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永方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一大願──得妙飲食願即飲食的議題;健康飲食、養生等議題;如衛生、清潔等。

  

  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星雲大師接受巴拉圭華人佛教徒邀請至當地弘法,有感于當地沒有佛堂供信徒參拜禮佛,于是建立巴拉圭禅淨中心。

  

  巴拉圭禅淨中心住持覺聖法師表示,許多貧民因饑餓昏倒,長期營養不良衍生許多疾病,于是佛光會巴拉圭協會在每年五、六月進行冬令救濟,根據政府貧戶名冊,發給米、面粉、油、豆子等基本食物,但「食物一、兩個月吃完就沒了」,發放意義不大,後來與巴國政府合作推動「零饑餓計畫」。

  

  零饑餓計畫由佛光會提供全國兩百個鄉鎮,每鄉鎮一臺豆漿機,一臺豆漿機每小時可生産六百五十公升的豆漿,黃豆由巴國政府與企業免費資助,居民在每周兩天的「豆漿日」都會拿瓶罐盛裝豆漿回家。

  

  覺聖法師說,巴國盛産黃豆,但多爲出口,當地人民沒習慣吃,七年前協會督導李雲中建議引進豆漿機,如今居民習慣喝豆漿、吃黃豆食品。佛光會員自行研發「黃豆食譜」,教民衆如何利用黃豆渣作成面包、甜點、披薩等副食品。數百萬巴國人民因而免于饑餓。

  

  佛教也很注重財務管理,其中論及財的四分法,這是一種有計畫的經濟生活,在四分之中,其中二分作爲投資資本以求取利潤,一分用作日常生活衣食等之需,另外一分儲存起來以備急需;此四分法的意義即是顯示健全的經濟製度。[注 8]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第十二大願──得妙衣具願即穿衣的議題、育樂設施的議題;如慈善救濟、贈予衣服和飾品、縮短城鄉差距等。

  

  衣服,可以禦寒,可以防止蚊蟲的侵襲,穿衣,也是一種禮貌;因此,若貧窮沒有衣服穿,就會使人晝夜逼惱不安。藥師佛此大願不但使貧窮者有上等美好的衣服可穿,還能得到美妙的裝飾品,並且還有高級的休閑娛樂也都能隨個人的喜歡而得到滿足。已開發國家人民在現代文明的生活中,已經是講究穿的藝術了,我們由穿著的服裝及其儀表可以看出人的內涵修養,所以一個人衣服穿得端裝得體,言行舉止優雅,自然顯出高貴的氣質。然而在未開發國家中,或者貧困的家庭裏,缺乏保暖衣物者有之。因此,每逢寒冬時,各非營利組織團體、宗教團體皆號召冬令救濟,施衣、施食、棉被及其它日用物品,提供給需要的人。

  

  綜合上述所知,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內容與非營利事業提倡之議題有相當的關聯性,如下表:

  

  表: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內容與非營利事業議題的關聯性

  藥師佛願別 內涵 非營利事業議題 關聯性

  第一大願

  生佛平等願

  

   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

  然照曜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基本人權議題、人權平等議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佛教講求因果律平等。

  西方講求天賦人權。

  

  

   佛說衆生的佛性與佛是平等的,無二

  無別。沒有現實社會的特權問題。

  如今非營利事業團體提倡公民社

  會,即是希望人人平等。

  

  第二大願

  開曉事業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選擇自由的議題、保障就業的議題、(社會的自由度愈高,選擇的空間愈大)。

   各種非營利事業的産業工會、職業公會,在維護其會員的工作權,及公平就業的機會。

  

  第叁大願

  無盡資生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貧窮的議題、經濟環境的議題。 技能傳授、教育研習、終身學習、第二專長培訓、脫貧計畫。

  第四大願

  安立大道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犯錯導正、化世益人。(星雲大師提倡)

   教育訓練。

  第五大願

  戒行清淨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道德議題:如星雲大師提倡「叁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即照顧好身、口、意)。

  

  證嚴法師提倡:「克己複禮」運動。

   與人爲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第六大願

  諸根具足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身心殘障的議題。

  

  罕見疾病醫療。

  

  醫療衛生的議題。

   保障弱勢團體。

  

  醫藥保健。

  

  第七大願

  身心康樂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醫療的議題、老人安養的議題、兒童保護的議題、健康檢查的議題、社會環境的議題。 健保給付。

  法定疾病免付費。

  慈善救濟。

  遊民安置。

  

  第八大願

  轉女成男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兩性平權的議題、選擇性別的權利。 男女平等。

  

  變性自主。

  

  

  第九大願

  改邪歸正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于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教育的議題。 忏悔滅罪。

  

  悔過自新。

  

  第十大願

  解脫憂苦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缧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更生保護的議題。

  

  (觀護、假釋)

   保護人權。

  

  平反冤獄。

  

  感化教育。

  

  第十一大願

  得妙飲食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飲食的議題、養生的議題、健康的議題。 施予飲食救急。

  教予謀生技能。

  餐具衛生。

  餐廳衛生。

  廚房清潔與衛生。

  第十二大願

  得妙衣具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穿衣的議題。

  儀表端莊的議題。

  育樂設施的議題。 慈善救濟。

  贈予衣服和飾品。

  縮短城鄉差距。

  資料來源:整理自藥師佛十二大願經文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叁二)戴季陶院長等朝野名人,迎班禅大師于寶華山啓建藥師法會時,亦本藥師佛之十二大願,而發十二大願如下[注 9]

  :

  第一遵行世尊本願,政本優生,教重安養,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嚴;世尊第一本願,如實成就。

  

  第二遵行世尊本願,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實,光輝普耀;世尊第二本願,如實成就。

  

