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P5

  ..續本文上一頁贊並序〉中有「此會事也,則有清河張敦煌郡大都督賜紫金袋並萬戶侯」、「則有都督夫人安氏」及「伉俪增壽」之句,則知該藥師會爲張氏歸義軍時期所辦,目的是爲張氏夫婦祝壽。此亦符合經中所謂「求長壽得長壽」之宗旨吧。另外,該序還特別指出:「至于淨土,超勝西方證無垢地之位,發十二上願,凡厥品彙,悉皆救之,九橫之災,一念消滅。興心所願必從卌九尺之幡、七層七盞之燼。」再一次強調了幡燈續命的重要性,甚至于認爲藥師淨土還優于西方彌陀淨土,由此足見藥師壇法及藥師信仰的勢力之強(關于它與西方淨土的關系,詳後文)。

  

  (二)敦煌的藥師經變

  

  對敦煌的藥師經變,前賢時哲已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筆者僅是將有關成果略作綜述,以期讓讀者對敦煌的藥師信仰有一個較爲全面的了解。

  

  據《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在整個敦煌五七○個石窟(莫高窟爲四九二個、西千佛洞爲二十二個、安西榆林窟爲四十二個、安西東千佛洞爲八個,肅北五個廟石窟爲六個)中,共有《藥師經變》一百十叁幅。[注76]

  

  其中隋代四鋪(即莫高窟叁九四東壁門上、四一七窟後部平頂、四叁叁窟、四叁六窟窟頂前部東披),

  

  初唐一鋪(即莫高窟二二○窟北壁),

  

  盛唐叁鋪(見莫高窟一四八窟東壁門北,一八○窟南壁,二一四窟南壁),

  

  中唐二十二鋪(見莫高窟九十二窟、一一二窟北壁,一叁四窟東壁,一五四窟南壁,一五九窟、二○○窟北壁,二○二窟東壁門上,二二二、二叁一、二叁六、二叁七、二叁八、二四○、叁五八、叁五九、叁六○、叁六一、叁六九、叁七○、叁八六、四七一窟北壁,西千佛洞第十八窟東壁),

  

  晚唐叁十二幅(見莫高窟八、一六○、一七叁、一七七、叁叁七窟東壁,十二、十八、二十、八十五、一叁二、一叁八、一四一、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一五六、一六七、一九二、一九六、二二七、二叁二、四七叁窟北壁,第十四窟中心柱南向面,第五十七、叁叁八窟甬道頂,第一五○窟東壁門北,第二叁二窟西壁龛內,第一○七、一二八窟南壁,第一九○、叁四叁窟西壁,榆林第叁十窟東壁),

  

  五代叁十二鋪(見莫高窟第五、六、六十一、九十八、一○○、一○八、一四六、四六八、四七四窟北壁,第二十二窟南壁,第一一叁、一二○、二八八、二九四、二九六、窟甬道頂,第一一九窟前室頂,第二○五前室西壁門北,第叁叁四窟前南壁,第叁八四窟甬道北壁,第四二八窟前室頂,第四四六窟東壁門上,榆林窟第十二、十六、叁十叁、叁十四、叁十六、叁十八窟南壁,第十叁窟前室窟頂,第十九、叁十一窟北壁,第二十窟東壁,第四十窟前室甬道頂),

  

  宋代九幅(莫高窟第七窟南壁,第十五、五十五、七十六、一一八、四四九、四五二、四五四窟北壁,第二六四窟甬道頂),

  

  西夏十鋪(莫高窟第八十八、一六四、四○○窟北壁,第一六四、四一八窟南壁,第二叁五窟西壁、第四○八窟東壁門上,榆林窟第二十九窟東壁,東第二窟南壁,廟第叁窟窟頂南披)。

  

  另外,敦煌石窟中還有繪「九橫死」、「十二大願」的壁畫十四幅。[注77]只表現「九橫死」的有莫高窟一五四、二二二、叁五八、叁五九、四七一、四七五窟西壁龛內,皆爲中唐所製;只表現「十二願」的有第五十四、一四五、叁六九、四六八窟西壁龛內,其中前二窟爲中唐所繪,後二窟爲晚唐所作;兩方面內容都有的是中唐的一五九、二○○窟及晚唐的九十叁、一五六等窟的西壁龛內。所有這些,都與藥師信仰的弘傳有關。

  

  從以上介紹可知,《藥師經變》在敦煌石窟的大量出現始于中唐,至晚唐五代而達于極至。然各朝各代的繪製內容皆以《藥師經》爲基礎,如隋代以東晉譯本爲描繪影象,唐初以隋譯本,盛唐以後主要以玄奘譯本爲基礎。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隋代有第四一七窟,它描繪的是主尊藥師佛及其眷屬--八菩薩、十二神將的形像,以及續命幡燈的場景。

  

  初唐二二○窟的主尊,是七尊藥師如來,藥師七像之間,侍立八菩薩。藥師與眷屬皆平行繪于池的勾欄平臺上。平臺以紅、藍二色琉璃鋪成,水池中則碧波蕩漾,蓮花開放,仿佛有陣陣清香襲來,沁人心脾。

  

  這種場景,正是經中所述的東方藥師之淨土。平臺左側有聖衆四身、神將六位。神將上下方分別繪有赤色叁面六臂的阿修羅及裸體的金剛力士;平臺右側繪有聖衆五身、神將六位。神將上方是白身叁面六臂的阿修羅,下方亦爲裸體金剛力士。畫中的神將,身著甲胄,頭戴寶冠,寶冠上飾以動物肖像,有蛇、虎、兔等,蓋以十二生肖對應十二藥師神將也。平臺的下方是一支大型的舞樂隊,繪有「兩身持長巾起舞,一身擊毛員鼓,一身拍擊腰鼓,一身擊腰鼓,一身手執拍板擊節,一身吹奏橫吹,一身相擊銅钹,一身彈奏碎葉曲項琵琶,一身吹奏筚篥,一身擊奏方響,一身吹奏排箫,一身彈筝」等叁十二身伎樂人員。[注78]

