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爲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後,它能夠發識,能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他東西呢?你又怎麼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叁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作用,從而顯現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問,如以“見性”爲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後有色相,那麼見應在前,色相就在後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麼呢?又怎麼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麼呢、那是什麼。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後有見,那麼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後。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麼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麼,色相雖有也等于沒有,也不能顯現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見性”如此,其他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于性,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性的本體即空,那麼色的本體又何異于空呢?因此,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爲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曾反覆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爲水和波浪同是以濕爲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是以動爲相,水因風起了波浪,相又則由靜變爲動了,相變了,看起來是兩樣,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麼材料,或作成什麼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爲鏡子了。因鏡不能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爲不二法門。我們人呢,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像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爲什麼呢?因爲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貓現,狗來狗現,所顯現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爲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爲滄海了。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爲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的鏡子裏的影子是在不斷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爲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爲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聖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爲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談到明心見性,猶如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爲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淨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後,再明心見性吧!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爲現當末法時代,衆生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難以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其實,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衆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衆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衆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爲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爲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一切境相皆是自性顯現,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因爲“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那麼,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說的是世間一切相皆性所顯現,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性空真色”是也。故雲: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有人問: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真還是假呢?西方極樂世界是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真即假。你在這裏分真分假,還是妄心的分別。因爲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佛性所顯現的,在相上講,從性所顯現的東西都屬于性,性是真,相也是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從性體上講,性是真實,相是影子。《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影子,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假的。我們不去妄想分別了!真正明白性相一如、色空不二的道理了,見相就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佛性是妙用無邊的,所以大手印說,“無量顯現染淨諸法,具足法爾平等性義。”佛性具足一切,它能夠無量顯現清淨、汙染等境和相。這些境和相,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因爲我們的本真之心是平等的。我們的心和諸佛的心平等無二,不因我們在凡就減少了,不因諸佛成聖就增多了,而是平等平等再平等,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心有主宰了,我們修起法來,就不會迷惑混亂了。如果你不明白這個真心道理,就要向外馳求,總是疑,心裏不安穩,就不得真實受用。
我們學佛法是要得真實受用的,所以佛法是安心法,是得真實受用的,不是像其他外道要求有所得。現在好多學佛的人都想要發神通,在衆人面前炫耀一番,以表現自己。唉!錯誤了。用有所得的心,來修無所得的法,豈不背道而馳。
修道一下手就要曉得一切都不可得,唯有我們的真心——佛性是真的,其他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都不可得,不可求。你恢複了自己的佛性光明之後,那神通妙用就完全顯現了,你不求而自得。但是,顯現的時候也不能有所執著,才有所著便成窠臼,就落在裏頭不能自拔。你若心裏有所住,魔王就趁機而入,將來佛果不能成,成魔倒有份在,千萬要注意啊!我們學佛本是無修無得無證的,但是,在這無修無得無證的過程中,總有一點迹象。我們在前面講過初初開悟,等于是小孩子,要等其長成大人,方才能起用。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總不免有步驟。這過程長短,因各人的根基、修法不同和勤惰而異。剛剛開悟只到法身邊,還沒有到中心,因此,須在事境上精勤鍛煉,除盡習氣,向上升進,才能成佛。
我們由凡夫成佛,在教下講來要經叁大阿僧祇劫,宗下就不這樣講了,禅宗的祖師禅是圓頓法門,是講無修無得無證的,不講禅定解脫。雖然如此,但它也並非是毫無步驟的。所以,臨濟宗就講叁玄叁要。
臨濟公說:“一句中有叁玄,一玄中有叁要。”“叁玄叁要”是臨濟公心詣的的旨,因他用心細密,親曆過來,故把功夫由淺到深,由初步到最後說得清爽透徹。他說: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叁玄門,一玄門須具叁要。臨濟祖師講了叁句,那麼照理講來叁叁得九,共九玄,一玄中又有叁要,那就共二十七要了。其實不是這樣,叁句是分叁層講的,我們要細細參透,方知由初悟,漸臻圓滿的玄奧。但是古來諸方對這叁玄叁要究竟是哪叁玄叁要呢?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相持不下。臨濟公說:一句中具叁玄。在弄清叁玄之前,首先要明白這一句是哪一句,不明白這一句又如何參透叁玄呢?原來臨濟公說的:“赤肉團上有一位無位真人,即今說法、聽法者是。”這一句最關緊要,是叁玄叁要的總綱,明白這一句,識得本來面目,也就是識得了一真法界,才可往下談玄說要——用功的過程。否則,如紙上談兵,空說無益。我們的本來面目,即一真法界是無修無證無得的,我們會得這本來面目,只是初悟,習氣未除自救不了,還需要曆境練心,上上升進,才能與佛祖把手共行。所以,臨濟公把這曆進的過程分爲叁玄叁要。叁玄叁要即是講由初悟立見宗,而後保任,曆境練心除習氣,起大機用,到圓證本性的叁個步驟。
第一句,句中玄:“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就是我們初初見性,識得本性了。我們的身體能動、手能做事、腳能走路、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嘴會說話,這些事情是什麼東西在起作用啊?假如我們一口氣不來,這個身體還會做嗎?還會動嗎?那就不可能。那是什麼在動呢?“抽牽全藉裏頭人”…
《恒河大手印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