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P7

  ..續本文上一頁第叁十八窟,西第十八窟;同時繪有《藥師變》與《阿彌陀經變》的有莫高窟第四、五、六十一、八十五、九十八、一○○、一○七、一二八、一四六、一五六、一五九、一六四、一七叁、一九二、一九六、二○二、二○五、二二○、二二七、二叁五、叁五九、叁六一、叁六九、叁八六、四○○、四一八、四五二、四七一窟,榆林第十二、十叁、十六、十九、二十九、叁十叁、叁十四窟,東第二窟。在這些經變畫中,《藥師變》與《觀無量壽經變》或《阿彌陀經變》的位置一般都是相對的,表現了西方淨土與東方淨土在敦煌民衆中具有幾乎同等重要的地位。前揭B.8719V〈藥師道場文〉中把西方無量壽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亦與藥師佛相提並論,不分軒轾,大概也含有這層意思吧!

  

  總之,彌勒淨土、彌陀淨土的興起與發展,對藥師信仰的廣泛流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主要原因則在于中土民衆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他們一般不專修某一法門,而是爲我所用,廣泛雜取。這點在敦煌寫經供養中即有充分的表現。如日本書道博物館藏西魏辛興寫《妙法蓮華經》卷四題記中有雲:「元年(五五二)歲次壬申正月庚午朔廿五日甲午成,弟子辛興升,南無一切叁世常住叁寶!……爲七世父母,所生父母,敬寫《法華經》一部、《無量壽》一部、《藥師》一部、《護身命經》一部。」兌北大D.184《楊廷光發願意疏》則謂:

  

  1.又願家內平安,設一七人供,寫《藥師經》一卷、《無常經》一卷、

  

  2.《觀世音經》一卷、《菩薩戒經》一卷、《多心經》一卷、《尊勝經》一卷。

  

  3.右件供並寫經,願家內大小無諸災障。今因

  

  4.□兩次,請爲表歎。

  

  5.十月廿叁日弟子楊廷光疏

  

  這件疏中所提及的經典,可謂是顯密並重,經律皆有了。即《藥師》、《尊勝》爲密典,《菩薩戒經》當屬律部。另外,敦煌遺書中還有兩件關于《藥師經》的注疏,即S.2512,S.2551,它們對了解當時的藥師仰亦有幫助。這個,因本人另有專文探討,于此就不贅述了。

  

  

  

  【注釋】

  

  [注1]僧佑著,蘇晉仁等點校,《出叁藏記集》(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第二二五頁。

  [注2]《開元釋教錄》卷七,麗本作「大業十一年」,《大正藏》又有校刊本作大業十二年(見《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第五五一頁),兩種說法,未知孰是。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序〉正文似以大業十一年爲是。但序文後的附記又有「大業十二年」譯出之說,看來兩種說法由來已久,各有其據了。

  [注3]《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第五五五頁下。

  [注4]同[注3],第五六七頁上。

  [注5]《大正藏‧圖像部》第四冊,第四一二頁上-下。

  [注6]玄奘譯,《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大正藏》第十四冊,第四○五頁上-中。

  [注7]同[注6],第四○六頁下。

  [注8]《大正藏》第十四冊,第四○四頁上-中。

  [注9]參見《大正藏》第二冊,第八八叁頁上-中。

  [注10]同[注9],第八八○頁中-八八一頁中。

  [注11]《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第五叁五頁中。

  [注12]同[注1]。

  [注13]同[注1],第四七八頁。

  [注14]令狐德棻,《周書》(中華書局,一九七一年)第八叁叁頁。

  [注15]金剛智譯,《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二十二頁下-二十九頁上。

  [注16]參見《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二十九頁中-叁十頁中。

  [注17]同[注15]。

  [注18]同[注15],第二十九頁中。

  [注19]同[注15],第二十五頁下。

  [注20]同[注8],第四○八頁上-中。

  [注21]參見《覺禅抄》卷叁,《大正藏‧圖像部》第四冊,第四一五-四一八頁。

  [注22]同[注15],第二十二頁下-二十叁頁中。

  [注23]同[注8],第四○一頁上。

  [注24]參見羅華慶,〈敦煌壁畫中的藥師經變〉,《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五頁。

  [注25]同[注24],第十五頁。

  [注26]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九十六頁。

  [注27]同[注26],第一叁六頁。

  [注28]同[注26],第二○七頁。

  [注29]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曆代石刻拓本彙編》第十四冊(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四七頁。

  [注30]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曆代石刻史料彙編》第叁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年)第二六○頁。

  [注31]同[注30],第一一八頁。

  [注32]同[注29],第叁十四冊,第一四○頁。

  [注33]大足縣文物保管所編,《大足石窟》(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叁頁。

  [注34]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二(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年)第十四-十五頁。

  [注35]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叁,《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四六冊(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一四○頁。

  [注36]《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五一冊(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第九頁。

