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常心的人,應常修氣、靜慮,故能精進,否則修不了。
五氣本身,都是無常,都能生病。如上行氣不調,則生咳嗽、肺病;下行氣不調,則生便秘或瀉病;平住氣不調,則生腹病;遍行氣不調,則生偏頗跛攣、半身不遂等病;命根氣不調,則發瘋狂;若出,則人死了。此皆氣本身之病,以氣爲業劫之故,如修氣功不好的人,氣亦常有毛病。如上行氣衰.則飲食不知味、打呵欠;增則貪食、氣喘如牛,難平穩合度。下行氣衰,則便秘、腹響;增則身抖顫、大小便四流。平住氣衰,則飲食不化、身腫、腹生硬塊;增則多食、極餓、疲倦。遍行氣衰,則身腫、脫皮、生癬癞;增則毛孔發熱、骨節炎。命根氣衰,則食少、昏倒、無力;增則心怔忡、氣喘、病狂。依五大氣而言,或衰或增,都易生病。修氣功者,難免無病,若能常起無常心,以此想念穩健,或可少出毛病。不應以修瓶氣能長壽,修金剛誦能延年等功德(此是修得好而說),作爲常見。如非證得無死,是靠不住的。以氣而通病脈,自易生病:氣開脈結,也易生病。此等修氣功所生之病,氣調則愈。若其他病,則須視氣功成績如何,才能醫治,或須服藥醫治。惟由修氣所出的病,如不修氣,則不發作;氣調則亦全愈。若有無常心的人,(1)則不敢放肆,(2)則能常精進,(3)則不易出毛病。故能禁語閉關,以修氣脈,則功效很大。
無上密乘,常以金剛杵爲重,故杵與氣之關系,並附及之。如杵不舉,是空大氣無常;不堅,是地大氣無常;堅而不熱,是火大氣無常;熱而不久,是風大氣無常。從醫學上說,不舉,是肉氣無常;舉而不大,肌氣無常;大而不堅,骨氣無常;堅而不熱,神氣無常;熱而不久,腎氣無常。
氣與出離心的關系
修行人如具出離心,則其氣常清而不濁。以環境上的濁氣,常能發生影響,致令也有濁氣。故閉關的人,多住山中,以氣清而不濁也。古人多主居山,不主居城市者,以氣濁之故。所有寺廟,多在山間,西藏尤其注重。
吾人之相處也,其氣自然薰習。氣之爲物,看之不見,觸之無形。以前有一印度人,善能聞氣,如以書本示之,一嗅即能決其優劣,示之《春秋》,雲有血腥氣;示之《易經》,雲有道氣。觀此可知氣之影響之深而曆久也。氣對于心,更不可思議,有一心所,就有一氣。所謂五濁惡世者,五濁均與氣有密切關系。劫濁是共業所感的劫難所産生的氣,也是環境由好變壞,壽命由長縮短。劫濁是以氣建立的,以古人氣長,今人氣短也。有意出離者,應在劫氣少,而無劫難的地方修行才合。見濁則氣亦濁,見邪則氣亦邪。邪見邪氣,而邪煩惱出焉。所生之五利使、五鈍使,均以見濁,其氣即壞。使者從氣言之,以氣才有力使之也。如不出離,則煩惱應運而生。見濁爲思想之主,煩惱隨思想而起現行,結果産生衆生濁,即業報身。若以之修成本尊身,是很難的。如不出離,則不能得智慧氣。衆生爲業劫氣之主,連帶而成命濁,結果壽命不長,命氣易于離體。故修氣功的人,要先具出離心。出離心長者,命亦長。因此命濁可減少,甚至沒有(如證無死俱生智氣,就沒有命濁了。)就五濁惡世而言,實有出離的必要。如不出離的人,忙則氣疲,勞則氣餒,人多則氣雜.人惡則氣暴。如果出離的話,則人閑則氣清,人逸則氣聚,人獨則氣純,人善則氣柔。此皆一定不移之理也。
氣是常往來的,如水波上反石,波之所及無遠弗屆,互相呼吸。若能出離,如閉關居山,已將上列惡氣隔絕。阿彌陀經有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句,如能如此,則如俗所謂“一團和氣”也。
氣與菩握心的關系
菩提心有五種,而行菩提心,完全建立在氣上,由此氣與菩提心關系之密切,可想而知。《華嚴經•淨行品》,每一願望,均與行菩提心配合,而每一現行,均能使氣調柔;若叁相續菩提心,更完全與行菩提心配合,蓋以氣即是光(在果位上,則成爲光)。以氣連絡,上通諸佛,下度衆生,完全是氣的作用。故修菩提心者,用氣收五濁惡世衆生業氣,化成清淨光明,入自心間。把惡氣打碎,使化成智慧氣放出,到衆生心間,使開智慧,而證菩提。故此菩提心是從氣來的,發菩提心的人,完全憑氣的作用,使氣化成智慧氣,那就是菩提心了。故悲心是水大氣增,而化智慧氣。有菩提心、有正見覺悟,能使空大氣化智慧氣。有菩提心,則能在菩提心上,出生一切功德現行,使地大氣化智慧氣(以地能生爲果)。有菩提心,有熱情,能使火大氣化智慧氣。有菩提心,能周遍與衆生結緣,與諸佛悲心相連。由此相感,上下互通,周遍攝持,能使風大氣化智慧氣。
氣與戒的關系
戒律不具,而常犯淫,能使氣衰。略如下述:
(一)意欲得之,屏息窒氣(平住氣不動),則中氣失矣。
