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其不明众生业劫脉,与报身佛智慧脉,大不相同也。
脉与定的关系
定是显密所共的重要支点,若与外道共及与小乘共的四禅八定,都不能证得时,而修脉、气、明点的气功,则气根本不能通中脉也。且纵有此定的果位,亦未必便能通中脉也。不过,摄定时必须调整姿势,姿势整则脉易正直,正直则易开发。普通人向不讲究姿势,尤以智识界为尤甚,以其常用右手,曲肱、伏案、低头,种种习惯,弧至一部分脉易偏枯,甚至半身不遂。余常主张三十岁以后,多用左手,无他,欲改变多用右手之习气而已。
习定能使纠缠外围之小脉,能予调整。一般不习定的人,以外脉不调整故,则易错乱而生病。习定而昏沉重者,能使脉松缓;散乱重者,能使脉错乱;掉举重者,能使脉紧张。如小乘定有了基础,则可除此三病,不使为开发中脉的障碍。但如无大乘止观,则对二无我之空性,不能通达,而中脉亦无开发之希望。以中脉本身代表二无我之空性,故果位上,中脉开发,可证法身。且第三、第四灌时,如定力不能持,则四喜四空不能通达,而其他证分的一切方便,根本谈不上。若脉的最后目的(即身成佛),更不待言矣。以定力不好,且得不到灌顶功德。故前行上能加以努力,则脉易开发,否则无定力以控制之,反易生毛病。
脉与慧的关系
脉具有两个系统:一是无明系统,即凡夫住脉;一是明行系统,即智慧修脉。若照《大威德证分》上所说,更分为三系统:一、为粗身脉,即凡夫的业劫脉;二、为细身脉,即天仙脉,道家称为纯阴脉;三、为最细脉,才是报身佛的智慧脉。我们在圆满次第中,所修脉、气、明点的观想,就是此第三系统之报身佛智慧脉。但所依据暂时尚未有变化的凡夫脉,固在我身内,而智慧脉亦在我身内,故其修持重点,是将凡夫脉,转变成为智慧脉。俱生喜智,是在中脉下段密轮中,名为海螺脉。智慧未起前,不容易开发,必须运用智慧,加上双运方便,然后俱生喜智,可以现起,而中脉下段,可以开发。很多人以为,方便道不须大手印、大圆满的智慧,因为智慧下劣,不能修大手印、大圆满,故用脉、气、明点开发,岂非倒果为因?两说如何调和呢?但是我所说的,是指智慧见,不是指智慧果。而很多人所说的是指果,而不是指见,故非矛盾。假如不懂见,盲修瞎练,甚至胡乱双运,以为不须智慧见、空性见,那就不对了。我说非指智慧之果,而是说具智慧之见,即是略知其所以然,则对方便道修行次第,所具理路,能治与所治的,因、道、果,有系统组织的理趣,稍具了解。若对这一点都没有,是正见不具足。而修脉、气、明点,就不对了。故于中脉,应了知其为无为法,非有为法。而与法身等流的智慧脉,有此正见,有此等流,才能有所成就。五轮脉是表五智慧,顶轮脉表大圆镜智,喉轮脉表妙观察智,心轮脉表法界体性智,脐轮脉表平等性智,密轮脉表成所作智是也。其他各脉(指智慧修脉而言),都是智慧所成的住所,二十四脉就是二十四坛城,其馀可以类推而知矣。第八识往生的出路,如非经中脉出口处(与显教所说,略有出入),则不能到智慧刹土。由此可知,脉与智慧,有很大的关系也。依《大圆满妥噶》上说,脉是智慧所行之道路。如“白柔脉光”等,如智慧不足,何能显现光明?故须先修且却,才能进修妥噶也。七日成佛的黑关法,所有各眼,均是脉的智慧开发。若没有智慧,则脉不开发;脉若开发,则有光明。可知黑关虽为妥噶法,而妥噶之基础,则在“加打且却”,义即本来清净,即大智慧也。
□亲近前行——脉与生起次第的关系
以上的六前行,是疏远的前行。而生起次第,则除包括前六行之外,并成为圆满次第亲近的前行,其重要可想而知也。生起次第,开始就要观空,不论能空与否,与开中脉有密切关系。每一生起次第,必分为对生与自生。对生是对自己脉的加持,如对生不能观得生起,则对脉的加持,无由接收。若请对生灌顶,则以本尊是由佛父母红白所生起,故须请灌顶尊加持,使得坚住,此对生与脉之关系也。
自生是自观生起成为本身身,这才是脉安住的地方。若没有本尊身,则只是凡夫身。脉所安住的地方,是住脉,而不是修脉,极其量,不过可作顺缘而已。与外道奇经八脉所依之身,凡夫动静二脉所依之身,截然不同(无明系统与明行系统有别,已详前目)。如此,始能即身成佛。一般人不懂中、黄、督、脊之辨,不知中脉表法身之价值,是跳越生起次第;而躐等修脉、气、明点,是不对的。
生起本尊身有三种,特分述之:
(1)三昧耶身:如能观得生起,则以凡夫身而修本尊之障碍可除。
(2)智慧身:如能观得生起,虽未观中脉心轮,而智慧身本尊所住的地方,已是同样位置,故使心轮能开,与智慧本尊有密切的关系。如智慧本身尊观得生起,则心轮易开。因心累是最后开,而最难开者也,故修生起次第时,须多观智慧尊。如生起次第修得不好,则不能修脉、气、明点也。
