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李小荣)▪P5

  ..续本文上一页赞并序〉中有「此会事也,则有清河张敦煌郡大都督赐紫金袋并万户侯」、「则有都督夫人安氏」及「伉俪增寿」之句,则知该药师会为张氏归义军时期所办,目的是为张氏夫妇祝寿。此亦符合经中所谓「求长寿得长寿」之宗旨吧。另外,该序还特别指出:「至于净土,超胜西方证无垢地之位,发十二上愿,凡厥品汇,悉皆救之,九横之灾,一念消灭。兴心所愿必从卌九尺之幡、七层七盏之烬。」再一次强调了幡灯续命的重要性,甚至于认为药师净土还优于西方弥陀净土,由此足见药师坛法及药师信仰的势力之强(关于它与西方净土的关系,详后文)。

  

  (二)敦煌的药师经变

  

  对敦煌的药师经变,前贤时哲已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笔者仅是将有关成果略作综述,以期让读者对敦煌的药师信仰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在整个敦煌五七○个石窟(莫高窟为四九二个、西千佛洞为二十二个、安西榆林窟为四十二个、安西东千佛洞为八个,肃北五个庙石窟为六个)中,共有《药师经变》一百十三幅。[注76]

  

  其中隋代四铺(即莫高窟三九四东壁门上、四一七窟后部平顶、四三三窟、四三六窟窟顶前部东披),

  

  初唐一铺(即莫高窟二二○窟北壁),

  

  盛唐三铺(见莫高窟一四八窟东壁门北,一八○窟南壁,二一四窟南壁),

  

  中唐二十二铺(见莫高窟九十二窟、一一二窟北壁,一三四窟东壁,一五四窟南壁,一五九窟、二○○窟北壁,二○二窟东壁门上,二二二、二三一、二三六、二三七、二三八、二四○、三五八、三五九、三六○、三六一、三六九、三七○、三八六、四七一窟北壁,西千佛洞第十八窟东壁),

  

  晚唐三十二幅(见莫高窟八、一六○、一七三、一七七、三三七窟东壁,十二、十八、二十、八十五、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一五六、一六七、一九二、一九六、二二七、二三二、四七三窟北壁,第十四窟中心柱南向面,第五十七、三三八窟甬道顶,第一五○窟东壁门北,第二三二窟西壁龛内,第一○七、一二八窟南壁,第一九○、三四三窟西壁,榆林第三十窟东壁),

  

  五代三十二铺(见莫高窟第五、六、六十一、九十八、一○○、一○八、一四六、四六八、四七四窟北壁,第二十二窟南壁,第一一三、一二○、二八八、二九四、二九六、窟甬道顶,第一一九窟前室顶,第二○五前室西壁门北,第三三四窟前南壁,第三八四窟甬道北壁,第四二八窟前室顶,第四四六窟东壁门上,榆林窟第十二、十六、三十三、三十四、三十六、三十八窟南壁,第十三窟前室窟顶,第十九、三十一窟北壁,第二十窟东壁,第四十窟前室甬道顶),

  

  宋代九幅(莫高窟第七窟南壁,第十五、五十五、七十六、一一八、四四九、四五二、四五四窟北壁,第二六四窟甬道顶),

  

  西夏十铺(莫高窟第八十八、一六四、四○○窟北壁,第一六四、四一八窟南壁,第二三五窟西壁、第四○八窟东壁门上,榆林窟第二十九窟东壁,东第二窟南壁,庙第三窟窟顶南披)。

  

  另外,敦煌石窟中还有绘「九横死」、「十二大愿」的壁画十四幅。[注77]只表现「九横死」的有莫高窟一五四、二二二、三五八、三五九、四七一、四七五窟西壁龛内,皆为中唐所制;只表现「十二愿」的有第五十四、一四五、三六九、四六八窟西壁龛内,其中前二窟为中唐所绘,后二窟为晚唐所作;两方面内容都有的是中唐的一五九、二○○窟及晚唐的九十三、一五六等窟的西壁龛内。所有这些,都与药师信仰的弘传有关。

  

  从以上介绍可知,《药师经变》在敦煌石窟的大量出现始于中唐,至晚唐五代而达于极至。然各朝各代的绘制内容皆以《药师经》为基础,如隋代以东晋译本为描绘影象,唐初以隋译本,盛唐以后主要以玄奘译本为基础。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隋代有第四一七窟,它描绘的是主尊药师佛及其眷属--八菩萨、十二神将的形像,以及续命幡灯的场景。

  

  初唐二二○窟的主尊,是七尊药师如来,药师七像之间,侍立八菩萨。药师与眷属皆平行绘于池的勾栏平台上。平台以红、蓝二色琉璃铺成,水池中则碧波荡漾,莲花开放,仿佛有阵阵清香袭来,沁人心脾。

  

  这种场景,正是经中所述的东方药师之净土。平台左侧有圣众四身、神将六位。神将上下方分别绘有赤色三面六臂的阿修罗及裸体的金刚力士;平台右侧绘有圣众五身、神将六位。神将上方是白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亦为裸体金刚力士。画中的神将,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有蛇、虎、兔等,盖以十二生肖对应十二药师神将也。平台的下方是一支大型的舞乐队,绘有「两身持长巾起舞,一身击毛员鼓,一身拍击腰鼓,一身击腰鼓,一身手执拍板击节,一身吹奏横吹,一身相击铜钹,一身弹奏碎叶曲项琵琶,一身吹奏筚篥,一身击奏方响,一身吹奏排箫,一身弹筝」等三十二身伎乐人员。[注78]

