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圓滿、禅宗辨微
本文當分總論、分論,以闡發本題之重要含義,而令讀者有佛教小大密叁乘一貫之體系上之概念,及分別修持之各別優特之點,而能自知腳跟所在,不自虛誇,亦不自菲薄。
總論
小大乘修空,及密乘修大手印、大圓滿、禅宗,皆屬解脫道。解脫道對貪道而言。此二分道雖在密乘,然大小乘修空,亦屬密乘解脫道之基礎。解脫道所重者在見,貪道所偏者在氣。故欲了解解脫道、貪道修法之差別:
□當先知小大密叁乘各種見地之不同
1.小乘修空根據人無我見
了知補特迦羅無有自性。從此修證,得解脫四果,取偏空涅槃。2.大乘修空根據無生見了知一切法無自性。用多門觀察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破小乘之專執人無我,而于四谛十二因緣著爲真實。又破大乘唯識宗之執著識相,而決定:心、境一切諸法,惟是無生。
3.大手印根據俱生智見
此見亦名法身見。了知一切諸法,即此無生、俱生之明體。于此明體,保持之、堅固之、運用之、純化之,不必別修轉舍轉得之各種對治,亦不用八不等多門輾轉觀察,一切法從其明體,本爲俱生智故。
4.大圓滿根據本淨見
此見亦稱大圓滿見。一切諸法從本清淨,無有生死涅槃等分別垢染。無縛、無解、無修、無證,自生自顯,任運自如。即見、即修、即行、即果,即于諸法起時,刹那自性大圓滿。
5.禅宗不立任何見,直以果德機用顯露
禅宗不立文字語句,不許有肯路,不許有遲疑,不許有定功,不許有領會,直以證量授受,以證量顯現體用。有英文興趣者,參看小冊《兒孫禅》。
□次當知小大密乘各種修空之作風不同
1.小乘修人無我空,重在分析。
2.大乘修空,因同時必修六波羅蜜及四攝,故成就時間甚長,接近衆生甚密,故汙染緣重,易生魔障。如遇犯戒衆生,與彼同飲一河之水,經雲亦受染汙;然在菩薩,明知如此亦甘爲之。又以救贖衆生,不惜生命,如是輾轉投生,世世爲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故令時問拖延。又大菩薩莊嚴教化,退居下位。如觀音、文殊早已成佛,特爲莊嚴教化,而退居菩薩之位。于初學菩薩,恐其執著救度衆生之願行,乃于菩薩戒中別立專條,一日不叁次習空性定,則爲犯戒。因此,如釋迦佛,如未來之彌勒佛,皆必須經曆叁大阿僧祗劫。此其修空之作風不同,而非空性本身有別于密乘也。
3.大手印修空之作風,有教授,有傳承,有灌頂,亦有次第,分四階段以修習之。與雙身法配合,則使身體化光。
4.大圓滿不立四瑜伽,極其頓超,但重在本來清淨見。與妥噶配合,亦能使身體化成虹光。
5.禅宗重在機用透徹,連本來清淨見亦不用之,棒喝之下,令人立地成佛。
如上見地、作風兩者,爲此五事綜合地、粗淺地分辨。茲特于下列分論中,作分級地、微細地分辨。
分論
此中顯、密修空之分辨,小、大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圓滿之分辨,大圓滿與禅宗之分辨,層層比較,高下、頓漸、半滿,自然明剖徹見矣。
□顯教修空與密教修空之分辨
治學有兩重工夫,皆不可少。首當會通,了知各各之同相、總相。譬如五事中,皆以空性爲惟一條件。小乘修空,其空性之性質,非不同于大乘;密乘中叁種修空,亦非別有一空性之性質。故宗喀巴祖師竟敢言小大乘之差別在福,不在修空性。然彼只知會通,故次當明辨。經過博學、審問、慎思,然後才能有智力去明辨之;明辨有素,切知各別之異相、別相,乃能把握其特優之點,身體力行之,故終之以笃行。是故在笃行之先,必經過一番明辨工夫,才知自己之足跟,究竟能夠點在何等田地,方不自欺,方不自誇,方不自餒。儒家治學五步工夫,較之佛家聞、思、修叁步爲詳。然而博學、審問包括在聞中,慎思、明辨包括在思中,佛家叁步亦已簡括矣。今欲分級明辨,首當從顯、密不同起。
顯教修空,是依戒、定、慧,通常進程,可謂因乘修空;依八不、四句,如理推究之。故其爲期甚久,爲力甚多,爲效甚微。密乘修空,有灌頂及果位方便,故稱果乘。由上師成就果位之功德.施以果位之灌頂,傳以佛在果位證取空性時之最大經驗、最近證量、最快方便,使弟子立地得見明體,而直趨大印。則空性不屬理論而屬證德,是以快捷。有如火箭、雷達、飛機,此其大別者一。
顯教修空,而同時在緣起上修六度、四攝,與空性配合;試試錯錯,不必絲絲人扣,針針見血。菩薩犧牲性命多曆年劫,以能先度他人爲主旨。密教修空,同時在緣起果位實德上,有各種手印、咒語、方法、觀想。凡佛在證果時所有經驗,皆在密乘中傳授,爲顯教所未曾聞,所未曾見,所未曾行者,不一而足;故于緣起上,密教尤快于顯教者萬萬倍。且顯教所有特點,實已作爲密教之基礎。但有修顯而不修密者,絕無修密而不先修顯者,此其大別二。
□小乘修空與大乘修空之分辨
