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遇難信難解的藥師法門
普光 整理
一、信心之重要
「信」指能令心澄淨,對佛、菩薩、教法等不起疑心的精神作用。亦即信心、信仰。俱舍宗將之列爲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識宗立之爲十一善心所之一。
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信心向被視爲最重要的入手處,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或有菩薩。以不信心而爲恐怖。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遇叁寶無所得故。』
此外,仁王般若經卷上等亦以信心爲菩薩行之始源,而將其置于菩薩位之首。因此信列居五根之首。所謂五根,即信、精進、念、定、慧。
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亦即遠離懷疑之清淨心。《雜阿含經卷二十六》雲:「何等爲信力?于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
在學佛的曆程中,信心貫徹一切,依其次第,可分爲叁階段,即:
(1)信可︰或稱信忍。即由深刻的理解而起的淨信,屬信解位。
(2)信求︰即由確立信解而精進修學,屬解行位。
(3)證信︰又作證淨。即由實踐而證得沒有疑惑的淨信成就。
關于信心的內容,《大乘起信論》說有四種信心,即信真如、信佛有無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而自利利他,此爲大乘之一般性說法。另有解信、仰信之說。
由此可見得信心對于修持一個法門的重要性,而藥師經中也屢言信心的重要。
二、藥師法門之難遇難信難解
(一) 藥師佛本願難遇
《大般涅槃經》雲:「人身難得,如優昙花。」又雲:「墮叁惡道者,如大地土;受生人界者;如爪上土。」
《雜阿含經》卷十五記載:『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圍繞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複差違,或複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複人身,甚難于彼。」』
此處以「盲龜浮木」的譬喻來說明人身之難得。其大意是說,一只瞎了眼的烏龜每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有一塊浮木只有中間一孔,在海上漂流,若要每百年遇上盲龜伸出頭一次,又要剛好套到木孔上,這樣的機率微乎其微,以此來譬喻人身的難得。
如同上述所說人身已經如此的難得了,若要在具足人身的情況下,信仰敬重叁寶更加的難,《四十華嚴》雲:『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得聞。』又雲:『如來難可得見聞,無量億劫今乃遇。』;而倍此更難的是有緣聽聞藥師佛本願名號功德。
在〈玄奘譯本〉中佛說:『阿難!人身難得;于叁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于是!』
〈晉譯本〉雲:『我說是藥師琉璃光佛如來本願功德,難可得見,何況得聞!亦難得說、難得書寫、亦難得讀!』又雲:『人身難得。于叁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彼如來名號,倍難于此。』
可見能如實信受、至心專念藥師佛本願功德名號者,可說是非常難得、很有福報的。行者若能于此思維藥師佛本願之難遇,當會增長珍重、信樂之心。
(二) 諸佛甚深行處難信
何以如此難以信入呢?在藥師經裏有提到:『有諸衆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
另外〈晉譯本〉中佛也說:『其世間人雖有眼耳鼻舌身意,人常用是六事以自迷惑,但信世間魔邪之言,不信至真至誠,度世苦切之語,如是輩人難可開化也!』
此段佛說到世間凡夫只相信他肉眼親見及耳聞等的感受,但對于佛的甚深功德境界卻無法深信。
所謂的「信根」是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爲入理之根本,根者堅固不動之義;此系以信心堅固不動搖比喻草木之根。據釋摩诃衍論卷一載,信有十義,即:澄淨、決定、歡喜、無厭、隨喜、尊重、隨順、贊歎、不壞、愛樂。根亦有十義,即:下轉、隱密、出生、堅固、相續、出離、集成、茂葉、具足、高勝。因此若具備這些條件,才可說是信根具足。
