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海微瀾▪P3

  ..續本文上一頁其生疑。在他欲進不能,欲罷不得之際,蓦然冷灰爆豆,猛省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大千原于法身共一體,從不相離,大千若壞,法身豈不也壞! 但法身是亘古常存永不敗壞的,那麼,大千也不壞了,使此僧從反面證得真理。一言之下使人悟得法華真谛,大隨真是獅子兒,接人之手段微妙如此,真令人景仰贊歎之至。

  古德頌法華世間相常住雲:

  “世間相常住,黃鹂啼綠樹;真個可憐生,動著便飛去! ”

  我們的法身就是這麼瑰麗潇灑,是無物不具,無所不知的。但這無盡的豔麗的風光是無法將它描繪出來的。正如禅師家所說“好個風流畫不成! ”今這位大禅德僅淡淡地用了“黃鹂啼綠樹”就將這一派無盡風流的美麗春光全盤勾勒出來,真不愧是畫龍點睛之筆。

  我們用功修法識得這無限美好風光,初見本性後務須善于保任。時時處處觀照,外不爲事境所牽,內不被見聞覺知所染,時時空淨無住。萬萬不可輕狂,以爲到家了事。須知初見本性只如初生嬰兒,不能自立起用,須在境上磨練,勤除舊習,保養聖胎,迨其成長方能起用。否則,狂妄放縱,即將夭折于繦褓中。所以此頌于“黃鹂啼綠樹”後接下來就說:“真個可憐生,動著便飛去。”你不妥善保護,狂妄亂動,雖然已初見本性也將落個悟後迷。

  有人問,學佛者于修法外是否還須習氣功以補助之? 我曾賦一頌。其中也曾談到悟後保任的問題,今錄之如下:

  心地法門誕生王,豈假氣功助鋒芒!

  心外取法求有得,徒自辛勞落空亡。

  根塵脫處自性現,綿密保任莫輕忘;

  立定腳跟毋偏頗,一無所求道真常。

  大隨禅師答此僧問是令其反躬自窮而悟物我不二之理,大師若不徹悟性相一體焉能順其語脈下搭,輕令此僧言下知歸。故投子裝香作禮而稱其爲古佛再世也。

  禅師家如功夫未到物我不二之地,出言吐語難免不鬧笑話。

  茲舉一例:

  昔禅者馮濟川見明月庵壁間畫一髑髅,乃于旁題一頌雲:

  “屍在這裏,其人何在? 乃知一靈,不居皮袋。”

  觀其頌彼只悟常理色身不是真我,性靈乃真我。性靈是常住不滅,可以離開肉體自由來去,不爲肉體所拘的。所以說:“乃知一靈,不居皮袋。”尚未悟物我不二,性相一體之秘。大慧杲禅師來庵,見之不肯,另作一頌雲:

  “即此形骸,即是其人;一靈皮袋,皮袋一靈。”

  真悟道人,深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自他之分,物我之隔。故宗下常言“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即此意也。

  同樣一個案例,在悟道人指授下,風光即迥不相同。昔裴休相國隨侍黃檗禅師次,見壁間達摩大師像問禅師曰:“像在這裏,人今何在? ”師召裴休曰:“裴休。”休應諾。師曰:“不在別處。”休當下有省。在明眼大師指授下悟來多少慶快! 此參禅所以貴有明師指授也。

  從此可知悟道就是悟物我不二。如果尚存向外馳求之意,希望有得之心,常在揣摩法身如何才是,擬度報身、化身如何獲得,那就還在弄影,未曾真悟本來,不名道人。不見臨濟祖師道:你一念清淨心光是你屋裏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是你屋裏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是你屋裏化身佛。在教家論此叁身爲極則,在山僧見處則不然,此叁種身是名言,亦是叁種依明,都是光影。大德,你且認取弄影的“人”是諸佛之本源。識得此人,一切處是你歸舍處。可見叁身人人本具,清淨無染就是法身;光明朗照就是報身;事物變現無著就是化身。不須擬摸求取,只于識得本有後,息妄除習,念念不忘此真人便是佛祖。

  憨山大師雲:“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圭峰大師雲:“真理可以頓達,惟多生積習難以卒除,長須覺察,損之又損,方能圓證。”可見悟道不難,難在悟後不忘保任耳。今人聰明有余,老實不足。嘗見已悟本有之人,以習氣重故,往往爲境所奪,隨妄念流浪而不知止,以致功夫不能上進,落得個半青半黃或者悟後迷的下場,誠可哀也。其未悟者固無論矣,已悟之人不知念念歸真,嚴密保護,任其流浪沈淪,不亦冤乎? !

  吾人苟能于悟後念念不忘照顧此無位真人,如《彌陀經》所說專心致志念佛一樣,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念念相續不忘地保護本真,則智慧日生。何況一年二年,必然打成一片。

  綜上所述,我們只要不畏艱難,不怕路遙,端正觀念,精進修習,識得此離念的靈知便是我人的本來面目,然後嚴加保護,在事境上不懈地鍛煉,勤除妄習,則會萬物歸自己,親證物我不二的圓滿聖果,絕非難事。諺雲: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然不論什麼難事,只要肯攀登的有心人皆能成辦,那麼,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成,我亦能成,何畏患之有哉? 請與諸仁共勉。

