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道次第廣論(二十二卷)▪P14

  ..續本文上一頁部不共道故。

  癸四 善承事已應如何修成就(121)

  或依劍等外物,修持明劍仙等。或依內身諸處,修地水火風輪,作息災增益等事業。或修曼殊室利等法,感彼菩薩摩頂或贊善哉。若念誦後能感彼相,即得不失菩提叁摩地。此經宣說此等衆多悉地之法。

  若于彼四攝道總聚、善能貫攝二部續中諸雜亂義,將諸續教現爲教授。乃能墮入知教者

  數。若不如是,僅能了知道之一分。非爲了知總道宗要。故具慧者,當于二部續教現爲教授之法,勵力修學。

  行部要典〈大日經〉,依據佛密論師解,今釋二瑜伽次第,是爲易入行部門。

  瑜伽部道次第品第四之一

  己二 瑜伽部道次第

  庚一 經中所說

  〈攝真實經〉爲瑜伽部一切經之根本。初緣起分,顯示圓滿二利毗盧遮那,令于彼德。發欲得心。以下經文,俱說發彼心已,證得彼之方便。修世出世悉地之共方便,根本經中廣說。彼分《金剛界》、《勝叁界》、《調伏衆生》及《成事品》四品。初謂如來及如來部,即毗盧遮那種性。(122)第二謂金剛部,即不動種性。第叁謂蓮華部,即彌陀種性。第四謂滿衆生願之寶部,即寶生種性。五部之中,根本經僅說其四者。佛密論師說成滿衆生意樂中,就作者門即是寶部,就作業門即羯磨部。業與作者,二合爲一故也。其《後續》者,爲攝能修出世悉地上上有情。說上品成就之殊勝,能得佛菩薩之因。此亦宣說總屬四品之道。《後後續》者,爲攝不能悟入真實修上悉地之勝方便,爲彼怖畏專修,要有所緣愛著念誦供養等之有情而說。此亦通屬四品之道。然此與說,瑜伽續爲以修爲主之機而說,亦不相違。正所被機以修爲主,旁化之機非修爲主,不相違故。

  若爾此四品道,爲對四類補特伽羅說耶?抑爲對一補特伽羅漸次引導四位不同而說?〈最勝大疏〉有雲:「如來行者,本性仁賢是等分行。佛部行者,是貪欲行。第二品之所化是瞋恚行。第叁品所化是癡分或邪見行。第四品之所化是悭吝行。」此說爲對四類補特伽羅如無上部說如來爲五部行者。〈彼釋〉又雲:「如來及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如次即是自性異熟受用變化四身,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四智,菩提心布施度、(123)智能度、精進度。」此就所得果門而說。若如是說,則一一所化之所得,皆須具彼四部。

  現證毗盧遮那果者,一一品中,爲樂廣中略叁機各說叁種叁摩地。樂中者之四類叁叁摩地,于每品四印曼陀羅中說。樂略者之四類叁叁摩地,于每品一印曼陀羅中說。樂廣者之四類叁叁摩地,于每品中皆說大曼陀羅、陀羅尼曼陀羅、法曼陀羅、業曼陀羅之最初加行,最勝曼陀羅及最勝事業之叁叁摩地。〈真實光明論〉謂身是大印,意是叁昧耶印,語是法印,業是羯磨印,是以四品四部,別配身語意業四印。〈阿[口*縛]達惹論〉中亦雲:「彼印,即此身等差別,說名大叁法業四印。」彼並廣說能立之因。如是所配身等四法,即于毗盧、不動、彌陀及余二部,說爲身意語業,非指某尊之身意等。〈真實光明論〉中又說四部各有大叁法業四曼,而配四印。是依各部身意語業四法而說。如〈阿[口*縛]達惹論〉亦雲:「四部中大曼陀羅,當知是爲安立諸尊之色身故,攝身無盡藏變化。叁昧耶曼陀羅,爲表所證解脫門故,安立杵鈎箭鈴等等,攝意無盡藏變化。法曼陀羅,爲表所證法之方便,安立住定諸尊,攝語無盡藏變化。如是業曼陀羅安立供養等尊,當知總攝一切如來利有情。」(124)

