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大手印 (第十五講)
元音老人 著
第十五講
“見、定、行叁要是叁世佛之密意中心,一切乘之頂尖,故曰諸佛之母。”
我們前面講過:“見”者,了知一真法界、法爾如來藏心,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具足法爾平等性義。“見宗”才是正知見。“定”者,不是死定,而是活定。故空悲雙融方爲正定。“行”者,內不隨妄念遷流,外不爲境界所動,令心如河流,任運自然住,保任于惺惺寂寂。這才是正行。叁要就是叁個要點。“見、定、行叁要,是叁世佛之密意中心”,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世佛之密意中心,就是自性真如、涅槃妙心、一真法界、妙明真心、真如實相、如來藏心、大圓覺海、如如、菩提、法身、佛性、總持、大佛頂、主人翁、無底缽、沒弦琴、無盡燈、無根樹、吹毛劍、無爲國、摩尼珠、無鑰鎖,乃至泥牛、木馬、心源、心印、心鏡、心月、心珠等等。名雖多般,意實一也。“密意”的“密”,是指無相可見,說不出來,無法可說,不是語言的物件。並不是故意保密,不告訴人。雖不可說,卻是中心。此即是大乘佛教的“一實相印”,用它來判斷是不是大乘佛教。若背離了這個宗旨,說不到這上頭,就不是大乘佛教。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者,今心也,即當前一念心。佛者,覺也,即真如自性、一實相印。見、定、行叁要之行法,令心念念在覺,不離一實相印,正是“實相念佛”;《觀無量壽經》講了十六種觀法,修習這十六種觀法也是念佛,謂之“觀想念佛”,觀觀未離妙明真心。瞻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聖相,妙相莊嚴,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也是念佛,謂之“觀相念佛”,也在在未離妙明真心。執持阿彌陀佛聖號,心念耳聞,攝住煩亂之心,將妄念轉換爲佛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始終,謂之“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何曾離開真心半步!若口誦心不行,那就不是念佛。憨山大師雲:“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末法修行,若欲得度生死,唯依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種種念佛法門。大手印最直接,正是實相念佛。正是叁世佛之密意中心。
“一切乘之頂尖”。密宗判定佛法共分九乘次第——外叁乘、內叁乘、密叁乘。恒河大手印、大圓滿,統屬最高一層,所以說“見、定、行叁要”是一切乘之頂尖,像寶塔一樣到了尖頂了。“故曰諸佛之母”,這是十方叁世諸佛之母,一切佛都是依此法而出世,一切法都是從這裏派生出來。
“如上叁要乃自性大圓滿之見、定、行、果,四者在自性了徹之境中,統攝爲一面,行之最極心要。亦是即定即行之要。”
“自性大圓滿之見、定、行、果”,指自性大圓滿修行的四個階段。如上叁要者,即以上所論述的正見、正定、正行叁要,它是叁世佛之密意中心,即我人之真如本性。而自性大圓滿修行的目的是明心見性,證成佛果。無有正見,就無有正定;無有正定,就無有正行,哪來正果?經雲: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是故只有正見、正定、正行,方能證見真如佛性,結果成佛。所以說,見定行叁要乃自性大圓滿見、定、行、果。
“四者”,指修行的四個階段,即先樹立解脫正見,然後修定以攝伏散亂之心,心定之後在事境上磨練(六度萬行),最後證成佛果。“自性了徹之境”,即“自性大圓滿”的心境。在這種心境中,見、定、行、果四者統攝爲一面、化爲一體,不可分開。這是修行的最極心要、最爲關鍵之心髓、要點。
“亦是即定即行之要”,行就是定,定就是行,即定即行,定和行是不能分開的。不但定和行如此,見、定、行叁者也都不能分開,必須融爲一體。因爲只有“見”正確了之後,才曉得什麼是無出無入的大定,不至于落入死定;才知道怎樣修“無功用”行,避免走彎路,而直趨真如,結果成佛。
“即是于何時了悟赤裸裸之智慧性,即何時得其自性智之見宗。”
赤裸裸之智慧性,就是我們的佛性,赤裸裸、淨灑灑,無形無相,靈明寂照,毫無遮蓋。佛性是大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智慧。什麼時候能夠了悟這赤裸裸的智慧性,就在什麼時候“得其自性智之見宗”。得其自性智之見宗,即識取了自性,契入了大圓鏡智,見到了宗旨,也就是明心見性了。見宗之後,就不會向外求取,不會心外求法,不會再落入外道了。你那裏有再大的神通顯現,我這裏也絲毫不動搖,腳跟站得很穩。如果沒證到這個地步,就站不穩腳跟,難免要動搖的。
從前,南泉山下有一庵主,別人告訴他:“近日南泉和尚出世,何不去禮見?”南泉和尚出來說法度衆了,你怎麼不去拜見他呀?庵主說:“非但南泉出世,直饒千佛出興,我亦不去。”意思是說,他已經識得本來,腳跟站得穩,不會動搖了。南泉禅師聽到這件事,就令其弟子趙州禅師去考考他,看他腳跟是否真正點地。趙州去了就向庵主禮拜,庵主不睬他,坐在禅床上不動。趙州從西過東,又從東過西,庵主還是不睬他。這庵主腳跟站定了,任你活佛出世我也不睬。我已識取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了分明,赤裸裸、淨灑灑,一樣東西都沒有。我已了悟,還求什麼東西?我已神通自在了,這自在逍遙就是大神通。諸位注意,自在逍遙就是大神通,不是什麼稀奇古怪是大神通。趙州沒辦法了,“嘩啦”一聲,把庵主的簾子拽下來,說:“草賊大敗。”你不敢講話,你不是大丈夫,是草賊,你打了大敗仗。庵主還是不睬他,趙州沒辦法了,只好敗陣歸山。回到山上對他師父講,這個庵主是有道行,我怎麼樣、怎麼樣,他也不動。南泉禅師說:“我從來疑著這漢。”我早就懷疑他是不是真的腳跟點地,你沒有問倒他,讓我再去考考他。第二天,南泉禅師帶著一個沙彌,拿了一瓶茶水、叁只茶杯,到了庵中往地上一擲,便說:“昨日的、昨日的。”庵主問:“昨日的,是什麼?”昨天我如如不動,你那徒弟徹底沒轍,那說明什麼呀?這下狐狸尾巴露出來了,還有個“什麼”要說明啊!南泉禅師在沙彌背上拍了一下,說:“賺我來,賺我來。”拂袖便回。我勘破你了,你還有東西在,還是動了,腳跟仍未點地,還差一大截呢!