(二)陰欲得之,鼻口兩張,則上氣散矣。
(叁)精欲煩者,抽擲頻繁,則下氣勞矣。
(四)心欲滿者,汗濕衣袖,則遍氣亂矣。
(五)快欲甚者,身直目眠,則命氣疲矣。
若戒不具,則犯淫無道,至九氣並耗。分述如下:
(一)太息咽唾,肺氣耗矣。
(二)鳴而吮人,心氣耗矣。
(叁)抱而持人,脾氣耗矣。
(四)牛涎滑澤,腎氣耗矣。
(五)殷勤咋人,骨氣耗矣。
(六)二足鈎人,筋氣耗矣。
(七)撫弄蓮杵,血氣耗矣。
(八)持弄兩乳,肉氣耗矣。
(九)久戀不舍,意氣耗矣。
淫行七損中之(一)曰“絕氣”:心意不欲,而強用之,則汗泄氣少。(二)曰“氣泄”:勞倦汗出,未幹急交,所致五傷,皆令氣衰,故精易泄出,腎(即水大)氣傷矣。精清而少,肉(即空大)氣傷矣。精變而臭,筋(即火大)氣傷矣。精出不射,骨(即風大)氣傷矣。陰衰不起,體(即地大)氣傷矣。
八十性妄中,有四十屬貪煩惱,以貪煩惱增盛故,能令左脈行氣發生障礙。叁十叁性妄屬瞋煩惱,以瞋煩惱增盛故,能令右脈行氣發生障礙。七性妄屬癡煩惱,以癡煩惱增盛故,能令中脈行氣發生障礙。以障礙故,則不容易發生智慧氣。一切戒,從煩惱生而後設。煩惱是從習氣生,實從無始以來,由來遠矣。故人之肉體會死,而氣是不會死的。人死而後,則離肉體,而隨煩惱習氣以跑矣。如習氣重者,則智慧氣不易生,故以戒律壓之,可使漸生智氣。茲從各種戒律中,擇其與氣有密切關系者述之,余從略。
1.總論
(1)攝律儀戒:如此戒能持,對氣耗散之因緣減少。如:不殺則肝氣不動;不盜則心氣不動;不淫則腎氣不動;不妄語、惡口,則肺氣不動;不飲酒則脾氣不動。故能守持,則五鈍使不發生,而業劫氣無緣放肆,而容易調順。
(2)攝善法戒:修諸善行,均對氣有密切關系。如大禮拜,能使遍行氣易入中脈。誦經、念咒與惡口,本來是同樣出氣,但與善相應的出氣,則口發香氣且出光明。善行則氣轉善,其效果有不同者。最顯而易見之例,如:多說話,則口易幹。若今經慢慢念,恭敬念,則津液自生,而增善氣;若善氣增,則將來可以生天。
(3)饒益有情戒:此戒能守,如菩提心(行菩提心),可用氣之觀想,而爲遠人醫病。此則饒益有情戒能守得好,可達目的。
2.別論
(1)菩提心戒:以攝衆生氣到自己身上,以自己功德到衆生身,爲之換智慧氣。如守此戒,則能換,否則不可。
(2)密乘十四根本墮:如守此戒,守得好,則對雙身修得好,使俱生智氣易生起。
(3)五方佛叁昧耶:如守此戒,對五輪氣能貫連。
(4)五空行母戒:如守得好,則能攝外來五大氣,而得加持。
(5)大圓滿性戒:如守得好,則氣易入中脈,化智慧氣。
氣與定的關系
心之所以不能定者,以其氣之不定故也。無論外道內道之定,必以調氣爲先。若從外道攝定入手,如能得定,已能調氣。蓋一定必先調氣。既先調氣,則對圓滿次第,所修之氣有很好的基礎。且定的姿勢,如能毗廬七支坐,則對五氣,已有合理之調整。如雙跏跌,能使下行氣趨入中脈。頂直、腰直、肩張,能使平住氣趨入中脈。颔壓喉結,舌抵上颚,能使上行氣趨入中脈。手結定印,足趾上勾,能使遍行氣趨入中脈。目視定量(以配空大也),能使命根氣安住,以神光關系命根也。本來二禅的境界,其氣早已調伏。小乘五停心中之數息觀,完全是對氣之作用。大乘《摩诃止觀》的六妙法門的數、隨,也是對氣的作用,同時亦是圓滿次第的基礎。若修六波羅密的禅定,都能使氣發生智慧氣。而首楞嚴定,對于氣的收放自在相,有很大的幫助。
氣與慧的關系
慧之目的,是把業劫氣,化成智慧氣。如以加行而論,則小乘之人無我空慧,對內行氣轉智慧氣的自在相,是有幫助(如密乘之觀身空)。大乘之二無我空慧,對內行外氣的貫通,化成智慧氣,是有幫助。密乘則尊重五智,其理論出于顯教經論;而其修持,則對五輪之轉變智慧氣,甚有幫助。若順逆四喜的俱生智氣,則能使氣化智慧氣,且能化成爲金剛智慧氣,全達中脈。至果位方便之大樂心氣無二,與無生心氣無二兩種之氣,是俱由智慧産生。前者偏于大樂,後者偏于空性。無論樂空,都是金剛身的兩大原素,與氣有密切關系的。
□親近前行——氣與生起次第的關系
生起次第,首重觀空,與空相應,則能使業動氣轉成智慧氣。觀空以後,由空性上,先現字(以下均爲心輪八瓣以內五大氣的中心),生起蓮花,能令水大氣趨入中脈,化智慧氣。 字生起月輪,能令命根氣化智慧氣。字生豐起藍色羅睺羅輪(《時輪金剛儀軌》有之),能令空大氣趨入中脈,化智慧氣。字生起日輪,能令火大氣趨入中脈,化智慧氣。咒輪靜則爲地大氣,動則爲風大氣,均能令之趨入中脈,化智慧氣。種子字(如字則具足五…
《略論金剛乘行人與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