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師評價說:
中國人特重西方淨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大行(阿ㄔㄨ、佛國淨土);又忽略了現實人間淨土(彌勒淨土)的信行;這已經是偏頗的發展了。等到與藥師淨土對論,彌陀淨土,也即是被誤會作『等死』、『逃生』,這那裏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義!阿彌陀佛淨土的信行者,應恢複繼承阿彌陀佛固有的精神!
從現代適應根機來說,只有以西方淨土爲主體,而強調綜合其它淨土的思想,加強人間淨土與天國淨土的結合,做到生與死的全部關懷,這是現代淨土宏揚者的任務。
五、往生法門之比較
諸佛成就淨土的目的在于攝化衆生,使衆生在良好的環境裏,更能好好的
修行,而莊嚴淨土。諸佛依自己的福德智能資糧,感得究竟圓滿的淨土,從衆生自身來說,依靠自己的福德智能是不能生淨土的,所以這必須有:一、佛的願力加持;二、衆生的叁昧力;叁、衆生的善根力成熟。能這樣,衆生也就能夠生到淨土了。印順法師說:「佛菩薩成熟了的淨土,攝引一分衆生于中修行,是約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說。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衆生的。」所以,淨土是佛與衆生機感相應的結果。由于佛菩薩的本願不同,成就的淨土不同,攝化的衆生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門。
4、藥師佛淨土的往生法門
根據佛法的正義來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法門,是適應一類希求現生樂的衆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則是適應另一類希求後世樂的衆生。因爲如此,所以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中大多說明聞名、持咒、供養、受持的方法與現世的利益,對往生藥師佛淨土的法門則很少提到,只有經中說:
「若有四衆……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花中,自然化生。」
這是願生西方而沒有把握的衆生,由于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稱念;依此稱念功德及如來的本願力,便可獲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薩的引導,往生西方淨土。另外一種說法,初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因沒有把握,後又得聞藥師如來名號,始有八大菩薩的接引,是往生東方淨土的。
往生淨土最基本的是願力與功德力,藥師佛淨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藥師佛淨土需要的條件是發願往生,然後就是稱名、持咒、供養、受持等修諸功德。由于藥師法門本身並不注重往生藥師佛淨土,所以對往生法門幾乎無敘述,而對現世的種種救度則備詳之至,這是藥師法門的特色。
通過對四大淨土的往生法門的敘述,我們就可以發現四大淨土都有一些相同點,也各有側重點。淨土是清淨而理想的環境,菩薩莊嚴淨土,爲了攝化衆生;衆生受了菩薩的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來生其中。所以衆生欲往生淨土,首生必須有願力,然後是自己的功德力。諸佛依本願而莊嚴淨土,若衆生學諸佛之本願及菩薩行,則自然生于淨土。如《維摩诘所說經》中說: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法。
這八法是菩薩爲人爲法,對自對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則可隨願往生淨土,這也是最穩當的法門。
從四大淨土的往生法門可以看出,以往生阿ㄔㄨ、淨土的要求最高,必須學阿ㄔㄨ、佛願行及菩薩六度波羅蜜爲主,尤重修習般若空觀,並且強調不可貪著心往生。所以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賴佛力的法門。其實,照這樣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剎。或許這種以六度爲主的往生法門對一般衆生而言過于嚴格,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人發願往生阿ㄔㄨ、佛剎,也漸漸被遺忘了。
