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體清淨之無失要道者,實九乘之巅頂”,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了。大密咒無咒可念,大手印無印可結,至此,“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了,故稱“巅頂”。

  “其余各乘之道,即隨從而爲此要道之臺架與助伴。”

  既然此無失要道是九乘之巅頂,是最上乘,那麼“其余各乘之道”——其余的八乘,“即隨從而爲此要道之臺架與助伴”,其余的各種法門,不過是隨從,不過是這個要道的臺架與助伴。臺,就是臺階,只是階梯而已,供我們踏著它上到頂層用的。架,就是架子,比如我們修蓋房屋要搭個架子,不過是臨時用一用。“助伴”,只是一種幫助,只是一種陪伴,不是正行。要成道,必須修這個“無失要道”,其他的法不過是臺架與助伴。不修這個心地法門,就不能成道。若不認識真心,怎麼能成道?若不知道真心起現妄念正是妙用,不知道妄念正是真心的本覺智慧相,只是壓念不起,即使把妄念壓死了,也是不能成道的。若了知妄念是怎麼一回事,不怕它,任它自起自滅,起滅隨無,不跟它跑。這是多麼輕松、多麼愉快啊,氣也不悶了,腦也不漲了,久久必然證成大道。

  “見本淨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時,則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熾,如夏水瀑流。”

  本淨,就是本來清淨。自性般若光明相,是指自性——般若大智慧,所顯現的光明。不只是打坐時看到的光明,打坐時看到的光明是明亮的光。但我們這裏所說的“光明”不一定是指明亮的光。一切妙用都是光明,比如腦子一轉,這件事應該怎麼做,這個人應該怎麼接待,這也是光明,不一定非要看見亮光才是光明,一切妙用都是智慧光明相。“見本淨之自性般若光明相時”,見到本來清淨的真如佛性所起的智慧光明時,這時候“則由定所生般若之功用更熾”,由正定而生起的妙智慧,功用更爲廣大了。熾,就是熾盛,就像火焰一樣熾烈地燃燒。甚至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得。我們前面講過,認識法身之後,時時刻刻保護用功,不跟妄念跑,不隨境界走,這就是定,時時處處常攝在定,久久由定而生起智慧,功用就更廣大了,“如夏水瀑流”,就像夏天的瀑布流水一樣。夏天冰雪融化,水源充足,加之雨水很多,所以瀑布流水,源源不斷,氣勢宏大。這是比喻般若智慧的無盡妙用。

  “由空性之本住起現大悲入無方悲憫,亦法爾然也。”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稱空性。一切東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謂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來就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現大悲”,要起現大悲心,不能只顧自己了生死,還要拯救廣大衆生。“入無方悲憫”,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無限廣大。我們凡夫的悲憫是小悲憫,悲憫什麼?悲憫自己的子女。我的兒子,乖乖,寶貝得不得了。別人的孩子,隨他去吧,不管他。我孝養我的父母,別人的父母,不管、不管!悲憫的範圍太小太小了。無方悲憫,就是不管哪一方,對十方世界的衆生都有悲憫之心,發願廣度十方衆生。“亦法爾然也”,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能夠修行成就,自然入于無方悲憫,大悲心就會油然生起。有的人說,阿羅漢不具大悲心,其實並非如此。那是他還沒有證到四果羅漢,到了第四果,他也會油然生起大悲心的。他初發心的時候,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就像現在有些修淨土的人說:“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再回來了,因爲這個世界太苦、太煩惱了。”如果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要回來的,爲什麼呢?他聽了蓮池海會佛菩薩宣說大法,就難爲情了。成道就要廣度衆生,不度衆生不能成道!他也會“入無方悲憫,亦法爾然也”。若證到第四果羅漢,他看到諸佛菩薩,都在六道裏度衆生,我怎麼好坐在這裏不動,挺難爲情的。比如同在一個單位,大家都在勞動,你一個人坐在那裏不動,不難爲情嗎?于是,他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就會油然生起,此謂之“回小向大”。回小向大,亦法爾然也。

  “空性與大悲雙運要道現證時,如海諸行,一一自現作用,似日之與光。”

  若真證到“空性”,就沒有凡夫的私情了。凡夫的感情,是只顧自己妻子、兒女,別人的就不管了。心空了之後,般若大智慧朗然現前,凡夫的感情蕩然無存。無情乃大情,大悲心自然就生起來了。這就是“空性與大悲雙運”,這就是“要道”——修道的要點、成道的要點。現證就是朗然現前。這個空悲雙運的要道朗然現前時,“如海諸行,一一自現作用”。大海是千百條江河彙歸之處,一條條江河都有其不同的作用。長江、黃河也還有很多支流,這些小支流也都有其不同的作用。這裏可以行船、可以運輸,那裏可以灌溉、可以産米,還有的地方盛産魚蝦。這是比喻我們證得空性,遍起大悲之後,在六道輪回裏救度衆生,時時處處都能起現不同的妙行。“似日之與光”,就像太陽和光那樣不可分。有了太陽,才有光,你才看見東西;若沒有太陽,便在黑暗之中,你就看不見東西了。空性與大悲的關系,就像太陽和光的關系一樣不可分,有太陽才有光,無有太陽哪來光。太陽比喻空性,光比喻大悲,二者是緊密結合不可分的。