  〈真實光明論〉文是就主要者言,例如《金剛界品》第一曼陀羅中,雖以自部之身大印爲主,然非全無意叁昧耶印等,說四印印定故,余品諸曼當知亦爾。〈阿[口*縛]達惹論〉雲:「以此次第,雖就身等四事而說四曼,然實無有離身之心及離身心之語。以是當知各曼陀羅皆有身等四分。故于四部一切曼陀羅中俱有身等標幟。如次即此所說大叁法業四印。」若能詳知此等差別,則亦能知〈最勝大疏〉,有時說四品道爲一補特伽羅成佛之緣。有時說爲各別補特伽羅之道,都不相違。瑜伽部中多說自起本尊召入智尊以四印印定者,是得果位四印方便。以自身語意業四事,修成本尊身語意業四德,淨治庸常身語意業四法。如是雖依各部說有多種道次,然以佛部或金剛持部之行者最爲第一。以于金剛界曼陀羅得圓滿灌頂者,是一切部之阿阇黎。若得余部,唯是少分之阿阇黎。疏中引證而成立故。

  若爾修證毗盧遮那之方便道,唯彼叁種叁摩地耶?答:彼非圓滿道,尚須先修圓滿自體大瑜伽之道故。(125)修天瑜伽,下叁部中皆未宣說順生叁有染品次第而修,故彼唯是無上部之別法。然有順清淨品修法。以修五相證菩提道,如最後有菩薩成佛次第,作彼慢而修故。其前所修之道,唯〈真實光明論〉略說別配四道〈資糧加行見修〉,叁大論師皆未宣說。然于五相證菩提前,順有學道而修,甚爲明顯。于成大日如來以後之道,則是順成佛後所作佛事而修。

  庚二 修彼次第

  辛一 爲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

  入金剛界曼陀羅等灌頂,傳授叁昧耶及律儀,令成修道之器。此有但入曼陀羅者,及入已灌頂者。後又有二,謂不受五部律儀但受菩薩律儀者,唯傳弟子灌頂。俱受二律儀者,可並傳金剛阿阇黎灌頂。此依〈金剛生論〉及〈上疏〉意。〈根本罪釋〉已廣說訖,故不重述。辛二 成器已淨叁昧耶及律儀

  得灌頂已,淨治所受叁昧耶及律儀,是初修者所不可無。須善精進不可懈怠。〈阿[口*縛]達惹論〉雲(126):「承事師已,于彼所說大叁法業曼陀羅中,如法灌頂,依于大乘現觀儀軌受持律儀。次于所護叁昧耶、毗奈耶、正行、禁行,皆當善巧。次爲善護叁昧耶等,應常勇悍無懈,以修一切自他利爲前行故。叁昧耶者,即是欲得果者不應違越之事。隨順本尊所喜身語意行,進趣善法遮止不善爲相。是大師所製之特勝。」〈勝吉祥經〉《初品》及〈金剛頂〉所說諸叁昧耶及〈根本罪〉。已于根本罪釋廣說,茲不重述。若不具足護持叁昧耶等,即不成就。〈金剛頂〉雲:「雖經百千劫,恒精進修行,世間四種人,修亦不成就。未發菩提心,具足諸疑惑,不依教而行,無信不成就。」此說具足四過,雖修多劫亦不成就,故須具足四德。謂依教授善修大菩提心爲入大乘之門,起深信心全無疑惑,依佛所製進止學處諸叁昧耶如教守護,于本尊師長所起堅固信。是則在家出家行者,皆當安住律儀而修。〈金剛頂〉雲:「當遠離殺盜,淫欲及妄酒,安住在家戒,爾時修明王。若是出家者,正住叁律儀,別解脫菩薩,持明律第一。」若在家身堪受別解脫者,亦當具叁律儀而修。

  辛叁 住叁昧耶先應如何承事

  壬一 有相瑜伽(127)

