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遇难信难解的药师法门
普光 整理
一、信心之重要
「信」指能令心澄净,对佛、菩萨、教法等不起疑心的精神作用。亦即信心、信仰。俱舍宗将之列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立之为十一善心所之一。
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信心向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或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
此外,仁王般若经卷上等亦以信心为菩萨行之始源,而将其置于菩萨位之首。因此信列居五根之首。所谓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云:「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
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一切,依其次第,可分为三阶段,即:
(1)信可︰或称信忍。即由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属信解位。
(2)信求︰即由确立信解而精进修学,属解行位。
(3)证信︰又作证净。即由实践而证得没有疑惑的净信成就。
关于信心的内容,《大乘起信论》说有四种信心,即信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而自利利他,此为大乘之一般性说法。另有解信、仰信之说。
由此可见得信心对于修持一个法门的重要性,而药师经中也屡言信心的重要。
二、药师法门之难遇难信难解
(一) 药师佛本愿难遇
《大般涅槃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又云:「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受生人界者;如爪上土。」
《杂阿含经》卷十五记载:『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繞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此处以「盲龟浮木」的譬喻来说明人身之难得。其大意是说,一只瞎了眼的乌龟每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有一块浮木只有中间一孔,在海上漂流,若要每百年遇上盲龟伸出头一次,又要刚好套到木孔上,这样的机率微乎其微,以此来譬喻人身的难得。
如同上述所说人身已经如此的难得了,若要在具足人身的情况下,信仰敬重三宝更加的难,《四十华严》云:『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得闻。』又云:『如来难可得见闻,无量亿劫今乃遇。』;而倍此更难的是有缘听闻药师佛本愿名号功德。
在〈玄奘译本〉中佛说:『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复难于是!』
〈晋译本〉云:『我说是药师琉璃光佛如来本愿功德,难可得见,何况得闻!亦难得说、难得书写、亦难得读!』又云:『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闻彼如来名号,倍难于此。』
可见能如实信受、至心专念药师佛本愿功德名号者,可说是非常难得、很有福报的。行者若能于此思维药师佛本愿之难遇,当会增长珍重、信乐之心。
(二) 诸佛甚深行处难信
何以如此难以信入呢?在药师经里有提到:『有诸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行处,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另外〈晋译本〉中佛也说:『其世间人虽有眼耳鼻舌身意,人常用是六事以自迷惑,但信世间魔邪之言,不信至真至诚,度世苦切之语,如是辈人难可开化也!』
此段佛说到世间凡夫只相信他肉眼亲见及耳闻等的感受,但对于佛的甚深功德境界却无法深信。
所谓的「信根」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因此若具备这些条件,才可说是信根具足。
所谓难信之处是指缺乏信心者,难以相信有「但至心专念药师佛的名号,便可得到本愿功德的加持利益」之事。殊不知名号功德是药师如来以成佛后的佛果,直接回施给众生而获世出世间利益的佛行事业。再者要信任一个活生生在自己身边的亲友都不容易了,更何况去相信从未谋面、但却愿意帮助自己消业离苦得乐、解脱生死成佛的大觉者呢?这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难以为人所理解信受的。既使声称修持药师法门的行者,还是有信心尚未具足,无法全然信受佛力本愿,以致于未达至心专念、契入相应的情况存在。
比如有人持念药师佛,但由于业障的关系,自己的悕求并没有得偿所愿,因而怀疑佛愿不灵,或疑惑自己是否不适合此法?若有这类情形,其实这都是业重福薄、无法信解诸佛甚深功德的缘故;这种人只相信自己的妄念分别、眼见耳闻,也就符合了经中说的:「智能狭劣、少见少闻」,更可证明药师佛本愿名号之难信,如〈玄奘译本〉所云:『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
(三) 如何生起信心
〈晋译本〉中说:『唯有百亿诸菩萨摩诃萨。当信是言耳。唯有十方三世诸佛当信是言!』〈玄奘译本〉云:『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
《四十华严》中亦云:『尽十方三世,一切大声闻,不能知如来,所有微妙法。复尽彼三世,十方诸缘觉,亦不知如来,所有神通事。况复处流转,盲瞑诸凡夫,结使之所缚,而能测佛境?如来无碍智,过量及非量,离于语言道,一切无能说。』
又云:『智身无所着,远离于身相,难思佛境界,众圣莫能知。』
《八十华严》云:『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有兴趣者可详阅华严经,即知佛的境界确实殊胜不可思议)
由此可知对诸佛甚深所行生起真实信心之不易,更可衬托出药师法门之殊胜难得。此处经文举出了只有大菩萨与诸佛能够如实信解,其本意是诸佛的甚深智能功德境界,薄地凡夫是无法真实了解的;然而我们可以藉由相信这些诸佛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信心而起信,因为连这些佛陀及大菩萨都相信药师佛的本愿功德名号了,何况作为凡夫的我们,为什么只相信自己的浅知感官呢?