我們修行,必須站穩腳跟,任你什麼氣功,什麼神通廣大,你是外道,我不跟你跑。我修心地法門,我識得自性,我將來必定證成聖果。你不知道自性是什麼,你終歸不能證成聖果。我們曾講過呂純陽祖師的公案,他已成就了陽神,黃龍祖師卻說他:“這守屍鬼。”呂純陽說:“爭奈囊中有長生不死藥。”囊中是指身體裏,你不是說我守屍鬼麼,我守的這個屍裏——囊中,有長生不死的藥啊!這藥是指修煉成的“金丹”——陽神。黃龍祖師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你還是要落空,不過比別人長壽些。陽神是第七識——末那識所顯現的身體,叫意生身,是虛妄不實的。若不認識真心,還是落空亡。若認識真心,就逍遙自在,一點不住相了。先得漏盡通——道通,這才是真通,才是根本。道通得到了之後,不愁不得五神通,但得本,不愁末。這一點很重要,諸位要注意了。即是:于何時了悟赤裸裸之智慧性,即何時得其自性智之見宗。
“見與定雖分述,體實一也。”
見與定雖然分開來講,但並不是兩個,而是一體的。所謂“見”就是認識本來面目,有了正確的知見,才知道什麼是無出無入的大定,才會有正定。反過來說,得了正定,才會有正確的知見。見與定都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都是自性中所流出。從體上來講,實在是一樣東西。不僅見與定“體實一也”,見、定、行叁者,也都是一體,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妙明真心。
“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清淨之無失要道者,實九乘之巅頂。”
“自性大圓滿”,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本清淨”,自性本來圓滿、本來清淨。“無失要道”,沒有差錯的,極其重要的修行之道。“如此行持自性大圓滿本清淨之無失要道者”,怎樣行持啊?正像上面所說的“見、定、行叁要”那樣的修法。先要認識本體,然後從本體起修。識得妄念與煩惱正是本體的妙用,既不跟它跑,也不壓製它,讓它自起自滅、起滅隨無。只須認得本體,把一切都攝歸本體。就這樣行持這個“無失要道”。偏離此道,就是有失。練氣功的,很多人都走了岔路、出了偏差,這當然是失去了要道。有的人修禅,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也搞錯了,追求死定,變成木頭、石頭了,這也有失要道。修淨土也有修錯的,他們把念佛當銅錢使,當鈔票用,把佛號當成紙錢燒,燒到閻羅王那裏去存庫,准備死後到閻羅王那裏領用。哪有這樣的淨土法門?這種人過去很多,現在也不少。他們大錯特錯。淨土宗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誰叫你到閻羅王那裏去,這不是搞顛倒了麼!這些都是失去了要道。
行持這個無失要道者,“實九乘之巅頂”。前面講“一切乘之頂尖”時曾提到,密宗判定佛法共分九乘次第——外叁乘、內叁乘、密叁乘。現把這九乘的內容稍微講講:外叁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指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法,泛指顯教。內叁乘是指作部、行部、瑜伽部叁部修法。作部又稱事業部,有增、息、懷、誅等等法門。這都是隨順衆生的願望而起用的法,也是“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接引法,並不究竟。行部的修法,目的是了生死、出苦海,才算進入了實修。從觀想入手,修氣、脈、明點,如頗哇法等等。瑜伽意即“相應”,瑜伽部的修法,事與理相應,言與行相應,上與諸佛相應,下與衆生相應。從這裏開出叁個層次,就是密叁乘。密叁乘是嘛哈(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嘛哈瑜伽,意即大圓滿相應,將觀成的氣脈等有相的東西化空,以與無相的法身相應。阿努瑜伽,意即無上圓滿相應,以界智爲趣入門,進一步把種種顯現都化爲一實相。阿底瑜伽,意即無比圓滿相應,進而合叁乘爲一大密咒乘…
《恒河大手印 (第十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