  癸一 緣粗天身四座瑜伽

  子一 四座修法

  醜一 唯得弟子灌頂之四座瑜伽

  〈上疏〉說阿阇黎弟子二種不同道者,是依已得阿阇黎灌頂與唯得弟子灌頂二種次第。唯得弟子灌頂當雲何修?〈上疏〉中雲:「依弟子增上者,自加持等,當如是知。謂自護、沐浴、又自護、護處所。次請本尊,修行禮拜,悔罪,隨喜福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發菩提心,及皈依叁寶等。金剛合掌,結金剛縛,金剛合掌,當心解放,所降金剛,令堅固住。修無我觀,如前修月輪等。當如本尊而結大印,令入智慧薩埵。修大印已次誦「[口*(災-火+夕)]吽[口*(一/火/又)]賀」。意善觀想,召一切如來入自身。修自體叁昧耶印已,以本尊與一切如來,及以法業大印印定,用本部叁昧耶加持自體,灌自部頂。既灌頂已,善供喜等四供(喜鬘歌舞),敬禮一切如來,善修自身大印,誦「班雜薩埵」等本尊真言。于一年中日修四座。」此謂沐浴爲先,修忿怒瑜伽與護輪,于福田前修皈依等。修金剛合掌乃至降智尊,用五儀軌生爲本尊,(128)召入與自相同之智薩埵,而以四印印定。次複召入無量如來,亦以四印印定,自部加持。以自部灌頂而灌頂,獻供養,敬禮已,修身大印以及本尊念誦。此中僅有一尊瑜伽,無大瑜伽,亦未說修宮殿。〈出生薩埵修法〉廣略二論,皆說修習金剛薩埵一尊之後,彼住虛空。次想四大漸次積聚,上有須彌宮殿,中有獅子寶座,自從空降安住其上。〈廣修法〉說:誦「班[口*(災-火+夕)]答都」結勝菩提印,自成毗盧遮那。次誦「班[口*(災-火+夕)]薩埵」從自心中變出金剛薩埵,住于前面所想獅子座上。次誦金剛薩埵心咒結彼大印,想自身成金剛薩埵。又從吽字變成吽作明王,誦結開門咒印,意想開啓四門。以金剛攝咒印,攝集諸佛。修爲金剛薩埵,誦「百名贊」。以四守門咒印修鈎召等。次以四印印定。修供養後,修叁平等以及念誦。〈略修法〉說:自從空降,變一金剛薩埵住于前面所想第二獅子座上。未說自修毗盧遮那。

  〈上疏〉說:依弟子增上者爲一尊瑜伽,依阿阇黎增上爲大瑜伽。故二〈修法〉所說一尊瑜伽,顯系依于弟子增上。〈疏〉雖未說宮殿及中間與前面諸尊。然二〈修法〉說故,弟子亦應修之。二〈修法〉中所說修金剛薩埵者,意指投華所中。故當如〈疏〉所說而修本尊。若欲依彼漸次而修四座瑜伽,(129)當上〈上疏〉所說爲本。〈出生薩埵修法〉廣略二中,隨依一法而修即可。義既易解又恐文繁,茲不廣敘。修至生幾許瑜伽者,下當廣說。

  醜二 得阿阇黎灌頂之四座瑜伽

  得阿阇黎灌頂者有二,若欲爲弟子灌頂者,則如〈金剛生論〉所說:自圓滿大瑜伽叁叁摩地具修無減爲廣承事。攝爲最勝曼陀羅生法等爲中承事。修大瑜伽各尊真言誦滿十萬爲略承事。隨一即可。若欲修本尊者。如〈上疏〉雲:「如是已說弟子瑜伽與隨瑜伽,當說諸阿阇黎修曼陀羅與修本尊大瑜伽之儀軌。」此說修本尊時,亦須修大瑜伽。〈金剛薩埵修法廣論〉亦雲:「諸得阿阇黎灌頂者,修大瑜伽遍行一切儀軌。」此說若得圓滿灌頂,須俱修諸本尊,未得圓滿灌頂,不可俱修本尊。此非謂略修大瑜伽便足,…

《密宗道次第廣論(二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