另外〈玄奘译本〉云:『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我们唯有相信世尊广长舌相的推荐与保证的真实语,而对药师佛的本愿殊胜功德生起信心;就如同有一位自己所信任的亲友,他曾经出国旅游,归来后亲口描述国外的胜景,基于我们平时对他信任的缘故,而相信国外有如此的胜景,这也是这段所含有的意义。
信心又总结有四种:
「信真如」:闻我说深妙之法无上空义,应生信敬贵重之心,必当得至无上正真道也。(晋译本)
「信佛宝」: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信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真实绝无虚妄,信释迦佛所说亦绝无二言。
「信法宝」:信佛所说药师经决定有大利益。
「信僧宝」:谓信百亿诸菩萨摩诃萨所相信的药师佛本愿功德名号。
往生论注卷下又提到,称名忆念尚不满所愿者,乃因有三种不相应之故,即:「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
(1)淳心:为信心坚固之心:诸佛所言无有异,坚决相信、恭敬尊重佛说之药师佛本愿功德。
(2)一心:为祇信不疑之心:阿难言:「唯唯天中天,我从今日以去无复尔心,唯佛自当知我心耳。」,学习阿难尊者,从此没有第二心,决定专修、专弘药师法门。
(3)相续心:为常续不断之心:经中说:『若闻我名至心称念』「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即是专修专念之心。不被其它俗念、杂念所乱。
「信」为道源功德母。要坚信释迦牟尼佛及药师佛的话语。相信药师经的功德利益。相信药师佛真实存在、法力无边。虽然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但佛的威神之力遍满虚空法界、无处、无时不在。
「信」是我们接收药师佛本愿功德的前提。如同收音机的调谐旋钮,只有当我们的频率与电台的频率一致时,才能收到电台的讯号。
我们的信心与佛心若一致就能够接受到佛的本愿功德力,信心越至诚恳切接收到的佛力信号就越清晰强大。如果心存疑惑,我们的信心就与佛心有所偏离差距,接收到的佛力信号必定微弱杂乱,且受干扰。如果全无信心,则完全接收不到佛的本愿功德力。
《易经》系辞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素书》曰:「神莫神于至诚」。如果我们的信心真能达到「至心」的程度,则药师佛的种种本愿功德无一不能圆满实现。任何人间奇迹、不可思议之事都可以创造变现出来。
仅仅有了「信」还不够,还要通过「行」才能实现。例如玄奘法师,发起了至诚西行求法的信愿心,还必须通过艰难困苦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佛国。不真正去实践,信愿心是无有实现的一天的;称名诵经就相当于我们行路。
我们的业障深重,只有通过称名诵经才能拔除。我们的福德浅薄,只有通过称名诵经才能培植增厚。称一声名号,业障就减少一分;诵一遍经文,福德就增厚一寸。称诵的越…
《难遇难信难解的药师法门(普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