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气、明点与诸前行之关系
总论
修行必须次第,不能越级而升,显教固然,密宗尤甚。超越者易于出障而难于成功。语云:无基厚墉,鲜不崩溃者。脉、气、明点之修持,属于圆满次第,藏人不易得传。若庙内喇嘛,更执于成规,不能稍越。故一般格西堪布,都未得传六法者。因忆昔侍贡噶呼图克图,乞传六法,已蒙慈悲随顺,俯允所求,因代庙中堪布陈情,师疾言厉色,深予拒绝。再三代吁,始选三四堪布传之。次第之应重视也,有如此者。
若我辈汉人,则多不讲次第,师传而后,即予修持,对前行置于不问,甚至且不知什么是前行者。虽修持后能得多少好处,如食量增加,体力增强。然不依前行而直接修,无论如何,不能成就,因此修脉、气、明点者,非先研究前行不可。然应从事之前行甚多,兹就其最主要者:曰疏远前行,曰亲近前行。疏远前行分六:曰无常心,曰出离心,曰菩提心,曰戒,曰定.曰慧;亲近前行即生起次第而略论之。其关系前前通于后后既明,而后后摄于前前者,亦可推知矣。
别论
论脉
□疏远前行
脉与无常心的关系
脉之构成,其始为中脉(又名有脉,以能有一切脉也),再分左右二脉,二脉共分廿四脉,而各具三作用成七十二脉,脉各一千,于是而七万二千脉大备。然脉本身,是无常的。盖此三作用,(一)已趋无常(即所谓退化脉也)(二)正当受用(三)待补充者(如他脉衰退时,待他补充者)。而诸脉在理论上复有普通无常与特殊无常两种。
1.普通无常
以无常之眼光观之:退化脉者,已趋无常;受用脉者,正趋无常;补充脉者,将趋无常者也。脉之构成也如此(脉之本身与构成,即生理学家所谓新陈代谢),脉之无常也又如彼。故念无常的人,能知诸脉一刹那一刹那在衰退中,纵无意外无横死,最多活百年。其系念无常,策发精勤者,则可超越之,如虚老法师然。
2.特殊无常
脉有特殊表现,作无常的增上缘者,为魔坏脉,及各轮中之病脉是也。故修脉、气、明点的人,对此特殊表现,更应常起无常之心。盖以万一修持之功不能如法,遂至应开之常脉不开,气竟入于病脉。故诺那呼图克图,常以“不能保证”为诫。如能对脉的无常心,常常生起,则于脉的常见,如认为身体好,或遗传好(即认为自己父母均长寿,得其长寿遗传故)等的观念,自易断除,而不至生障碍矣。
须知脉的本身,是无常的(姑勿论上列二种无常,普通与特殊),以各脉有各脉本身特殊的病之故。如耳痒、耳鸣,甚至耳聋,是耳脉的无常。目光散是目脉的无常。以年老而远视,水光收缩,不知者反以为身体强健,寿者之征。牙龈之脉萎缩,不知者以为牙齿加长。姑略举以概其余。如能知脉自然日就衰退之理,而生无常心,加紧精进,犹可及也。若不知者,反生常见,真可笑亦可怜哉。无上密宗脉、气、明点修持者,常以金刚杵为重,若宝珠头不红,火大无常;不举,地大无常;肾囊不收,未如小孩,风大无常;能久,则空大而乐不大;小漏点,则以点不充足,皆为空大无常,反以为好现象者,常见所害也。
综上所述,总之,如以菩提心修持,则能调柔诸脉,对身体作合理的观察,因此而精进。否则只能向烦恼上迈进,而非向道上去也。显教如释迦世尊,密乘如密勒祖师,均认为应观无常,而得成就。修瑜伽士,可不常念无常哉?故余有联句云:“发端於怕光,彻底悟无生。”诵之可发人深省。向无常心的前行精进,则能与道相应,可断言者。
脉与出离心的关系
佛法是主“境随心转”之说,而脉亦随心而转。密乘更主“心气无二”之说,以心气并论,而脉亦受心气所转。故知如人能有出离心,则机械心减少,机械心减少,则脉之纠缠亦少。盖以心若执著一事,则脉必多一纠缠,况机械心乎?且瞋心动,则脉破裂;痴心动,则脉松缓;贪心动,则脉紧张。总之,七情六欲,莫不对脉加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若萎缩,若纠缠,若破,若缓,若紧张,盖可知矣。
故机械心、城府心重者,则脉不易调。脉以能通能直为佳。若具出离心,则贪瞋痴诸境,可以绝缘,六欲七情,更少遭遇。如此,则脉之纠缠已少,而易调柔直通;此为不易之理。
脉与菩提心的关系
菩提心有五种,曰愿菩提心,曰行菩提心,曰胜义菩提心,曰三摩地菩提心,曰滚打菩提心。而与脉的开发,具密切的关系者,则为愿菩提心与三摩地菩提心,试分述之。
1.愿菩提心
凡发大愿的人,其脉自易于开张。发心愈大,脉愈易开;若具私见,固我执的人,其脉愈坚而不松,开张更不易矣。其故安在?盖以十方法界,皆在一心,而心境配脉,如五方佛以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间八脉,所有罗汉,甚至地狱等,亦皆配在各脉上。(亦有称七万二千脉,配七万二千佛者,此则在果位方便上言之,非如上所述之在道上而言也。)故愿菩提心发得愈大,而脉之开张愈快。以下为众生之脉,上为菩萨之脉,发愿菩提心的人,将功德回向众生,即将功德发展到以下各脉。如向诸佛祈祷,及将佛旨传遍六道十法界,皆愿菩提心之作用也。若在脉上言之,就是对中脉,向七万二千脉,并遍及全身(即全法界)各脉。故不独通中脉,而且能通微细脉,此皆愿菩提心的关系也。