  

  盛唐时期虽仅存一四八窟一幅《药师经变》,却为其中最大、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它完整地表现了药师「十二上愿」及「九横死」的内容,突出了该经致福消灾的主题。经变由三部分构成,中间部分为药师净土场景,左右对联式立轴表现「十二大愿」和「九横死」。中间部分绘有主尊药师如来及其眷属、听法圣众,以及伎乐供养,是为药师说法的画面。经变北侧自上而下绘有十二个小画面,各绘药师佛在莲台上说法,座前则有人听法。每一图旁都有一长方形榜题之榜,依序写十二大愿之经文,点明各说法场面的施愿内容。[注79]

  

  这种形式一直保存到清代的《药师图》中。[注80]经变南侧从上至下依次所绘「九横死」场景为:病患致死、王法所诛、火焚死、水溺死、厌祷毒药死、恶兽所啖、饥渴而死、坠崖而死、非人害死。每一图旁亦有榜题,文字大致出于玄奘法师译本。[注81]另外,南侧的画面中还穿插了灵鸟放生、燃灯张幡、斋僧供养等内容,亦与本经相符。

  

  一四八窟的《药师经变》,基本上奠定了盛唐以后同类作品的范式,虽然在形制上还有多种变化,但在主要内容上却相差不大。特别是「十二大愿」与「九横死」的反复绘制,表现了自中唐以后敦煌地区民众的思想感情。战争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给人们的心灵抹上了浓重的阴影,于是需要某种慰藉,某种寄托,表现东方净土的《药师经》便成了世家大族崇拜的佛典之一。在他们开凿的石窟中便纷纷塑起药师像、绘制药师变来了。甚至在抄经中,亦绘上药师像,如上图一○四玄奘译《药师琉璃如来本愿功德经》题下即绘有药师如来:「背光、发结、袈裟,左手托药

  ,右手持杵,立于莲台之上。」[注82]绘像之用,当在供养。

  

  至于绢画方面,画有药师像或经变的也不少,现散藏于英、法、日、俄等地。这里仅介绍两件有明确记年的:一是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Chxxvii,004《药师净土变相》,该图有发愿文曰:

  

  1.敬画药师如来法席

  

  2.一铺,文殊普贤会一铺,千手

  

  3.千眼一躯,如意轮一躯,不

  

  4.空

  索一躯

  

  5.以此功德,奉为先亡□考

  

  6.□□□界苍生同

  

  7.□,共登觉路,

  

  8.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

  

  9.毕功记。[注83]

  

  此丙辰年,是为开成元年(八三六),时值敦煌陷蕃时期。该图还附有藏文发愿文,这表明药师信仰是通行于汉藏人民之间的。难怪乎陷蕃时期敦煌石窟中会绘制那么多的《药师变》。当时所开凿的四十四个洞窟中,竟有二十四个绘制了《药师变》。[注84]再则,从题记中可知,此《药师净土变相》图是用于荐亡,这与内地绣药师像有相同之处;二是日本白雀鸟美术馆所藏的《药师说法图》。

  

  该图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还强,绘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及二供养菩萨。药师佛结跏趺座,左手托药钵,右手执锡杖。其身后左右各立一听法弟子,双手合十而致礼,左侧为年青比丘,右侧为老比丘;药师如来左右各立一胁侍菩萨,左侧旁题「虚空藏菩萨」,右侧旁题「金刚藏菩萨」;下方正中为香案,上置一香炉二净瓶,两侧各有一胡跪捧花盘的供养菩萨,左侧旁题「持宝花菩萨」,右侧旁题「持花菩萨」。其菩萨名号不见于各种《药师经》的本经,当是据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所绘,该经中即提到了「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一切如来花供养菩萨」。[注85]

  

  既言「一切花」,自然也就包括「持宝花」及「持花」菩萨了。该图下段正中为愿文,两边为供养人。左边男人身着俗装,左手执香炉,跪于方凳上,身后且立一侍童。男供养人身后旁题「亡父顿悟大乘贤者樊贤德一心供养」。右边为女供养人,双手捧花盘,跪立于方凳上,身后立一侍女,侍女行合十礼。女供养人像旁题「慈母顿悟大乘优婆夷令狐氏一心供养」。发愿文云:

  

  1.清信弟子樊宜信敬造药师琉璃光如来一铺

  

  2.奉为亡过慈父,见在慈母兹(资)福。其像乃极丹青

  

  3.之妙,饰穷万伎之雕。相好全真,颜容蕴妙。以斯

  

  4.功德,卫护慈父幽冥之难,早超佛会;见存

  

  5.慈母福力具足,报愿平安;阖门大小永保长

  

  6.春;支(枝)罗眷属,互相让席推梨。兼邈二亲,对

  

  7.释尊之足下;日常焚香,拜启降福之瑞获。蠢

  

  8.动含灵,咸登正觉。琉璃光佛,位居东方,慧炬

  

  9.燃照,大地放光,通神化圣,或现或藏,幽冥

  

  10.皆曜,无碍无妨,十二大将,辟逐魔殃,过往

  

  11.见在,福寿…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李小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