(3)三摩地身:如能观得生起,则心轮中脉中心点,容易贯通。《大威德证分》,名之为“最细风心”也。观得生起。则微细脉结可开,此在正报上言之也。如在依报上说,脉是坛城,三摩地本尊,本来是明点,但修与本尊可通之坛城愈大,脉愈开张。
总括依正二报而说,有两种瑜伽:一为粗观瑜伽,能使脉开张;一是细点瑜伽,能使脉调柔。皮又别名收放,有上下、左右、前后各种收放。其放也,能使脉开张;其收也,能使脉调柔。依《华严经》十玄门理趣,观想坛城本尊,都能使脉开张,及调柔作用,如“广狭自在无碍门”,则为专述收放。如“微细相容安立门”,则为专述细点。《华严经》虽说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但只是理中之事,以无就事而观。故无事中之事。非如密乘之专照事上观想也。又如“因陀罗网境界门”,亦名“因陀罗网微细境界门”,则能对于生起次第之脉轮易使开张。若坛城观,分为八尸陀林,八功德水等,都是每个轮而观,对开发脉轮有关,如观得生起,脉轮则易开也。如“托事显法生解门”,即生起次第中,坛城、四门、塔、楼阁、宝藏、法幢等观想,都是托事生解,使脉轮易开。如“诸藏纯杂具德门”,则观塔是纯,观尸陀林是杂,但都具德而有胜解。依此类推,均与坛城观,开脉轮,及诸脉有关系者。
生起次第的诸量,有三条件,分述如下:
(1)佛慢:如能生起佛慢,且修得好,则脉的住处,不会错乱。不住凡夫身,不住天仙身,而住本尊身矣。如佛慢修得不好,则对脉甚有问题也。
(2)明显:如对本尊身,不论为对生抑自生,总之,能观想生起明显,则修圆满次第时,脉轮的观想明显。
(3)坚固:如能观得生起,坚固,则脉的作用,可以显现。此是三种次第,均与脉有密切关系者。
又如以生起次第之三种三摩地配合比较:
(1)入空真如定:如能善巧,则为开中脉基础。
(2)大悲如幻定:如能善巧,则能开五轮,理如幻本尊身。
(3)方便本因定:如能善巧,则能开心轮,且於心轮放光,牵动各细脉。
又如生起次第,而与五种作道相配:
(1)胜解作道:如能善巧,则于三脉五轮,知是本尊,而非凡夫身。
(2)加持作道:如能善巧,是对生本尊生起加持灌顶,能使脉得加持。
(3)相作道:如能善巧,能令观想明显。中脉是具四相的:空如芭蕉,直如箭,红如黄丹,热如劫火。
(4)体性作道:如能善巧,能令中脉开发。
(5)果作道:等于佛慢。
因此对于前前次第,从消极说,则可除障;从积极说,可以开发。是前前通后后之理。如脉能修得好,对于生起次第,本尊可使坚固。
所有观想,由心观物,应以物到量为准则;由物观心,应以心到量为准则(即是从心观脉,要脉现前才成功。先观脉,后观心,要证空性,则中脉才算成功)。以上前行,是先观心,后观脉,如脉现前,是名心到量。若脉成功,生起次第,佛慢、明显、坚固,则戒定慧及前三心,皆到量,由此,是后后摄前前者,即能包括前行诸功德也。脉开证果者,本尊身也。此包括生起次第本尊身,为智慧身;此包括智慧。智慧身住乐空无二;大空者,包括定也。此身无德不具,无过不除者,包括戒也。此身无死度他者,菩提心也。不为世间所染者,出离心也。此身或隐或显者,无常心也。
论气
□疏远前行
气与无常心的关系
无常者,是时间迁流,息息不停之谓。而气则通时间而言,同时也是时间的准则。所以一天、一年、闰月等时间,均配气而言。如配十二宫.二万一千六百气配一天。三百六十脉,配三百六十天为一年。而闰月则配智慧气是也。无常二字,建立在气上,如人生一气不来,就无常了。释尊曾以生命何在为问,结果有答以在呼吸间。于此可知气与无常密切的关系。
无上密乘修气有成就的人,每天只闭六口气,一天圆满。故修行人应常闭气,盖以入气是生气,出气是死气;入气多则长寿,出气多则短命。有无常心的人,应常修气、静虑,故能精进,否则修不了。
五气本身,都是无常,都能生病。如上行气不调,则生咳嗽、肺病;下行气不调,则生便秘或泻病;平住气不调,则生腹病;遍行气不调,则生偏颇跛挛、半身不遂等病;命根气不调,则发疯狂;若出,则人死了。此皆气本身之病,以气为业劫之故,如修气功不好的人,气亦常有毛病。如上行气衰.则饮食不知味、打呵欠;增则贪食、气喘如牛,难平稳合度。下行气衰,则便秘、腹响;增则身抖颤、大小便四流。平住气衰,则饮食不化、身肿、腹生硬块;增则多食、极饿、疲倦。遍行气衰,则身肿、脱皮、生癣癞;增则毛孔发热、骨节炎。命根气衰,则食少、昏倒、无力;增则心怔忡、气喘、病狂。依五大气而言,或衰或增,都…
《论脉、气、明点与诸前行之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