“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两句话,在教理上说,则为慈悲。而在脉上说,以脉是众生所在地,必先向之通达,若脉不通达,绝难成功。故有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之语。不然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其愿菩提心,不可谓不大。但我至今,仍未得度,岂非骗人乎?须知众生有三种:第一,众生业报所成之众生;第二,成佛时转识成智,原有第八识相分内之众生;第三,成佛后威德感化应教得度之众生。关于第八识者,一切众生,就是佛的相分,若成佛时,则所觉得的相分(众生)已经度尽。故释迦牟尼成佛时,他已见众生皆已成佛。密乘以每一毛孔,皆是众生,如无愿菩提心以度之,则不能成佛。佛已无我执之我,摄他为我,如摄不尽,度不尽,是所摄不全,则不能成佛。即一脉不开,不能成佛也。余昔有诗云:“几番虚己以从人,总为同居一法身,假令心存谁不度,法身无乃失全真。”
2.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是包括五相成身:一为通达本心,二为修菩提心,三为证金刚心,四为成金刚身,五为现如来身。若一若二若三,均与愿菩提心有关,已详上述。经此三相而后脉易开放,故能现起金刚身。此身是一切脉之冲住处,如不修三摩地菩提心,则此身不能生起。如将五大五智,充满全身,使成为一金刚杵,而此杵即代表全身,为脉之总体。如有三摩地菩提心收放关系,则脉易于开发,大小诸脉均开放了,然后现如来身;此是瑜伽部密乘之要诀。其他,行菩提心则与气有关系,胜义与滚打菩提心则与明点有关系,在各章内,再申述之。
脉与戒的关系
兹从各种戒律中,择其与脉有密切关系者述之,余从略。
1.总论诸戒
(1)摄律仪戒:如此戒能持,则脉之逆缘,如枯败、污染等弊,均可断除。即以饮酒而论(本来性戒只杀、盗、淫、妄四条,观於十善便知,饮酒是遮戒。不过我们汉人.以五为整数,且以配十善,故并列入之),若气功修得不好者,对脉也有妨碍。
(2)摄善法戒与(3)饶益有情戒:如能奉持,则脉得开放,顺缘增加。详如愿菩提心所说。总之,心量愈大,脉之开廓也愈大。
2.别论各戒
(1)菩提心戒:此戒主要为正直不欺诳众生。心直则脉直,故持此戒,能令脉易纯正调直。
(2)密乘八粗重戒:此戒於脉,亦有助顺缘拒逆缘之关系。如“聚集轮时起斗争”,则于脉有障碍;“俗女自力取甘露”,则伤脉也。
(3)密乘十四根本堕:亦于脉有助顺缘、拒逆缘之关系。如“不毁自体”、“于毒慈”亦以其能伤脉也。
(4)五方佛三昧耶:此与脉有密切关系者,为宝生部戒,恒行大布施,令心量大,则脉扩大。
(5)五空行母戒:依无上密乘而说,脉就是空行母。故能顺守此戒,则令空行母欢喜,而五轮易开。
(6)大圆满性戒:此戒中之无实、广大、独一、任运四要点,均为开中脉之要诀。如持此戒,则中脉易开。中脉之自性,与大圆满自性相同,吾故曰无为法。
总之,脉之与戒,有密切关系的;盖以罪业之作也,系凭藉心,而戒也凭藉心,心则凭藉于脉。心之有脉,然后有身,以有身故,有所凭藉(如世俗所称有了资本),则容易造罪。戒有四支,其第三支为加行,而加行的支持者是身体(亦即是脉)。如拿刀杀人,必须靠手者。试观根本五毒,均须仗脉支持,才能发生大影响。是以粗分的对治,是仗戒以压伏烦恼,以减少外来对脉的威胁。九结与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论观之,是脉结而成使。而九结从脉上言,十使从气上言,而五毒则从明点言之也。如能持戒,则基础已固,一切均可合理发展。修脉、气、明点的人,如不持戒,是很危险的,因为使气以开脉,若只开了病脉、魔脉,而不能开智慧脉,其为害也,曷可胜言?从书本上说,气有业劫气与智慧气之分,以我推论,则脉亦有此二种。普通书上所说二十四脉等脉,其名词、作用、住所,均系照凡夫身“住脉”而言,亦即所谓“业劫脉”也。而三脉五轮及各小轮,均是报身佛智慧修脉而言。报身佛能五根互用,我辈凡夫,焉能得此?但修脉、气、明点时,所观脉轮,能如此整齐布置,都是智慧修脉。而平常所说之住脉、病脉、魔脉都没有了。本来此是果位上的方便。因此,如不能持戒,仍以凡夫身而修智慧、修脉,身上未起变化,修时易生毛病的。普通人对中脉怀疑为有为法…
《论脉、气、明点与诸前行之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