  

  盛唐時期雖僅存一四八窟一幅《藥師經變》,卻爲其中最大、最具有藝術特色的作品。它完整地表現了藥師「十二上願」及「九橫死」的內容,突出了該經致福消災的主題。經變由叁部分構成,中間部分爲藥師淨土場景,左右對聯式立軸表現「十二大願」和「九橫死」。中間部分繪有主尊藥師如來及其眷屬、聽法聖衆,以及伎樂供養,是爲藥師說法的畫面。經變北側自上而下繪有十二個小畫面,各繪藥師佛在蓮臺上說法,座前則有人聽法。每一圖旁都有一長方形榜題之榜,依序寫十二大願之經文,點明各說法場面的施願內容。[注79]

  

  這種形式一直保存到清代的《藥師圖》中。[注80]經變南側從上至下依次所繪「九橫死」場景爲:病患致死、王法所誅、火焚死、水溺死、厭禱毒藥死、惡獸所啖、饑渴而死、墜崖而死、非人害死。每一圖旁亦有榜題,文字大致出于玄奘法師譯本。[注81]另外,南側的畫面中還穿插了靈鳥放生、燃燈張幡、齋僧供養等內容,亦與本經相符。

  

  一四八窟的《藥師經變》,基本上奠定了盛唐以後同類作品的範式,雖然在形製上還有多種變化,但在主要內容上卻相差不大。特別是「十二大願」與「九橫死」的反複繪製,表現了自中唐以後敦煌地區民衆的思想感情。戰爭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現實給人們的心靈抹上了濃重的陰影,于是需要某種慰藉,某種寄托,表現東方淨土的《藥師經》便成了世家大族崇拜的佛典之一。在他們開鑿的石窟中便紛紛塑起藥師像、繪製藥師變來了。甚至在抄經中,亦繪上藥師像,如上圖一○四玄奘譯《藥師琉璃如來本願功德經》題下即繪有藥師如來:「背光、發結、袈裟,左手托藥

  ,右手持杵,立于蓮臺之上。」[注82]繪像之用,當在供養。

  

  至于絹畫方面,畫有藥師像或經變的也不少,現散藏于英、法、日、俄等地。這裏僅介紹兩件有明確記年的:一是收藏于大英博物館的Chxxvii,004《藥師淨土變相》,該圖有發願文曰:

  

  1.敬畫藥師如來法席

  

  2.一鋪,文殊普賢會一鋪,千手

  

  3.千眼一軀,如意輪一軀,不

  

  4.空

  索一軀

  

  5.以此功德,奉爲先亡□考

  

  6.□□□界蒼生同

  

  7.□,共登覺路,

  

  8.丙辰歲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

  

  9.畢功記。[注83]

  

  此丙辰年,是爲開成元年(八叁六),時值敦煌陷蕃時期。該圖還附有藏文發願文,這表明藥師信仰是通行于漢藏人民之間的。難怪乎陷蕃時期敦煌石窟中會繪製那麼多的《藥師變》。當時所開鑿的四十四個洞窟中,竟有二十四個繪製了《藥師變》。[注84]再則,從題記中可知,此《藥師淨土變相》圖是用于薦亡,這與內地繡藥師像有相同之處;二是日本白雀鳥美術館所藏的《藥師說法圖》。

  

  該圖分爲上下兩段。上段占整個畫面的叁分之二還強,繪有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及二供養菩薩。藥師佛結跏趺座,左手托藥缽,右手執錫杖。其身後左右各立一聽法弟子,雙手合十而致禮,左側爲年青比丘,右側爲老比丘;藥師如來左右各立一脅侍菩薩,左側旁題「虛空藏菩薩」,右側旁題「金剛藏菩薩」;下方正中爲香案,上置一香爐二淨瓶,兩側各有一胡跪捧花盤的供養菩薩,左側旁題「持寶花菩薩」,右側旁題「持花菩薩」。其菩薩名號不見于各種《藥師經》的本經,當是據金剛智譯《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所繪,該經中即提到了「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一切如來花供養菩薩」。[注85]

  

  既言「一切花」,自然也就包括「持寶花」及「持花」菩薩了。該圖下段正中爲願文,兩邊爲供養人。左邊男人身著俗裝,左手執香爐,跪于方凳上,身後且立一侍童。男供養人身後旁題「亡父頓悟大乘賢者樊賢德一心供養」。右邊爲女供養人,雙手捧花盤,跪立于方凳上,身後立一侍女,侍女行合十禮。女供養人像旁題「慈母頓悟大乘優婆夷令狐氏一心供養」。發願文雲:

  

  1.清信弟子樊宜信敬造藥師琉璃光如來一鋪

  

  2.奉爲亡過慈父,見在慈母茲(資)福。其像乃極丹青

  

  3.之妙,飾窮萬伎之雕。相好全真,顔容蘊妙。以斯

  

  4.功德,衛護慈父幽冥之難,早超佛會;見存

  

  5.慈母福力具足,報願平安;阖門大小永保長

  

  6.春;支(枝)羅眷屬,互相讓席推梨。兼邈二親,對

  

  7.釋尊之足下;日常焚香,拜啓降福之瑞獲。蠢

  

  8.動含靈,鹹登正覺。琉璃光佛,位居東方,慧炬

  

  9.燃照,大地放光,通神化聖,或現或藏,幽冥

  

  10.皆曜,無礙無妨,十二大將,辟逐魔殃,過往

  

  11.見在,福壽…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