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脈、氣、明點與諸前行之關系

  

論脈、氣、明點與諸前行之關系

總論

  修行必須次第,不能越級而升,顯教固然,密宗尤甚。超越者易于出障而難于成功。語雲:無基厚墉,鮮不崩潰者。脈、氣、明點之修持,屬于圓滿次第,藏人不易得傳。若廟內喇嘛,更執于成規,不能稍越。故一般格西堪布,都未得傳六法者。因憶昔侍貢噶呼圖克圖,乞傳六法,已蒙慈悲隨順,俯允所求,因代廟中堪布陳情,師疾言厲色,深予拒絕。再叁代籲,始選叁四堪布傳之。次第之應重視也,有如此者。

  若我輩漢人,則多不講次第,師傳而後,即予修持,對前行置于不問,甚至且不知什麼是前行者。雖修持後能得多少好處,如食量增加,體力增強。然不依前行而直接修,無論如何,不能成就,因此修脈、氣、明點者,非先研究前行不可。然應從事之前行甚多,茲就其最主要者:曰疏遠前行,曰親近前行。疏遠前行分六:曰無常心,曰出離心,曰菩提心,曰戒,曰定.曰慧;親近前行即生起次第而略論之。其關系前前通于後後既明,而後後攝于前前者,亦可推知矣。

  

別論

  

論脈

  □疏遠前行

  脈與無常心的關系

  脈之構成,其始爲中脈(又名有脈,以能有一切脈也),再分左右二脈,二脈共分廿四脈,而各具叁作用成七十二脈,脈各一千,于是而七萬二千脈大備。然脈本身,是無常的。蓋此叁作用,(一)已趨無常(即所謂退化脈也)(二)正當受用(叁)待補充者(如他脈衰退時,待他補充者)。而諸脈在理論上複有普通無常與特殊無常兩種。

  1.普通無常

  以無常之眼光觀之:退化脈者,已趨無常;受用脈者,正趨無常;補充脈者,將趨無常者也。脈之構成也如此(脈之本身與構成,即生理學家所謂新陳代謝),脈之無常也又如彼。故念無常的人,能知諸脈一刹那一刹那在衰退中,縱無意外無橫死,最多活百年。其系念無常,策發精勤者,則可超越之,如虛老法師然。

  2.特殊無常

  脈有特殊表現,作無常的增上緣者,爲魔壞脈,及各輪中之病脈是也。故修脈、氣、明點的人,對此特殊表現,更應常起無常之心。蓋以萬一修持之功不能如法,遂至應開之常脈不開,氣竟入于病脈。故諾那呼圖克圖,常以“不能保證”爲誡。如能對脈的無常心,常常生起,則于脈的常見,如認爲身體好,或遺傳好(即認爲自己父母均長壽,得其長壽遺傳故)等的觀念,自易斷除,而不至生障礙矣。

  須知脈的本身,是無常的(姑勿論上列二種無常,普通與特殊),以各脈有各脈本身特殊的病之故。如耳癢、耳鳴,甚至耳聾,是耳脈的無常。目光散是目脈的無常。以年老而遠視,水光收縮,不知者反以爲身體強健,壽者之征。牙龈之脈萎縮,不知者以爲牙齒加長。姑略舉以概其余。如能知脈自然日就衰退之理,而生無常心,加緊精進,猶可及也。若不知者,反生常見,真可笑亦可憐哉。無上密宗脈、氣、明點修持者,常以金剛杵爲重,若寶珠頭不紅,火大無常;不舉,地大無常;腎囊不收,未如小孩,風大無常;能久,則空大而樂不大;小漏點,則以點不充足,皆爲空大無常,反以爲好現象者,常見所害也。

  綜上所述,總之,如以菩提心修持,則能調柔諸脈,對身體作合理的觀察,因此而精進。否則只能向煩惱上邁進,而非向道上去也。顯教如釋迦世尊,密乘如密勒祖師,均認爲應觀無常,而得成就。修瑜伽士,可不常念無常哉?故余有聯句雲:“發端於怕光,徹底悟無生。”誦之可發人深省。向無常心的前行精進,則能與道相應,可斷言者。

  脈與出離心的關系

  佛法是主“境隨心轉”之說,而脈亦隨心而轉。密乘更主“心氣無二”之說,以心氣並論,而脈亦受心氣所轉。故知如人能有出離心,則機械心減少,機械心減少,則脈之糾纏亦少。蓋以心若執著一事,則脈必多一糾纏,況機械心乎?且瞋心動,則脈破裂;癡心動,則脈松緩;貪心動,則脈緊張。總之,七情六欲,莫不對脈加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若萎縮,若糾纏,若破,若緩,若緊張,蓋可知矣。

  故機械心、城府心重者,則脈不易調。脈以能通能直爲佳。若具出離心,則貪瞋癡諸境,可以絕緣,六欲七情,更少遭遇。如此,則脈之糾纏已少,而易調柔直通;此爲不易之理。

  脈與菩提心的關系

  菩提心有五種,曰願菩提心,曰行菩提心,曰勝義菩提心,曰叁摩地菩提心,曰滾打菩提心。而與脈的開發,具密切的關系者,則爲願菩提心與叁摩地菩提心,試分述之。

  1.願菩提心

  凡發大願的人,其脈自易于開張。發心愈大,脈愈易開;若具私見,固我執的人,其脈愈堅而不松,開張更不易矣。其故安在?蓋以十方法界,皆在一心,而心境配脈,如五方佛以配五輪,八大菩薩配心間八脈,所有羅漢,甚至地獄等,亦皆配在各脈上。(亦有稱七萬二千脈,配七萬二千佛者,此則在果位方便上言之,非如上所述之在道上而言也。)故願菩提心發得愈大,而脈之開張愈快。以下爲衆生之脈,上爲菩薩之脈,發願菩提心的人,將功德回向衆生,即將功德發展到以下各脈。如向諸佛祈禱,及將佛旨傳遍六道十法界,皆願菩提心之作用也。若在脈上言之,就是對中脈,向七萬二千脈,並遍及全身(即全法界)各脈。故不獨通中脈,而且能通微細脈,此皆願菩提心的關系也。