  眼處聞聲始得知

  洞山良價祖師于悟得無情說法後作頌雲:“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這是他明悟了無說之說的微妙,豁開了正眼,流露出來的慶快心聲。原本斯道是無言可說、無話可表的無限風流奇特的韻事,一落言诠,便成窠臼,而非本來面目了。所以古德嘗說:“若問此事,父母所生口,終不向你道。”或雲:“欲會斯道,須向“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處薦。”或又雲:“向上一著,千聖不傳。”等等。總之,斯道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至理。

  究實講來,非但出世悟道之大事無可言傳,即世俗之事往往到了微妙處亦莫可言宣,只可心領神會。“此時無聲勝有聲”即是描繪此種微妙境界。

  說法、開示,只好旁敲側擊,烘雲托月,略示端倪,無法將真心全盤描繪出來給人看。因此物無可比擬,說似一物即不中,無法開口。不然,怎麼說“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呢? 難道學佛修道也保守秘密,像世人的祖傳秘方一樣,秘不傳人,任其淹滅嗎? 假如真這樣,釋迦文佛也無須從兜率下生,現身說法了。但到這關鍵時刻,要接引人又無可言表。怎麼辦呢? 祖師們有一著絕妙的活,拂袖歸方丈,微露一線風光,以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英俊漢子從這裏悟去。

  這無聲之說確實勝似有聲,昔傅大士爲梁武帝講《金剛經》 ,升座後,以戒尺揮案一下,便下座歸方丈。寶志公在側雲:“大士講經竟。”請看,多少神俊利落! 這金剛般若豈是言語講得清的。又如須菩提洞中宴坐,釋提恒因雨花供養,須菩提問:“阿誰爲我雨花? ”帝釋雲:“我敬尊者善說般若,故雨花爲供。”須菩提雲:“我未嘗說法。”帝釋雲:“你無說,我無聞,斯真般若精髓。”可見無說無聞乃正說正聞也。

  學者讀了“眼處聞聲始得知”這首頌,往往誤會以爲要能眼處聞聲,須發神通始得。就像現在做氣功的人,有特異功能,耳朵能看字,眼睛能聞聲一樣,六根能互用了,才能聽見無情說的法。殊不知無情說法是無說而說,不是有個微細的聲音,等你不用耳朵聽,用眼睛也能聞時,才能聽見的。

  這無情說法是觸景生慧,心領神會,無聞而聞的一種心開意解的微妙神境。正不須等你發了神通才能聽見它的法音。

  比如我們早上看見開得無比豔麗的鮮花,到晚上萎謝了,就明白人事的無常;看見月亮時圓時缺而月體實無盈虧,就反省人身與萬物,假相雖有生滅、消失,而本體實無來去、增損;又比如世俗間的“楚潤而雨,月暈而風”見微知著的經驗之談,又何嘗要發神通而後才能知道呢?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我們能觸景生情,舉一反叁未嘗不是神通妙用,因爲我們一舉手、一投足,乃至穿衣吃飯,屙屎放尿,無一不是當人本性的神用。離開本性,這個世界就毫無生氣,什麼亦動不了。所以龐居士說:“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這不是一切舉措與諸思想言論俱是神通妙用的明確寫照嗎?

  由此看來,所謂神通就是神用無阻,不住著在物境上,爲事物遮隔阻斷,而隨緣應用無礙。這是人人本具的功德,是極稀松平常的事,沒有什麼希奇神妙,不必大驚小怪,更不消執著追求。

  當然,我們經過勤苦鍛煉,除盡物欲的蓋障,是可以發揮超常的神用的,能聽到常人聽不到的微細聲音。如達摩大師聞蟻行如雷鳴;道信禅師度牛頭融時,雖然睡得鼾聲如雷,卻聽見懶融禅師身上的二個白虱打架,一個跌在地上跌斷了腿呼痛,而不倒單未睡覺的懶融卻無聞。這種神通看來希奇,確實引人神往,但這是人人本具的功能,不是從外追求得來的。我們只要息妄歸真,于識得本性後加以綿密保任,不隨念走,不跟境流,漏盡煩惱,恢複本性光明,即能六通齊發。若未悟本真,向外求取,徒勞神思,決不可得。即或得之,著相住境,皆是蘊魔,非但不能成聖,著魔倒有份在。

  仰山禅師雲:“我今分明向汝說,切莫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叁明六通。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如今只要識心達性,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日後自具足在。若未得本,總將情學他,向外馳求,亦不能得,得亦不真。”這話說得真是對,爲道者金玉良言。

  嘗見某些自以爲得神通者,不經多時,所謂神通不知到哪裏去了,能看見的看不見了,能聽見或先知的也聽不見或不知道了。有的因用某種起用的密法求得來的神通,因心未空故,乍見某種恐怖形相嚇得魂不附體而發了精神病。有的因先知某種劫難將發生而身心不安,精神不甯生了大病,並于臨命終時什麼亦不知不曉,糊裏糊塗地隨業流向惡道去了。更有的因鬼、神、或精靈附體,發了些所謂的神通,給人家治病、看風水、算命什麼的,不多時便精神錯亂嗚呼哀哉了。

  我說這些話不是嚇唬大家,實因見得多了,不忍讓後進者步入歧途,修道不成,反贻禍患,所以大聲疾呼,希望大家真誠修道,勿求神通。要發神通,須于明心見性後,更在日用中精勤磨煉,將妄習消盡,先證漏盡通,然後啓發五神通。那才是真正證得的本性本具的神通;那才是永遠不會消亡亘古常存不變的神通。這是《大日經》說的修行正路,學者千萬不要…

《禅海微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