所謂難信之處是指缺乏信心者,難以相信有「但至心專念藥師佛的名號,便可得到本願功德的加持利益」之事。殊不知名號功德是藥師如來以成佛後的佛果,直接回施給衆生而獲世出世間利益的佛行事業。再者要信任一個活生生在自己身邊的親友都不容易了,更何況去相信從未謀面、但卻願意幫助自己消業離苦得樂、解脫生死成佛的大覺者呢?這確實是非常不可思議,難以爲人所理解信受的。既使聲稱修持藥師法門的行者,還是有信心尚未具足,無法全然信受佛力本願,以致于未達至心專念、契入相應的情況存在。
比如有人持念藥師佛,但由于業障的關系,自己的悕求並沒有得償所願,因而懷疑佛願不靈,或疑惑自己是否不適合此法?若有這類情形,其實這都是業重福薄、無法信解諸佛甚深功德的緣故;這種人只相信自己的妄念分別、眼見耳聞,也就符合了經中說的:「智能狹劣、少見少聞」,更可證明藥師佛本願名號之難信,如〈玄奘譯本〉所雲:『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
(叁) 如何生起信心
〈晉譯本〉中說:『唯有百億諸菩薩摩诃薩。當信是言耳。唯有十方叁世諸佛當信是言!』〈玄奘譯本〉雲:『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
《四十華嚴》中亦雲:『盡十方叁世,一切大聲聞,不能知如來,所有微妙法。複盡彼叁世,十方諸緣覺,亦不知如來,所有神通事。況複處流轉,盲瞑諸凡夫,結使之所縛,而能測佛境?如來無礙智,過量及非量,離于語言道,一切無能說。』
又雲:『智身無所著,遠離于身相,難思佛境界,衆聖莫能知。』
《八十華嚴》雲:『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衆生莫能測。』(有興趣者可詳閱華嚴經,即知佛的境界確實殊勝不可思議)
由此可知對諸佛甚深所行生起真實信心之不易,更可襯托出藥師法門之殊勝難得。此處經文舉出了只有大菩薩與諸佛能夠如實信解,其本意是諸佛的甚深智能功德境界,薄地凡夫是無法真實了解的;然而我們可以藉由相信這些諸佛菩薩爲我們所示現的信心而起信,因爲連這些佛陀及大菩薩都相信藥師佛的本願功德名號了,何況作爲凡夫的我們,爲什麼只相信自己的淺知感官呢?
另外〈玄奘譯本〉雲:『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我們唯有相信世尊廣長舌相的推薦與保證的真實語,而對藥師佛的本願殊勝功德生起信心;就如同有一位自己所信任的親友,他曾經出國旅遊,歸來後親口描述國外的勝景,基于我們平時對他信任的緣故,而相信國外有如此的勝景,這也是這段所含有的意義。
信心又總結有四種:
「信真如」:聞我說深妙之法無上空義,應生信敬貴重之心,必當得至無上正真道也。(晉譯本)
「信佛寶」: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信藥師佛所發十二大願真實絕無虛妄,信釋迦佛所說亦絕無二言。
「信法寶」:信佛所說藥師經決定有大利益。
「信僧寶」:謂信百億諸菩薩摩诃薩所相信的藥師佛本願功德名號。
往生論注卷下又提到,稱名憶念尚不滿所願者,乃因有叁種不相應之故,即:「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
(1)淳心:爲信心堅固之心:諸佛所言無有異,堅決相信、恭敬尊重佛說之藥師佛本願功德。
(2)一心:爲祇信不疑之心:阿難言:「唯唯天中天,我從今日以去無複爾心,唯佛自當知我心耳。」,學習阿難尊者,從此沒有第二心,決定專修、專弘藥師法門。
(3)相續心:爲常續不斷之心:經中說:『若聞我名至心稱念』「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即是專修專念之心。不被其它俗念、雜念所亂。
「信」爲道源功德母。要堅信釋迦牟尼佛及藥師佛的話語。相信藥師經的功德利益。相信藥師佛真實存在、法力無邊。雖然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但佛的威神之力遍滿虛空法界、無處、無時不在。
「信」是我們接收藥師佛本願功德的前提。如同收音機的調諧旋鈕,只有當我們的頻率與電臺的頻率一致時,才能收到電臺的訊號。
我們的信心與佛心若一致就能夠接受到佛的本願功德力,信心越至誠懇切接收到的佛力信號就越清晰強大。如果心存疑惑,我們的信心就與佛心有所偏離差距,接收到的佛力信號必定微弱雜亂,且受幹擾。如果全無信心,則完全接收不到佛的本願功德力。
《易經》系辭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素書》曰:「神莫神于至誠」。如果我們的信心真能達到「至心」的程度,則藥師佛的種種本願功德無一不能圓滿實現。任何人間奇迹、不可思議之事都可以創造變現出來。
僅僅有了「信」還不夠,還要通過「行」才能實現。例如玄奘法師,發起了至誠西行求法的信願心,還必須通過艱難困苦的長途跋涉,才能到達佛國。不真正去實踐,信願心是無有實現的一天的;稱名誦經就相當于我們行路。
我們的業障深重,只有通過稱名誦經才能拔除。我們的福德淺薄,只有通過稱名誦經才能培植增厚。稱一聲名號,業障就減少一分;誦一遍經文,福德就增厚一寸。稱誦的越…
《難遇難信難解的藥師法門(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