。遍行氣衰,則身腫、脫皮、生癬癞;增則毛孔發熱、骨節炎。命根氣衰,則食少、昏倒、無力;增則心怔忡、氣喘、病狂。依五大氣而言,或衰或增,都…

《論脈、氣、明點與諸前行之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