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节录--药师佛部分(圣凯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法师评价说:

  

  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大行(阿ㄔㄨ、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也即是被误会作『等死』、『逃生』,这那里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阿弥陀佛净土的信行者,应恢复继承阿弥陀佛固有的精神!

  

  从现代适应根机来说,只有以西方净土为主体,而强调综合其它净土的思想,加强人间净土与天国净土的结合,做到生与死的全部关怀,这是现代净土宏扬者的任务。

  

  五、往生法门之比较

  

  诸佛成就净土的目的在于摄化众生,使众生在良好的环境里,更能好好的

  

  修行,而庄严净土。诸佛依自己的福德智能资粮,感得究竟圆满的净土,从众生自身来说,依靠自己的福德智能是不能生净土的,所以这必须有: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能这样,众生也就能够生到净土了。印顺法师说:「佛菩萨成熟了的净土,摄引一分众生于中修行,是约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说。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众生的。」所以,净土是佛与众生机感相应的结果。由于佛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净土不同,摄化的众生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

  

  4、药师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根据佛法的正义来说,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法门,是适应一类希求现生乐的众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则是适应另一类希求后世乐的众生。因为如此,所以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大多说明闻名、持咒、供养、受持的方法与现世的利益,对往生药师佛净土的法门则很少提到,只有经中说:

  

  「若有四众……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

  

  这是愿生西方而没有把握的众生,由于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心称念;依此称念功德及如来的本愿力,便可获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萨的引导,往生西方净土。另外一种说法,初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没有把握,后又得闻药师如来名号,始有八大菩萨的接引,是往生东方净土的。

  

  往生净土最基本的是愿力与功德力,药师佛净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药师佛净土需要的条件是发愿往生,然后就是称名、持咒、供养、受持等修诸功德。由于药师法门本身并不注重往生药师佛净土,所以对往生法门几乎无叙述,而对现世的种种救度则备详之至,这是药师法门的特色。

  

  通过对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的叙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四大净土都有一些相同点,也各有侧重点。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的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所以众生欲往生净土,首生必须有愿力,然后是自己的功德力。诸佛依本愿而庄严净土,若众生学诸佛之本愿及菩萨行,则自然生于净土。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则可随愿往生净土,这也是最稳当的法门。

  

  从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可以看出,以往生阿ㄔㄨ、净土的要求最高,必须学阿ㄔㄨ、佛愿行及菩萨六度波罗蜜为主,尤重修习般若空观,并且强调不可贪着心往生。所以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赖佛力的法门。其实,照这样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剎。或许这种以六度为主的往生法门对一般众生而言过于严格,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人发愿往生阿ㄔㄨ、佛剎,也渐渐被遗忘了。

  

  从其它三个净土来说,作为一个有心往生净土的行者来说,至少必须持戒、修十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的话,等临终时,那是十分无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净土位于欲界天,故往生法门以持戒、修十善业为正行,与社会伦理一致,对社会有积极的净化作用。造恶众生以忏悔、礼拜、称弥勒名也可往生,摄受非常广大的众生,且法门非常简易,称弥勒名不需一心不乱;因为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禅定力。往生兜率天净土是为了将来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未来人间净土摄受的众生也十分广,只要与佛法结了缘,将来都可赴龙华三会;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萨道,致力于人间净土建设的菩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最为完备并且丰富,能够摄受各种根机的众生,随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恶众生,乃至五逆十恶,还能依靠称念阿弥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犹信罪福,愿生彼国,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边地宫殿。往生药师佛净土也必须称药师佛名号、持咒、供养。所以,以极乐世界的摄机最广,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为净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为庄严净土而求生净土的愿力,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须是为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众生,而往生净土,这是一个净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态。如果是为了贪图净土的享受而生净土,势必对往生净土造成障碍。同时,修行是一种生死倏关的事情,决不能存侥幸的心理,等临终救度,这正如印顺法师所说:「譬如荒年缺粮,吃秕糠也是难得希有的了。在平时,如专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为多事,这岂不是颠倒误人了!」(28)

  

  六、结语

  

  我们通过对四大净土的教主、因地本愿、净土状况、往生法门的简单叙述与比较,可以发现净土思想发展的变化过程。从净土施教的真意上说,也各有殊胜处,也各适应一类根机的众生。所以,这对我们现代弘扬净土思想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弥勒净土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在入世方面,它富于「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大乘精神,深入般若空慧,了知涅槃与世间无有分别,所以能世世入世度众生,建设人间净土;未来人间净土有转轮圣王出世,政治与宗教相辅相成,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和平都有启发性。在出世方面,其修法简易,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天,即使破戒造恶之人,但得称名、礼拜亦可往生;往生者都可面见弥勒。弥勒净土思想对现实与未来都有关怀,是一种很契合现代社会的修行法门。

  

