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常心的人,应常修气、静虑,故能精进,否则修不了。
五气本身,都是无常,都能生病。如上行气不调,则生咳嗽、肺病;下行气不调,则生便秘或泻病;平住气不调,则生腹病;遍行气不调,则生偏颇跛挛、半身不遂等病;命根气不调,则发疯狂;若出,则人死了。此皆气本身之病,以气为业劫之故,如修气功不好的人,气亦常有毛病。如上行气衰.则饮食不知味、打呵欠;增则贪食、气喘如牛,难平稳合度。下行气衰,则便秘、腹响;增则身抖颤、大小便四流。平住气衰,则饮食不化、身肿、腹生硬块;增则多食、极饿、疲倦。遍行气衰,则身肿、脱皮、生癣癞;增则毛孔发热、骨节炎。命根气衰,则食少、昏倒、无力;增则心怔忡、气喘、病狂。依五大气而言,或衰或增,都易生病。修气功者,难免无病,若能常起无常心,以此想念稳健,或可少出毛病。不应以修瓶气能长寿,修金刚诵能延年等功德(此是修得好而说),作为常见。如非证得无死,是靠不住的。以气而通病脉,自易生病:气开脉结,也易生病。此等修气功所生之病,气调则愈。若其他病,则须视气功成绩如何,才能医治,或须服药医治。惟由修气所出的病,如不修气,则不发作;气调则亦全愈。若有无常心的人,(1)则不敢放肆,(2)则能常精进,(3)则不易出毛病。故能禁语闭关,以修气脉,则功效很大。
无上密乘,常以金刚杵为重,故杵与气之关系,并附及之。如杵不举,是空大气无常;不坚,是地大气无常;坚而不热,是火大气无常;热而不久,是风大气无常。从医学上说,不举,是肉气无常;举而不大,肌气无常;大而不坚,骨气无常;坚而不热,神气无常;热而不久,肾气无常。
气与出离心的关系
修行人如具出离心,则其气常清而不浊。以环境上的浊气,常能发生影响,致令也有浊气。故闭关的人,多住山中,以气清而不浊也。古人多主居山,不主居城市者,以气浊之故。所有寺庙,多在山间,西藏尤其注重。
吾人之相处也,其气自然薰习。气之为物,看之不见,触之无形。以前有一印度人,善能闻气,如以书本示之,一嗅即能决其优劣,示之《春秋》,云有血腥气;示之《易经》,云有道气。观此可知气之影响之深而历久也。气对于心,更不可思议,有一心所,就有一气。所谓五浊恶世者,五浊均与气有密切关系。劫浊是共业所感的劫难所产生的气,也是环境由好变坏,寿命由长缩短。劫浊是以气建立的,以古人气长,今人气短也。有意出离者,应在劫气少,而无劫难的地方修行才合。见浊则气亦浊,见邪则气亦邪。邪见邪气,而邪烦恼出焉。所生之五利使、五钝使,均以见浊,其气即坏。使者从气言之,以气才有力使之也。如不出离,则烦恼应运而生。见浊为思想之主,烦恼随思想而起现行,结果产生众生浊,即业报身。若以之修成本尊身,是很难的。如不出离,则不能得智慧气。众生为业劫气之主,连带而成命浊,结果寿命不长,命气易于离体。故修气功的人,要先具出离心。出离心长者,命亦长。因此命浊可减少,甚至没有(如证无死俱生智气,就没有命浊了。)就五浊恶世而言,实有出离的必要。如不出离的人,忙则气疲,劳则气馁,人多则气杂.人恶则气暴。如果出离的话,则人闲则气清,人逸则气聚,人独则气纯,人善则气柔。此皆一定不移之理也。
气是常往来的,如水波上反石,波之所及无远弗届,互相呼吸。若能出离,如闭关居山,已将上列恶气隔绝。阿弥陀经有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句,如能如此,则如俗所谓“一团和气”也。
气与菩握心的关系
菩提心有五种,而行菩提心,完全建立在气上,由此气与菩提心关系之密切,可想而知。《华严经•净行品》,每一愿望,均与行菩提心配合,而每一现行,均能使气调柔;若三相续菩提心,更完全与行菩提心配合,盖以气即是光(在果位上,则成为光)。以气连络,上通诸佛,下度众生,完全是气的作用。故修菩提心者,用气收五浊恶世众生业气,化成清净光明,入自心间。把恶气打碎,使化成智慧气放出,到众生心间,使开智慧,而证菩提。故此菩提心是从气来的,发菩提心的人,完全凭气的作用,使气化成智慧气,那就是菩提心了。故悲心是水大气增,而化智慧气。有菩提心、有正见觉悟,能使空大气化智慧气。有菩提心,则能在菩提心上,出生一切功德现行,使地大气化智慧气(以地能生为果)。有菩提心,有热情,能使火大气化智慧气。有菩提心,能周遍与众生结缘,与诸佛悲心相连。由此相感,上下互通,周遍摄持,能使风大气化智慧气。
气与戒的关系
戒律不具,而常犯淫,能使气衰。略如下述:
(一)意欲得之,屏息窒气(平住气不动),则中气失矣。
(二)阴欲得之,鼻口两张,则上气散矣。
(三)精欲烦者,抽掷频繁,则下气劳矣。
(四)心欲满者,汗湿衣袖,则遍气乱矣。
(五)快欲甚者,身直目眠,则命气疲矣。