1.小乘修空重分析,大乘修空重當體。小乘因重分析,分至極微不可破,于是極微之執猶存。又有二語爲小乘慣用者:“外境極微無方分,能持心亦刹那無分。”于是內外皆不可破。在時間上,則惟許過去、未來爲空,而現前之時間爲實有。大乘則一切法當體全空,叁世皆不可得。其空性不待分析方空,其自性從本以來爲空性。故曰:“一切有爲法,本來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真實義。”不待分析,當體本空。小乘所舉瓶碎則瓶空,心所執此瓶相亦空,此種分析之空,大乘不取。
2.小乘因配四谛之苦、集,而欲借空性之觀,以逃避有苦;或配無明系統之十二因緣,而修逆行之滅谛,亦必借空性以滅之。此爲一種消極空性之修法。故《俱舍論》及馬鳴(小乘)所造《淨法論》,所引佛聖教量修空各喻,如牛、嬰、火等,皆有逃避之辭。如雲:“某家見牛在途,誤爲己有,其後發現此牛實官家所放,非實我牛,急將牛放釋,而自逃避,恐被官家擒去。”此喻我法本空,今執爲我,必被人擒。此蓋與苦集二谛配合,謂無明我執,實爲苦本,故必除此我執,以免苦集。然大乘修空,重在空性同體,而配合無我利他,以發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于是行六度,而叁輪皆空;用四攝,而小我自滅,故有積極之修法。關于大乘修空性,起菩提心,行四攝六度之辭細觀法,余曾爲英國二大比丘桑格那克洗打及懇地拔那講授《佛教禅定系統化、實修化》一題,已詳載矣,(Buddhhist Meditation:Systematicand Practical),讀者如通英文,可以參考之。
3.小乘依業感緣起而配合空性,重在守戒。大乘用真如緣起,而出生如華嚴宗所提倡之緣起實德十種玄門,由是積集福慧資糧而圓滿菩提;故所證者爲大乘涅槃,而非小乘羅漢四果可以比擬。按:緣起與空性,一而二、二而一者,未有修空性而不修緣起者,亦未有修緣起而不修空性者;惟其修空性有差別,是以修緣起亦有差別。
□大中道修空與大手印修空之分辨
大中道一名詞,見諸貢師主譯《祝拔宗大手印解析》文中。彼中雲:“大中道爲因,大手印爲道,大圓滿爲果。”其所謂大,蓋配合下二者而言,實則即指般若乘之中道也。然就此因、道、果叁字,已有極強烈之比較觀矣。顯教屬因乘,密教屬果乘,已見顯密修空之分辨中,不必再贅。然以祝拔宗等大手印書,每每以顯混密,故不得不詳爲指出。
1.般若乘大中道依八不、四句、十八空、八喻等方法修習。由理推究,即境作觀。大手印以顯教修空作基礎,進而取得如法灌頂,而依加持力得見明體;由此起修,故爲果位修持,功德大異。
2.般若乘必雜修四攝、六度,方與所發菩提心,令他先成佛,我後成佛之主旨相合。金剛乘則重徹底出離,閉關專修,發“爲度衆生願成佛”之心,務令克期證得,究竟利他。故不雜修治病、同事等染汙因緣。具詳《蘇悉地經》,以九斷修空,十分嚴格,故能早證。
3.般若乘依漸次次第,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此屬通途。及其修止,亦必先修正,後修觀,最後止觀雙運。金剛乘之大手印,得見明體,方可起修。明體之中,止觀本來雙運,明即爲觀,體即爲止;故在初修專一瑜伽時,已屬止觀雙運矣。《祝拔宗大手印》以專一瑜伽爲止,離戲瑜伽爲觀,實屬大錯。依拙見:專一者,謂專心住于大手印之明體上,此中並無能修之止,及所修之境。明體自生住于其本體上,故爲果位修空之法。離戲者,離執著明體之戲論,而非離空性觀察尋伺上之戲論。拙著《大手印教授抉微》一書已詳辨矣,讀者可以參考。
4.依止、觀及止觀雙運起修,則屬直徑式之進行,前後相續進行故。依明體起修之大手印,是圓周進行。每一瑜伽是一圓周。初依明體時.即具有法身等流因,其後每一瑜伽,依次實現。初于空性法身之範圍無可增加,特于空性法身之內在智力光明,逐漸增進,乃至成就真正法色二身無分之佛位。其明體之體,即法身;其明體之明,所起緣起智光,即色身。顯教中道修空,修一分,證一分。故菩薩初地,不知二地境界。通常所謂斷一分煩惱,證一分法身。故其因乘路遠,不可與密宗或金剛乘大手印道相比擬。如乘汽車,各站各地明顯經曆,此屬顯教;如乘噴射飛機,則鳥瞰大地,一目了然,不勞各站仔細留戀觀覽也。
5.又密教所采之喻與顯教者“能喻”雖相同,如大手印一味瑜伽所引水波、水冰、睡夢等喻,雖亦見諸般若經中,然其“所喻”則大有別。《祝拔宗大手印》及紅教無垢光之《虛幻體息法》,未曾指明,致令黃教批評。拙書《大手印教授抉微》則已指明。其“所喻”者,在中道即指空性而已,實爲純理的;而《大手印》之“所喻”,則指明體與妙用,實爲證量…
《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圓滿、禅宗辨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