  阿ㄔㄨ、佛净土是由阿兰若比丘所传出,是重于头陀行;与弥勒净土相比,阿ㄔㄨ、净土则超越政治组织,只有法王──阿ㄔㄨ、佛的教化;阿ㄔㄨ、佛净土重于自力修行,以六度为主要的修行法门。阿ㄔㄨ、佛净土是人间的净化,并且人间胜过天上;在净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痛苦,这样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净土思想发展到阿弥陀佛净土的出现,已经到完善与成熟的阶段,这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从二十四愿增加到四十八愿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是超越一切佛,胜过一切佛,于是从这个特性出发,其净土中的一切无不是最完美的,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补处,其往生法门也是最简易的。阿弥陀佛净土流行最广,后来阿弥陀佛净土成为「净土」的唯一代表。

  

  药师佛净土思想出现最晚,所以受弥陀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它的出现刚好补救了弥陀净土过于注重后世而产生的弊端,它重视现生安乐,它的修法也是为了解决现世的问题,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适应性。

  

  净土是比对现实世界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这四大净土恰好能说明净土思想发展脉络,首先未来人间净土是在我们生存的世界,然后移到天上的兜率天净土,往生兜率天净土也是为了将来能随弥勒佛下生。阿ㄔㄨ、佛净土的出现,标志着净土已经由此土移到他方净土,阿ㄔㄨ、佛净土是重于菩萨行的人间净土,要学菩萨行的难行道,这对众生根性来说未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对比以前净土的不足,阿弥陀佛净土则显出圆满与完善。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过于注重未来的求济,而药师佛净土的出现则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线索,净土由人间到天上,由此界到他方,由现实到来世,然后再回到现实。

  

  佛法的本质是自己追求生命解脱的智能,所有心灵的提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前的解脱者只不过是「过来人」,他所能给我们的只是解脱的方法,而路必须我们自己去走。在这些净土中,只有未来人间净土是尚未完成的净土,其它都是已经成就的净土,从而只要求生净土就可以了,菩萨庄严净土的意义逐渐被人们忘却了。原来学佛修行是要学习诸佛菩萨的愿行,以他们为榜样,而现在却成为受施者。重自力成就、行菩萨六度往生的阿ㄔㄨ、佛净土根本引不起人们的信仰,兜率天净土由自力的五戒十善之外,又开出闻名、礼拜、称名的他力法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本身原就是注重他力,虽有重自力的般舟三昧、十六观,到后来则被人们冷落;而称名念佛、闻名往生、边地胎生等他力法门则大受欢迎。这种从自力到他力的发展脉络十分明显,这与原始佛教的自力解脱则相差很远。

  

  我们从净土思想发展来看,随着净土思想的发展,佛教的一些宝贵品质被遗忘;可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正是因为净土思想的出现,挽救了部派佛教因埋身于经院式繁琐的佛学研究而脱离了广大信徒的弊端,为僵硬的佛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净土思想充满了宗教的热诚,合乎人性的需求,确实是佛教中最能普及的法门。净土思想在印度产生,有它二千多年前的历史背景;可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如何从丰富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合现代根机的法门,这是现代净土弘扬者的主要课题。

  

  中国佛教发展到今天,弥陀净土已经成为主流,但是从全体佛教来考察,似乎应该有所补充,那就是来自其它净土思想的精华。在现代社会,弘扬净土首先必须以药师净土的注重现世利益为接引,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基础,以阿ㄔㄨ、净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即使专修西方净土,也应该记住《阿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念佛修行的同时,能随心随力尽一分自己的现世责任。我想:提倡人间净土与西方净土并重,这是今后佛教的主要方向。

  

  

  

  药师佛部分--重点节录

  

  ◎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

  

  ◎ 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 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 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

  

  ◎ 在七佛本愿中,虽然另外六位如来各有自己的本愿,或八愿,或四愿,但只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本愿最为殊胜。

  

  ◎ 由闻名号的功德,则能生天或在人间作富贵者,这在其它净土思想是很少见的,所以反映了人间摄化与往生净土并重的倾向。

  

  ◎ 若从方位来说,东方喻生,药师如来愿愿不离当下,愿愿不离现生。这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提倡药师法门是十分有现代意义的。

  

  ◎ 药师佛的本愿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现实利益,药师琉璃净土虽是天国的净化,但是药师佛重在成就其名号功德,主要是以名号摄化众生,而并非以净土摄导众生。药师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现世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

  

  ◎ 药师佛净土则继承弥陀净土的庄严,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 药师法门是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

  

  ◎ 往生净土最基本的是愿力与功德力,药师佛净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药师佛净土需要的条件是发愿往生,然后就是称名、持咒、供养、受持等修诸功德。

  

  ◎ 药师佛净土思想出现最晚,所以受弥陀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它的出现刚好补救了弥陀净土过于注重后世而产生的弊端,它重视现生安乐,它的修法也是为了解决现世的问题,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适应性。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节录--药师佛部分(圣凯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