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這個頌傳到了沩山那裏,沩山禅師對他的高足弟子仰山禅師說:“此子徹也。”仰山卻說:“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某甲親自勘過。”他要親自考考香嚴。仰山見到香嚴,說:“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香嚴舉出前頌,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更說看。”香嚴又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說:“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香嚴禅師又成一頌:“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聽後大喜,報告給沩山說:“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香嚴禅師法名智閑,故仰山稱他“閑師弟”。他原是跟百丈禅師學禅,但後來在沩山禅師的激勵下開悟,就成了沩山禅師的弟子。我們在這裏不能扯得太遠,這段公案就不再解釋了,留給你們自己去透吧。
別看現在這裏有這麼多人聽講,若無“解法之道力”,腳跟未必站得穩。一聽人家說,我的法怎麼好、怎麼妙、怎麼高超,一下子就滑過去了,他要學“至高之見地”。一聽人家說,我的法多麼多麼有力量,能出多大多大的神通,馬上就跟著跑了,他要學“甚深之修持”。他不曉得真心是根本啊!“如無此解法之道力,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亦于心無利。”你那理論敵不得生死,你那神通算不上解脫。若不認識根本,沒有用處。若不得漏盡通,即使發了五神通,也是妖通。不但不能解脫,還有入魔的危險。因爲“無解法之道力……于心無利”啊!
“煩惱力未退,非真實之道。”
爲什麼“解法之道力”這麼重要呢?因爲若無此道力,便不識無相之真心,那就是“煩惱力未退,非真實之道。”你心中的煩惱力沒有退掉,總在煩惱當中,就不是真實解脫之大道。我們學佛,要認識根本,從而得此“解法之道力”,這才是“真實之道”,不能跟著邪魔外道走。跟邪魔外道走,將來會成魔子魔孫,而不會成佛的啊!
“如得此自起自滅之妙要,雖毫無至高見地之持法與甚深修法之緣依,然其自性亦決能從二執之纏縛得解脫。”
我們認識到了妄念根本不可得,就不用去管它,不用去壓製它,任它自起自滅。在“起滅隨無”之際,“隨妄本淨”,回光一瞥,一把擒來,從而識取真心,便得“此自起自滅之妙要”了。我們打坐的時候,念頭來了不要去睬它,只管持咒,任它念頭自起自滅。如果你要壓住它,在心裏念叨:“不要起、不要起”,那你就會胸口發悶,很緊張、很難過、很不舒服。很多人胸口發悶就是這麼回事,他太緊張了。只要不跟著念頭跑,讓它自起自滅,就會輕松爽快,久久則定,隨著你念咒功夫的深入,慢慢地入定了,進而由定開慧。打坐時如此,平時也如此。就像在南京路、西藏路(上海繁華處)路口,人來人往、車來車去。他們來了與你不相幹,你不拉他們,他們就過去了。念頭起了你就讓它起,它自起自滅,並不長久,自然就滅掉了。但如果念頭來了,你不知道,那就壞了。分明是跟著妄念跑而不自知,分明是攀緣住著,哪裏還是修行啊!所以,看見念頭,不跟它跑,任它自起自滅,這非常重要。“如得此自起自滅之妙要,雖毫無至高見地之持法與甚深修法之緣依,然其自性亦決能從二執之纏縛得解脫。”
“至高見地之持法”,即前句講的“至高之見地”。“甚深修法之緣依”,即“甚深之修持”。有“至高之見地”可持、有“甚深之修持”可依,這都不可靠。“解法之道力”,即“自起自滅之妙要”,才是最重要的。前句是說,若不得妙要,縱然具有高見、深修,也不得解脫。此句是說,得此妙要,就算不具高見深修,也能得解脫。這兩句話,是從一反一正兩個方面強調“解法之道力”的重要性。其實,得此妙要方稱至高之見地,具此道力才是甚深之修持。前述見地修持之高深,是有相的、相對的高深;得此妙要、具此道力,才是超越的、離相的、絕對的高深。
“然其自性亦決能從二執之纏縛得解脫”。“二執”就是執兩邊,有好多種講法。執好執壞、執有執無、執是執非、執空執有,還有人我執、法我執。二執很多啊!都是倒向兩邊的。“人我執”,認這個身體或這個思想爲我。這是我,以我爲主,你們都不要抵抗,都要依從我,都要執行我的意見,都要服從我的意志,貢高我慢全都來了。二乘,就是羅漢、辟支佛,他已除掉了“人我執”,但還有“法我執”——有法可修、有道可成。大乘空宗講“空”,見地很高超,理論很細密。但卻不能執著,執著了便是“執空”。大乘有宗,如法相宗,它是講“有”的,見地也很高超,理論也很細密。但也不能執著,執著了便是“執有”。人們多生曆劫執著慣了,深受“二執”的纏繞束縛,即“二執之纏縛”。它捆住我們,使我們不得解脫。但是,假如你得此“自起自滅之妙要”,具此“解法之道力”,它也捆不了多長時間,你一定能夠從“二執之纏縛”中解脫出來。