  “衆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這兩句話,在教理上說,則爲慈悲。而在脈上說,以脈是衆生所在地,必先向之通達,若脈不通達,絕難成功。故有衆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之語。不然比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衆生,其願菩提心,不可謂不大。但我至今,仍未得度,豈非騙人乎?須知衆生有叁種:第一,衆生業報所成之衆生;第二,成佛時轉識成智,原有第八識相分內之衆生;第叁,成佛後威德感化應教得度之衆生。關于第八識者,一切衆生,就是佛的相分,若成佛時,則所覺得的相分(衆生)已經度盡。故釋迦牟尼成佛時,他已見衆生皆已成佛。密乘以每一毛孔,皆是衆生,如無願菩提心以度之,則不能成佛。佛已無我執之我,攝他爲我,如攝不盡,度不盡,是所攝不全,則不能成佛。即一脈不開,不能成佛也。余昔有詩雲:“幾番虛己以從人,總爲同居一法身,假令心存誰不度,法身無乃失全真。”

  2.叁摩地菩提心

  叁摩地菩提心者,是包括五相成身:一爲通達本心,二爲修菩提心,叁爲證金剛心,四爲成金剛身,五爲現如來身。若一若二若叁,均與願菩提心有關,已詳上述。經此叁相而後脈易開放,故能現起金剛身。此身是一切脈之沖住處,如不修叁摩地菩提心,則此身不能生起。如將五大五智,充滿全身,使成爲一金剛杵,而此杵即代表全身,爲脈之總體。如有叁摩地菩提心收放關系,則脈易于開發,大小諸脈均開放了,然後現如來身;此是瑜伽部密乘之要訣。其他,行菩提心則與氣有關系,勝義與滾打菩提心則與明點有關系,在各章內,再申述之。

  脈與戒的關系

  茲從各種戒律中,擇其與脈有密切關系者述之,余從略。

  1.總論諸戒

  (1)攝律儀戒:如此戒能持,則脈之逆緣,如枯敗、汙染等弊,均可斷除。即以飲酒而論(本來性戒只殺、盜、淫、妄四條,觀於十善便知,飲酒是遮戒。不過我們漢人.以五爲整數,且以配十善,故並列入之),若氣功修得不好者,對脈也有妨礙。

  (2)攝善法戒與(3)饒益有情戒:如能奉持,則脈得開放,順緣增加。詳如願菩提心所說。總之,心量愈大,脈之開廓也愈大。

  2.別論各戒

  (1)菩提心戒:此戒主要爲正直不欺诳衆生。心直則脈直,故持此戒,能令脈易純正調直。

  (2)密乘八粗重戒:此戒於脈,亦有助順緣拒逆緣之關系。如“聚集輪時起鬥爭”,則于脈有障礙;“俗女自力取甘露”,則傷脈也。

  (3)密乘十四根本墮:亦于脈有助順緣、拒逆緣之關系。如“不毀自體”、“于毒慈”亦以其能傷脈也。

  (4)五方佛叁昧耶:此與脈有密切關系者,爲寶生部戒,恒行大布施,令心量大,則脈擴大。

  (5)五空行母戒:依無上密乘而說,脈就是空行母。故能順守此戒,則令空行母歡喜,而五輪易開。

  (6)大圓滿性戒:此戒中之無實、廣大、獨一、任運四要點,均爲開中脈之要訣。如持此戒,則中脈易開。中脈之自性,與大圓滿自性相同,吾故曰無爲法。

  總之,脈之與戒,有密切關系的;蓋以罪業之作也,系憑藉心,而戒也憑藉心,心則憑藉于脈。心之有脈,然後有身,以有身故,有所憑藉(如世俗所稱有了資本),則容易造罪。戒有四支,其第叁支爲加行,而加行的支持者是身體(亦即是脈)。如拿刀殺人,必須靠手者。試觀根本五毒,均須仗脈支持,才能發生大影響。是以粗分的對治,是仗戒以壓伏煩惱,以減少外來對脈的威脅。九結與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論觀之,是脈結而成使。而九結從脈上言,十使從氣上言,而五毒則從明點言之也。如能持戒,則基礎已固,一切均可合理發展。修脈、氣、明點的人,如不持戒,是很危險的,因爲使氣以開脈,若只開了病脈、魔脈,而不能開智慧脈,其爲害也,曷可勝言?從書本上說,氣有業劫氣與智慧氣之分,以我推論,則脈亦有此二種。普通書上所說二十四脈等脈,其名詞、作用、住所,均系照凡夫身“住脈”而言,亦即所謂“業劫脈”也。而叁脈五輪及各小輪,均是報身佛智慧修脈而言。報身佛能五根互用,我輩凡夫,焉能得此?但修脈、氣、明點時,所觀脈輪,能如此整齊布置,都是智慧修脈。而平常所說之住脈、病脈、魔脈都沒有了。本來此是果位上的方便。因此,如不能持戒,仍以凡夫身而修智慧、修脈,身上未起變化,修時易生毛病的。普通人對中脈懷疑爲有爲法…

《論脈、氣、明點與諸前行之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