  第叁遵行世尊本願,廣行四攝,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萬事鹹宜;世尊第叁本願,如實成就。

  

  第四遵行世尊本願,服務社會,盡瘁人群,使一切人民,鹹歸大乘,舍身救世;世尊第四本願,如實成就。

  

  第五遵行世尊本願,精嚴戒律,調伏身心,使一切人民,身口意業,鹹歸清淨;世尊第五本願,如實成就。

  

  第六遵行世尊本願,政重衛生,業勵醫藥,使一切人民,凡有疾苦,悉得救治;世尊第六本願,如實成就。

  

  第七遵行世尊本願,普設醫院,廣施藥品,使一切人民,孤苦貧窮,悉離病厄;世尊第七本願,如實成就。

  

  第八遵行世尊本願,立法施政,尊重女性,使一切女子,受平等福,離百惡惱;世尊第八本願,如實成就。

  

  第九遵行世尊本願,樹立正法,降伏邪見,使一切正法,並育並行,永難纏縛;世尊第九本願,如實成就。

  

  第十遵行世尊本願,改良刑政,實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觸法網;即有犯者,在獄獲教,出獄獲養;世尊第十本願,如實成就。

  

  第十一遵行世尊本願,政重民生,普濟民食,使一切人民,飲食供給,無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樂不遭苦難;世尊第十一本願,如實成就。

  

  第十二遵行世尊本願,衣住行等,一切施爲,決依總理遺教,盡力推行,生産分配,鹹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無有不足,節之以禮,和之以樂,五福俱全,文明鼎盛;世尊第十二本願,如實成就。

  

  星雲大師作〈向藥師如來祈願文〉,發十二大願如下[注 10]:

  

  第一願:願所有衆生平等自在。

  第二願:願所作事業利益大衆。

  第叁願:願驚慌恐怖從此遠離。

  第四願:願一切有情安住菩提。

  第五願:願天災人禍消失無形。

  第六願:願殘缺衆生複健正常。

  第七願:願病苦衆生恢複健康。

  第八願:願人際關系溝通調和。

  第九願:願邪見衆生改邪歸正。

  第十願:願受冤囚者平反冤屈。

  第十一願:願社會大衆豐衣足食。

  第十二願:願所有衆生包容尊重。

  

  另外,星雲大師在二○○六年十月五日國際佛光會第十一次世界大會(地點:臺灣佛光山)的主題演說──〈化世與益人〉,其中與佛光會員說到,現代佛教信衆應該以現實人生的需要,幫助社會解除苦難爲自己的願行,例如:

  

  (一)成立「電話法語中心」,讓求助無門的苦悶者,用電話訴說心事,給予一些佛法的指導和慰問。

  

  (二)成立「救苦救難中心」,讓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時得到救助,免于誤入歧途。

  

  (叁)成立「佛法咨詢中心」,爲社會上一些有疑難的人,給予佛法的心理輔導,助其解決生活、職業、家庭、感情上的問題。

  

  (四)成立「老人俱樂部」,提供一般老人聚會、喝茶、下棋、閱報、念佛等,不但借機聯誼,同時可以從佛法裏獲得身心的安頓。

  

  (五)成立「大同養老之家」,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社會上許多獨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單無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對于一時因故無家可歸的貧病孤弱,給予暫時收容,以便重新調整身心,再創前途!

  

  (七)成立「婦女求職中心」,提供鄉村婦女到都市求職時,解決其求職前的食宿問題,讓他有一個緩沖時間,以免遭到壞人所騙。

  

  (八)成立「病患慰問團」,有組織、有計畫的到醫院,或到病患家裏慰問,爲其誦經祝福,贈送佛書,以慰病苦。

  

  (九)參加「送醫藥到偏遠地區」活動,如佛光山雲水醫院,讓健康的人出錢,爲窮苦的人看病。

  

  (十)組織「急難扶持會」,對一些遭受重大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生活無著的人,及時施以救濟,此即一般所謂「救急不救窮」也。

  

  (十一)發心將個人薪水所得,撥出十分之一作爲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數小時的時間,爲信仰或慈善而加入義工服務。

  

  無論是戴院長或是星雲大師,他們所發的十二大願皆是以利他爲出發點。因此,從十二大願的內容看,第一大願爲生佛平等願;此後,便是思想的正確,行爲的合理,生活的豐富;缺陷的加以彌補,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樂。不但著重衣食等物質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娛樂,達到人類的和樂生存。學佛,決非死後才有好處。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啓示得最爲明白。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間確能領受實惠,確能適應現實人生的。[注 11]

  

  

  

  

  

  【注釋】

  

  [注 1] 王振軒,《非政府組織議題與發展》(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第九十七-九十八頁。

  

  [注 2] 根據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十月十四日,《中國時報》第五版報載。

  

  [注 3]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7virtue/html/01.htm--96/6/10

  

  [注 4] 同 [注 3] 。

  

  [注 5] http://www.tfrd.org.tw/intro/index.php

  kind_id=3-96/6/10──罕見疾病基金會。

  

  [注 6] 傅笃誠,《非營利事業管理──議題導向與管理策略》(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二○○二年)第叁十七-叁十九頁。

  

  [注 7] 參見圓香,《聖僧玄奘大師傳》(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第二二四-二二五頁。

  

  [注 8] 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八十二-八十叁頁。

  

  [注 9] 太虛,《藥師本願經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一九八九年)第五十七-八十五頁。

  

  [注 10] 星雲,《佛光祈願文》(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年)第叁六九-叁七二頁。

  

  [注 11] 印順,《藥師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第八十-八十一頁。

  

  

  

  

  

  本文錄自:《普門學報》第 41 期 / 2007 年 9 月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與非營利事業(永方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