“如到金洲,求他石了不可得。”
金洲,純是黃金的地方。有這種地方嗎?何止是有!還有比這更好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就比金洲更好。在西方極樂世界,想找塊石頭是不可能的。樓臺殿閣,也不是石頭磚頭造的,那是七寶合成,異常堅固,充滿光明。你若到了“金洲”——純是黃金的地方,根本無法找到一塊不是黃金的其他石頭——“求他石了不可得”。這比喻我們若是得了起滅之妙要、具有解法之道力,就像是到了金洲,除了黃金沒有別的,比喻除了解脫沒有別的,那就只能得解脫,得不到別的,是必定能成道的。
“任何所起之動、靜妄想,皆唯現成之真實定境。”
這句話的意思是:隨便起什麼妄想,動的妄想也好、靜的妄想也好,都只能是現成的真實定境,已不是什麼妄想了。就像“到金洲,求他石了不可得”一樣,到了這裏,唯有真實定境,找不到什麼妄想。爲什麼妄想能轉爲真實定境呢?那是因爲得了起滅之妙要,具有解法之道力故也。
你可能會問:妄想都是動的,還有靜的妄想嗎?是的。求靜也是妄想,一味追求入定,一定要定幾個劫,住在定上,有定境可得,這就是靜的妄想。所以我們說,打坐的時候不要有入定的企盼。一上座就追求入定,正是“靜妄想”。妄想一起,這一座就坐不好了。要隨順而入,不去管它定不定,總是持咒不停,一句頂著一句念咒,那就自然入定了。還有,明明知道環境不允許,條件不具備,偏要想到一個幽靜的地方去修行,這也是“靜妄想”。“動妄想”就更多了,要這要那,都是動的妄想。
盡管動的、靜的妄想很多,但這些都是現成的真實定境。念起念滅,不睬它,時時識得真心,認取本來面目,不跟妄想跑,當然得解脫,當然是定境。我們講過,並不是死坐在那裏不動才是定,而是對境不迷惑,任何境界現前,我都心不動搖,這才是無出無入的大定。比如二八佳人、妙齡少女,她是什麼東西?白骨骷髅、臭軀殼,臭得很,有什麼好看?你爲什麼見之心動?爲什麼跟她跑?分明是淫欲心在作怪。“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凡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摧盡骨髓枯。”淫欲是生死根本啊!諸位,若淫欲不斷,西方極樂世界是生不去的。有人說,夫妻之間可是正淫啊!哈哈!夫妻正淫那只是隨著你的習性,方便說說而已。知道你們夫妻的淫欲心一時斷不了,故說夫妻正淫,意在不能邪淫。說到究竟處,正淫也要斷!爲什麼?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斷除淫欲心。淫欲不斷,不能清淨,與淨土不相應,怎麼能生到淨土去?淫欲心最壞,即使你發了神通,淫欲心一來,神通就沒有了。雲門禅師叁世爲王之後,神通一點都沒有了。他前生作人王,叁宮六院、七十二妃,女人太多,神通全失光了。西天有個大阿羅漢,肉身能飛行。國王請這個羅漢到王宮裏應供,羅漢一下子就飛進了王宮。國王恭敬大阿羅漢,讓王妃出來敬酒。這王妃長得非常漂亮,羅漢看見她,心動了一下。就這一下,神通沒有了,不能飛回去了。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淫欲心不能動啊!
“複求迷亂自性者,了不可得。”
認取自性之後,時時處處綿密保任,久久就成道了。再反過來找迷亂自性的無明妄想,再也不可能找到了——“複求迷亂自性者,了不可得”。有人問,我認識佛性,不迷了,成佛之後,還會不會再迷?你不必擔心。《圓覺經》雲:“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這裏的“銷”,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冶煉。金礦本來就含金,並不是冶煉産生金,因爲“金非銷故有”。比喻衆生本具佛性,並不是原無佛性,因修而有。然而,雖然是恢複金礦中原有之金,終究是用冶煉的手段來成就的——“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比喻衆生雖具“本覺智”,根本是覺的,只因妄想執著,同時具有無明煩惱,所以,必須通過修行,得到“始覺智”,始覺合本覺,從而破無明、斷煩惱,才能開顯本具之佛性。“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比喻一旦成道,就永遠不會再迷了。
《恒河大手印 (第十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