  “如是與福德資糧合作,廣爲利他之行,以圓成真實見宗,而爲無染寂樂之助伴。”

  證得空性,就是有了智慧;起現大悲,就是有了福德。廣度衆生、爲衆生服務,才有福德。如果只有智慧,沒有福德,或者福德資糧不夠,是不能成佛的。因爲佛是“兩足尊”,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所以,我們要福慧雙修,只是修慧、修空,不修福,不爲衆生做事,福德不圓滿,就不能圓成佛果。阿羅漢發心小,只顧自度,不度衆生,不爲衆生服務,只是智慧具足,而福德不具足,故不能成佛,他必然會“回小向大”的。“如是與福德資糧合作”,資是資本,糧是道糧,成道的資糧就像旅行的路費一樣,必不可少。所以一定要發大心、發菩提心,福慧雙修,才能圓成佛果。大菩薩初發心就是爲了廣度衆生而發,他說:我學佛不是爲自己,是爲衆生而學的。比如衆生在大海裏快要淹死了,我要去救他,但我不會遊泳、不會救生術,那怎麼救啊!我學佛自度就是先學遊泳、學救生術。學會之後,本領大了,我就去度衆生。自度只是手段,度生才是目的。學佛是爲衆生,不是爲自己,這就是大心菩薩。如果發小心,只爲自己跳出生死輪回,那就只能成就阿羅漢果,不能說是菩薩。這是大乘菩薩與小乘聖者的區別。

  證得智慧空性,與廣度衆生的福德資糧合作,“廣爲利他之行”。廣爲,就是要多多地做,而不是少做。利他之行,就是有利于衆生的事情,要多多地做有利于衆生的事。做一件好事倒是容易,長久地做就難了,天天不間斷地做更難。比如觀照,觀照于一時,很容易,但要時時不忘,那就很難了。然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假若你能夠不斷地觀照七天,在七天當中時時不忘記,那以後就不難了。《阿彌陀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若能于七天之內時時不忘記,以後就不容易忘記了。廣爲利他之行,就是要多多地長久地做有利于衆生的事,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以圓成真實見宗,而爲無染寂樂之助伴”。用“廣爲利他之行”來圓滿成就“真實見宗”,來真實圓滿你所見到的宗旨。下面解釋一下“寂樂”,連樂也不可得,才叫寂樂。還有樂在就壞了,因爲樂和苦是相對的,有樂就有苦,樂時苦在其中。寂樂,樂也不可得,哪會有苦?“極樂世界”即樂之極矣,樂也不可得了。世間禅定也是這樣,二禅是喜、叁禅是樂,到了四禅“舍念清淨地”,樂也不可得,清淨了。“無染寂樂”,就是從來不曾汙染的寂樂,這正是妙明真心、一真法界、大圓覺海。把“廣爲利他之行”作爲“無染寂樂”的助伴,大悲伴隨著空性,六度萬行伴隨著般若智慧。前面講了很多怎樣做功夫開智慧,只是開智慧還不夠,還要“廣爲利他之行”,修福德。利他之行很多,在這裏就不細細講了。我們要盡力而爲地幫助衆生,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竭盡我們之所能,就算是能夠幫助別人,說句好話,也是好的。

  “叁要者:知自心相,依妄念緣(境)、念之(隨)起,而觀察自心本相,認知法身自性(這是見)。”

  叁要者,即見、定、行叁要也。這段話是講“見”。

  知自心相,即知道自己的真心相貌。真心有沒有相貌?真心無相,叫做空性。所謂知自心相,就是了知“我、人、衆生、壽者”等概念根本就沒有,一切都了不可得,蕩然無住,萬法皆空。同時還要知道真心是妙用無邊的,妄念與煩惱都是它所起的妙用。

  依“妄念緣境、念之隨起”而觀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緣境而起。妄念是隨著外境而起現的,這就是妄念的緣起。依照妄念的緣起來觀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因境界而有的,假如光有境界,沒有真心,妄念也起不來。比如,境界是風,真心是水,妄念是波浪。若沒有水,光有風,也起不了波浪。緣境而起的妄念是因爲有真心才能起,所以根據妄念的緣起能夠觀察到自心本相。就像見波浪即是見到水一樣,從而“認知法身自相”。我們的真心——法身本來是無相的,但是,境界一來,真心緣境界就會起現妄念。通過起妄念,可以反證真心,可以認知法身無相的自相。光有眼球,是不能看見東西的。由于本性的妙用,借眼球這個工具生起視覺,才能看見東西。如果這無相的法身不生起視覺,那就視而不見了。生病了,腳很痛,哎呀!痛死人了!這也是真心的妙用,無相的法身通過神經系統這個工具生起觸覺,才能覺得疼痛。要不然,你怎麼知道腳有毛病。若無真心,既不會感覺到痛,也不會喊痛。通過妄念的緣起,從而認識真心的,這就叫“見”。恒河大手印反覆反覆地講這個大手印見。我也在…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