若戒不具,则犯淫无道,至九气并耗。分述如下:
(一)太息咽唾,肺气耗矣。
(二)鸣而吮人,心气耗矣。
(三)抱而持人,脾气耗矣。
(四)牛涎滑泽,肾气耗矣。
(五)殷勤咋人,骨气耗矣。
(六)二足钩人,筋气耗矣。
(七)抚弄莲杵,血气耗矣。
(八)持弄两乳,肉气耗矣。
(九)久恋不舍,意气耗矣。
淫行七损中之(一)曰“绝气”:心意不欲,而强用之,则汗泄气少。(二)曰“气泄”:劳倦汗出,未干急交,所致五伤,皆令气衰,故精易泄出,肾(即水大)气伤矣。精清而少,肉(即空大)气伤矣。精变而臭,筋(即火大)气伤矣。精出不射,骨(即风大)气伤矣。阴衰不起,体(即地大)气伤矣。
八十性妄中,有四十属贪烦恼,以贪烦恼增盛故,能令左脉行气发生障碍。三十三性妄属瞋烦恼,以瞋烦恼增盛故,能令右脉行气发生障碍。七性妄属痴烦恼,以痴烦恼增盛故,能令中脉行气发生障碍。以障碍故,则不容易发生智慧气。一切戒,从烦恼生而后设。烦恼是从习气生,实从无始以来,由来远矣。故人之肉体会死,而气是不会死的。人死而后,则离肉体,而随烦恼习气以跑矣。如习气重者,则智慧气不易生,故以戒律压之,可使渐生智气。兹从各种戒律中,择其与气有密切关系者述之,余从略。
1.总论
(1)摄律仪戒:如此戒能持,对气耗散之因缘减少。如:不杀则肝气不动;不盗则心气不动;不淫则肾气不动;不妄语、恶口,则肺气不动;不饮酒则脾气不动。故能守持,则五钝使不发生,而业劫气无缘放肆,而容易调顺。
(2)摄善法戒:修诸善行,均对气有密切关系。如大礼拜,能使遍行气易入中脉。诵经、念咒与恶口,本来是同样出气,但与善相应的出气,则口发香气且出光明。善行则气转善,其效果有不同者。最显而易见之例,如:多说话,则口易干。若今经慢慢念,恭敬念,则津液自生,而增善气;若善气增,则将来可以生天。
(3)饶益有情戒:此戒能守,如菩提心(行菩提心),可用气之观想,而为远人医病。此则饶益有情戒能守得好,可达目的。
2.别论
(1)菩提心戒:以摄众生气到自己身上,以自己功德到众生身,为之换智慧气。如守此戒,则能换,否则不可。
(2)密乘十四根本堕:如守此戒,守得好,则对双身修得好,使俱生智气易生起。
(3)五方佛三昧耶:如守此戒,对五轮气能贯连。
(4)五空行母戒:如守得好,则能摄外来五大气,而得加持。
(5)大圆满性戒:如守得好,则气易入中脉,化智慧气。
气与定的关系
心之所以不能定者,以其气之不定故也。无论外道内道之定,必以调气为先。若从外道摄定入手,如能得定,已能调气。盖一定必先调气。既先调气,则对圆满次第,所修之气有很好的基础。且定的姿势,如能毗庐七支坐,则对五气,已有合理之调整。如双跏跌,能使下行气趋入中脉。顶直、腰直、肩张,能使平住气趋入中脉。颔压喉结,舌抵上颚,能使上行气趋入中脉。手结定印,足趾上勾,能使遍行气趋入中脉。目视定量(以配空大也),能使命根气安住,以神光关系命根也。本来二禅的境界,其气早已调伏。小乘五停心中之数息观,完全是对气之作用。大乘《摩诃止观》的六妙法门的数、随,也是对气的作用,同时亦是圆满次第的基础。若修六波罗密的禅定,都能使气发生智慧气。而首楞严定,对于气的收放自在相,有很大的帮助。
气与慧的关系
慧之目的,是把业劫气,化成智慧气。如以加行而论,则小乘之人无我空慧,对内行气转智慧气的自在相,是有帮助(如密乘之观身空)。大乘之二无我空慧,对内行外气的贯通,化成智慧气,是有帮助。密乘则尊重五智,其理论出于显教经论;而其修持,则对五轮之转变智慧气,甚有帮助。若顺逆四喜的俱生智气,则能使气化智慧气,且能化成为金刚智慧气,全达中脉。至果位方便之大乐心气无二,与无生心气无二两种之气,是俱由智慧产生。前者偏于大乐,后者偏于空性。无论乐空,都是金刚身的两大原素,与气有密切关系的。
□亲近前行——气与生起次第的关系
生起次第,首重观空,与空相应,则能使业动气转成智慧气。观空以后,由空性上,先现字(以下均为心轮八瓣以内五大气的中心),生起莲花,能令水大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 字生起月轮,能令命根气化智慧气。字生丰起蓝色罗睺罗轮(《时轮金刚仪轨》有之),能令空大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字生起日轮,能令火大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咒轮静则为地大气,动则为风大气,均能令之趋入中脉,化智慧气。种子字(如字则具足五…
《略论金刚乘行人与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