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淨土比較研究節錄--藥師佛部分
作者:聖凱法師
一、序論
我們這個世界被稱爲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難多的世界。面對這個多苦多難的世界,而引發向往美好的世界,是應該的,也是一切人類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重視自己的理智與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進一步的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在佛法的普及聲中,佛弟子不僅只要求衆生自身的清淨,更注意到環境的清淨。印順法師說:「聖者們的修證,與身心修證的同時,對于(衆生)人類的苦難──社會的、自然界的苦難,要求能一齊解除的,那就是佛教淨土思想的根源。」于是,比對現實世界──釋迦佛土的缺陷,而表達出他方清淨佛土,這是佛弟子共同的願望。
淨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佛在各種大乘經典中曾經宣說各種佛淨土,常見有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阿ㄔㄨ、佛之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彌勒佛之兜率淨土,另外還有《華嚴經》之華藏世界、《法華經》之靈山淨土、《大乘密嚴經》之密嚴淨土、《維摩诘經‧佛國品》宣說的唯心淨土──心淨土淨。在這些淨土中,最爲中國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彌勒淨土傳入中國時,曾流行一時,但自從道綽、善導起而弘揚彌陀淨土,再加上彌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漸式微了;至于其它淨土,雖然隨著經典傳入中國,但是都未能引起反響。中國佛教的淨土思想發展地極爲特別,經過上千年的曆史發展,「淨土」似乎專屬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往生極樂淨土法門中,也不像後世以念佛爲主,經典中原來是以諸行往生的。這當然是佛法適應世谛流布,因適應中國的時、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發展到今天,時代在迅速地發展,佛教要掌握時代的命脈,就必須在傳統的淨土思想中,抉擇出適應今天環境的方便,這是現代佛法弘揚者的任務。
中國自從本世紀初以來,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在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除了繼承傳統的佛教以外,對佛教自身也進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提出是這時代的結晶。于是,人們在強調「西方淨土」外,逐漸提倡「人間淨土」,這是佛教適應時代的新方便,即重視在現實人間努力于心靈的淨化、生活的淨化、環境的淨代。對人間淨土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近現代中國佛教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實,被中國佛教徒所忽略的彌勒淨土、阿ㄔㄨ、佛淨土、藥師琉璃淨土都帶有特別珍貴的特質,注重人間淨土的實現,及智能、慈悲的大乘菩薩精神。在這四大淨土中,以彌勒淨土出現最早,也最充滿人間現實性。其次,彌陀淨土與阿ㄔㄨ、佛淨土是初期大乘佛教淨土思想的兩大流:阿ㄔㄨ、淨土是般若流,是重現實的、自力的、智證的、重頭陀行的淨土思想;彌陀淨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願的淨土思想。藥師淨土出現最晚,于是受彌陀淨土及密教影響很大。所以,對這四大淨土進行比較,而抉擇出適應現代的淨土思想,這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撰寫本論文的目的。
淨土是諸佛于因地行菩薩道,生起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誓願,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所以,每個淨土都有教主,每個淨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願,由于因地的誓願與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國土也就不同,從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門。因此,本文將從教主、因地的本願、淨土的狀況及往生法門四個方面進行比較,闡明淨土法門之間的同異,以此抉擇現代社會弘揚淨土的新方便。
二、教主之比較
四大淨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衆生,彌勒淨土的教主是彌勒菩薩,阿ㄔㄨ、淨土的教主是阿ㄔㄨ、佛,極樂淨土的教主是阿彌陀佛,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是藥師佛。每個教主的名號都有一定的表法意義,佛菩薩都是依德立名,或約崇高的聖德立名,或取象于自然界,或取象于人事界,從種種方面表現佛菩薩的特德。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名號中,看出各淨土的不同特色。
4、藥師佛
藥師,梵名Bhai2ajyaguru,音譯作鞞殺社寠噜。又稱作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此佛于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爲衆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莊嚴如極樂世界。
現代談到藥師,只是配藥的人,而古代卻不然,藥師與醫生的含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爲無上醫王或大藥師,因佛能治療一切衆生的種種疾病。凡世界衆生無時不在惑業中,身心充滿諸病。經說:人的生理上有叁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叁種病:貪、嗔、癡。佛能拔除衆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在佛法中,因衆生有八萬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就是法藥。藥師本爲一切佛的通稱,一切諸佛都是大藥師,不過東方淨土的藥師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延壽,特重于治理衆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藥師爲名。琉璃──毗琉璃,譯爲遠山寶,是青色寶。在小世界的中間,有最高的須彌山,四面是四寶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寶所成的,所以我們──南閻浮提的衆生,仰望虛空,見有青色。青天,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反射于虛空所致。印順法師的《藥師經講記》、吳信如《藥師經法研究》都以兩種含義來說明琉璃光:
一、依衆生的心境說,輔助藥師佛宣揚正法的菩薩是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光系由遠山寶映現于空際的光彩;而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陽光給人以熱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給人以清涼、安甯、幽靜的境界,這都爲人生所必需的。衆生──人類在生死輪回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隨應衆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征如來的德行,顯示人類最高的理想界。
二、約佛陀的證境說:琉璃光,即佛的自證境界。因爲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顯發無邊光明清淨功德,朗耀皎潔,平等無差別,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團,故喻佛的自證境爲琉璃光。總的來說,東方淨琉璃世界,表佛現證的清淨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契證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體,日月運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說爲琉璃光而起的妙用。
中國人一向重視太陽,印度特別對月亮有興趣,特重甯靜與清涼的特質。本來,動與靜,熱烈與安靜,溫暖與清涼,應互相協調而求平衡。我們學佛,從凡夫到聖者的境界,必須發揮這兩方面的德行;對治人世的囂狂淩亂,應重視清涼與甯靜。近年來世界局勢動蕩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甯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因此在現代社會宏揚藥師法門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也是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以上對四大淨土的教主簡單地敘述,可以發現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質,也就是說各有自己的優勝處。這四位佛菩薩都是現在存在的佛菩薩,其中阿ㄔㄨ、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是他方佛,彌勒是此土的補處菩薩,將于人間成佛。並且,在佛教史上,藥師出現最晚,受淨土與密教影響很大。
在因地修行時,彌勒是以易行道爲主,如《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說:「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施舍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不過,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彌勒菩薩卻表現出「不厭生死苦,不欣涅槃樂」的積極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薩精神,經說:「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這就屬于難行道。所以,廖閱鵬的《淨土叁系之研究》說:「彌勒菩薩的修行曆程很完整,頗能作爲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較易,不致望而卻步;等到福慧資糧積聚差不多了,再進一步修難行道,這時就能舉重若輕了,難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阿ㄔㄨ、佛是初期大乘出現的,有濃厚的釋尊影子,故因地修行與釋尊一樣是難行道。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以淨土爲中心,成佛後也以淨土攝受衆生,其願行完全與淨土結合。藥師佛在因地時,除了以成就淨土外,也重視在現世攝受衆生。
彌勒菩薩的得名因緣是因地發慈心,修慈心叁昧,不食衆生肉;阿ㄔㄨ、佛的得名因緣是因地發心于一切衆生不起嗔恚;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以種種法藥、物藥醫治衆生的身心諸病,立足有情的現生安樂,進而引導衆生趣入究竟的解脫,雖然諸佛皆可名藥師,但以琉璃光如來以此爲最勝,故特得名藥師佛。阿彌陀佛的名字卻呈現殊異的意趣,其無量光、無量壽的涵義重于佛身果德的彰顯,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與「佛佛平等」的原則違背,有著濃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們可經從這些佛菩薩的名號中,了解到四大淨土的一些特質,及其成就淨土的因行,從而發願學習佛菩薩的因行願心,也成就如佛菩薩一樣的淨土,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學佛。
叁、因地本願之比較
本願,是菩薩在往昔生中,因地修行所立的誓願,藉由生生世世的努力,而終于實現 。菩薩的本願,本來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淨土行者,特重淨土的本願,本願也就漸漸的被當作淨土願了。淨土之所以重視本願,是可以理解的。釋尊的時代,社會並不理想,佛教所遇到的障礙也相當多,于是喚起了新的希望(願),未來彌勒成佛時,是一個相當理想的世界。彌勒的人間淨土出現了,又發生了彌勒爲什麼在淨土成佛,釋尊爲什麼在穢土成佛的問題,結論爲菩薩的本願不同,成就的國土也就不同。佛法是在不理想的現實世界中流傳的,修菩薩行的,…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節錄--藥師佛部分(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