從其它叁個淨土來說,作爲一個有心往生淨土的行者來說,至少必須持戒、修十善,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的話,等臨終時,那是十分無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淨土位于欲界天,故往生法門以持戒、修十善業爲正行,與社會倫理一致,對社會有積極的淨化作用。造惡衆生以忏悔、禮拜、稱彌勒名也可往生,攝受非常廣大的衆生,且法門非常簡易,稱彌勒名不需一心不亂;因爲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禅定力。往生兜率天淨土是爲了將來隨彌勒佛下生人間。未來人間淨土攝受的衆生也十分廣,只要與佛法結了緣,將來都可赴龍華叁會;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薩道,致力于人間淨土建設的菩薩。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最爲完備並且豐富,能夠攝受各種根機的衆生,隨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惡衆生,乃至五逆十惡,還能依靠稱念阿彌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猶信罪福,願生彼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邊地宮殿。往生藥師佛淨土也必須稱藥師佛名號、持咒、供養。所以,以極樂世界的攝機最廣,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爲淨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爲莊嚴淨土而求生淨土的願力,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須是爲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衆生,而往生淨土,這是一個淨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態。如果是爲了貪圖淨土的享受而生淨土,勢必對往生淨土造成障礙。同時,修行是一種生死倏關的事情,決不能存僥幸的心理,等臨終救度,這正如印順法師所說:「譬如荒年缺糧,吃秕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在平時,如專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爲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了!」(28)
六、結語
我們通過對四大淨土的教主、因地本願、淨土狀況、往生法門的簡單敘述與比較,可以發現淨土思想發展的變化過程。從淨土施教的真意上說,也各有殊勝處,也各適應一類根機的衆生。所以,這對我們現代弘揚淨土思想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彌勒淨土思想是出世與入世的完美結合,在入世方面,它富于「不修禅定,不斷煩惱」的大乘精神,深入般若空慧,了知涅槃與世間無有分別,所以能世世入世度衆生,建設人間淨土;未來人間淨土有轉輪聖王出世,政治與宗教相輔相成,對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和平都有啓發性。在出世方面,其修法簡易,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天,即使破戒造惡之人,但得稱名、禮拜亦可往生;往生者都可面見彌勒。彌勒淨土思想對現實與未來都有關懷,是一種很契合現代社會的修行法門。
阿ㄔㄨ、佛淨土是由阿蘭若比丘所傳出,是重于頭陀行;與彌勒淨土相比,阿ㄔㄨ、淨土則超越政治組織,只有法王──阿ㄔㄨ、佛的教化;阿ㄔㄨ、佛淨土重于自力修行,以六度爲主要的修行法門。阿ㄔㄨ、佛淨土是人間的淨化,並且人間勝過天上;在淨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沒有其它痛苦,這樣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淨土思想發展到阿彌陀佛淨土的出現,已經到完善與成熟的階段,這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從二十四願增加到四十八願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根本特性是超越一切佛,勝過一切佛,于是從這個特性出發,其淨土中的一切無不是最完美的,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補處,其往生法門也是最簡易的。阿彌陀佛淨土流行最廣,後來阿彌陀佛淨土成爲「淨土」的唯一代表。
藥師佛淨土思想出現最晚,所以受彌陀淨土與密教影響很大。它的出現剛好補救了彌陀淨土過于注重後世而産生的弊端,它重視現生安樂,它的修法也是爲了解決現世的問題,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適應性。
淨土是比對現實世界的缺陷,而表達出理想的世界。這四大淨土恰好能說明淨土思想發展脈絡,首先未來人間淨土是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然後移到天上的兜率天淨土,往生兜率天淨土也是爲了將來能隨彌勒佛下生。阿ㄔㄨ、佛淨土的出現,標志著淨土已經由此土移到他方淨土,阿ㄔㄨ、佛淨土是重于菩薩行的人間淨土,要學菩薩行的難行道,這對衆生根性來說未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對比以前淨土的不足,阿彌陀佛淨土則顯出圓滿與完善。由于阿彌陀佛的本願過于注重未來的求濟,而藥師佛淨土的出現則來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從此,我們可以得到一條線索,淨土由人間到天上,由此界到他方,由現實到來世,然後再回到現實。
佛法的本質是自己追求生命解脫的智能,所有心靈的提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前的解脫者只不過是「過來人」,他所能給我們的只是解脫的方法,而路必須我們自己去走。在這些淨土中,只有未來人間淨土是尚未完成的淨土,其它都是已經成就的淨土,從而只要求生淨土就可以了,菩薩莊嚴淨土的意義逐漸被人們忘卻了。原來學佛修行是要學習諸佛菩薩的願行,以他們爲榜樣,而現在卻成爲受施者。重自力成就、行菩薩六度往生的阿ㄔㄨ、佛淨土根本引不起人們的信仰,兜率天淨土由自力的五戒十善之外,又開出聞名、禮拜、稱名的他力法門。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本身原就是注重他力,雖有重自力的般舟叁昧、十六觀,到後來則被人們冷落;而稱名念佛、聞名往生、邊地胎生等他力法門則大受歡迎。這種從自力到他力的發展脈絡十分明顯,這與原始佛教的自力解脫則相差很遠。
我們從淨土思想發展來看,隨著淨土思想的發展,佛教的一些寶貴品質被遺忘;可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正是因爲淨土思想的出現,挽救了部派佛教因埋身于經院式繁瑣的佛學研究而脫離了廣大信徒的弊端,爲僵硬的佛教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淨土思想充滿了宗教的熱誠,合乎人性的需求,確實是佛教中最能普及的法門。淨土思想在印度産生,有它二千多年前的曆史背景;可是佛教發展到今天,時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如何從豐富的淨土思想中抉擇出適合現代根機的法門,這是現代淨土弘揚者的主要課題。
中國佛教發展到今天,彌陀淨土已經成爲主流,但是從全體佛教來考察,似乎應該有所補充,那就是來自其它淨土思想的精華。在現代社會,弘揚淨土首先必須以藥師淨土的注重現世利益爲接引,以彌勒的人間淨土爲基礎,以阿ㄔㄨ、淨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爲根本因,以阿彌陀佛土的行願莊嚴爲究極果。即使專修西方淨土,也應該記住《阿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念佛修行的同時,能隨心隨力盡一分自己的現世責任。我想:提倡人間淨土與西方淨土並重,這是今後佛教的主要方向。
藥師佛部分--重點節錄
◎藥師本爲一切佛的通稱,一切諸佛都是大藥師,不過東方淨土的藥師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延壽,特重于治理衆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藥師爲名。
◎ 近年來世界局勢動蕩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甯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因此在現代社會宏揚藥師法門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也是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 藥師佛在因地時,除了以成就淨土外,也重視在現世攝受衆生。
◎ 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以種種法藥、物藥醫治衆生的身心諸病,立足有情的現生安樂,進而引導衆生趣入究竟的解脫,雖然諸佛皆可名藥師,但以琉璃光如來以此爲最勝,故特得名藥師佛。
◎ 在七佛本願中,雖然另外六位如來各有自己的本願,或八願,或四願,但只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本願最爲殊勝。
◎ 由聞名號的功德,則能生天或在人間作富貴者,這在其它淨土思想是很少見的,所以反映了人間攝化與往生淨土並重的傾向。
◎ 若從方位來說,東方喻生,藥師如來願願不離當下,願願不離現生。這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針對性,所以提倡藥師法門是十分有現代意義的。
◎ 藥師佛的本願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現實利益,藥師琉璃淨土雖是天國的淨化,但是藥師佛重在成就其名號功德,主要是以名號攝化衆生,而並非以淨土攝導衆生。藥師佛的十二願是立足有情的現世安樂,進而引導衆生趣入究竟的解脫,出世而不離世間。
◎ 藥師佛淨土則繼承彌陀淨土的莊嚴,而表現出自己的特色。
◎ 藥師法門是立足有情的現生安樂,進而引導衆生趣入究竟的解脫。
◎ 往生淨土最基本的是願力與功德力,藥師佛淨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藥師佛淨土需要的條件是發願往生,然後就是稱名、持咒、供養、受持等修諸功德。
◎ 藥師佛淨土思想出現最晚,所以受彌陀淨土與密教影響很大。它的出現剛好補救了彌陀淨土過于注重後世而産生的弊端,它重視現生安樂,它的修法也是爲了解決現世的問題,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適應性。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節錄--藥師佛部分(聖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