  [注37]同[注36],第四十叁頁。

  [注38]董诰,《全唐文》(中華書局,一九八叁年)第五二八二頁。

  [注39]參見[注38],第六叁四九頁。

  [注40]參丁觀鵬,《法界源流圖》第七十六圖(現代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注41]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叁冊(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叁叁五頁。

  [注42]參見《中華大藏經》第六十二冊(中華書局,一九九叁年)第四七九頁。

  [注43]《弘明集‧廣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叁四四-叁四五頁。

  [注44]參見贊甯,《宋高僧傳》(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校點本)第六一七頁。

  [注45]《蘇轼散文全集》(今日中國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九五五頁。

  [注46]參見中國佛教協會編,《房山雲居寺石經》(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第八十八頁。

  [注47]同[注30],第二叁七頁。

  [注48]參見陳國燦,《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叁四七頁。

  [注49]《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第叁二七頁下。

  [注50]《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八叁叁頁上-中。

  [注51]參見《大正藏‧圖像部》第四冊,第四四五頁上。

  [注52]松本榮一先後在《國華》五二叁、五二四、五二六號上連載〈藥師淨土變相的研究〉。

  [注53]羅華慶,〈敦煌壁畫中的「東方藥師淨土變」〉,《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五-十八頁。

  [注54]李玉

  ,〈敦煌藥師變研究〉,《故宮學術季刊》一九九○年第叁期,第一-四十頁。又〈敦煌藥師經變〉,《故宮文物月刊》,一九八九年第八期,第六十四-七十七頁。

  [注55]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敦煌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第十二-十八頁;又〈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補遺〉,《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第一六一-一六叁頁。

  [注56]參見慧皎,《高僧傳》卷十叁「經師篇」(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第四九七-五○九頁。

  [注57]《大正藏‧圖像部》第十一冊,第五五五頁上-中。

  [注58]《大正藏》第十四冊,第四一五頁下。

  [注59]《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二十二頁中。

  [注60]確字爲何,俟考。

  [注61]確字爲何,俟考。

  [注62]似爲「茲」字。

  [注63]原字塗改後重抄,模糊不清,似爲「圍」字,應爲「違」。爲慎重起見,故作缺字處理。

  [注64]確字爲何,待考。

  [注65]微:據P.3038,P.2692補。

  [注66]髻:本作頂。據P2692校改。

  [注67]下生:二字原被塗去,據P.3038,P.2692〈寅朝禮忏〉補。

  [注68]汪娟,《敦煌禮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第一五二頁。

  [注69]P.2692〈寅朝禮忏文〉一卷,抄在《妙法蓮華經》標題之後,其內容可與B.8719V之六十-七十六行相校勘,但在P.2692中,在「爲太子」句後多一句「爲文武官僚常居祿,(敬禮)常住叁寶」,「爲道場施主」一句在「爲師僧父母」句後,緊接的是「爲叁途八難受苦衆生,願皆離苦,(敬)禮忏念」,並未提及「息幹戈」之事,因此該卷的抄出年代要早于P.3038,B.8719V。或在敦煌陷蕃以前。雖然P.2692號抄卷中含有〈天福五年(九四○)歸義軍節度使曹禮佛疏〉,但疏文筆

  與忏文不同,故不能把九四○年作爲P.2692整個寫卷的抄出年代。

  [注70]今日:此據P.2692補。

  [注71]這裏六念的具體內容未抄出,據P.2692應爲「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自歸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能如海。自歸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注72]露法:原作周沙,據P.2692校改。

  [注73]同[注68],第一六四頁。

  [注74]同[注68],第一五一-一八四頁。

  [注75]參見《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二十二頁下-二十四頁下。

  [注76]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二九二-二九叁頁。前揭羅華慶論文統計爲一○二幅(《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五頁),此不取。

  [注77]同[注76]。第二九叁-二九四頁。

  [注78]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五十七-五十九頁。

  [注79]榜題之文字,前揭羅華慶先生的論文已有移錄(見《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十八頁)。

  [注80]參見丁觀鵬,《法界源流圖》第七十六圖(現代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注81]同[注79],第十八頁。

  [注82]上海圖書館等編,《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四冊〈附錄‧敘錄〉(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二十頁。

  [注83]馬德,〈敦煌絹畫題記輯錄〉,《敦煌學輯刊》,一九九六年第一期,第一叁六-一叁七頁。

  [注84]同[注53],第十頁。

  [注85]《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二十五頁下。

  [注86]王惠民,〈日本白鶴美術館藏兩件敦煌絹畫〉,《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第一七七頁。

  [注87]參見《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二十九頁中-下。

  [注88]參見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題底稿校錄〉,《敦煌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第十二-十八頁。

  [注89]王惠民,〈敦煌遺書中的藥師經變榜底稿校錄補遺〉,《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第一六一-一六叁頁。

  [注90]同[注84],第十四頁。

  [注91]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第一七九頁。

  [注92]參見[注1],第四八六頁。

  [注93]同[注92],第四八○頁。

  [注94]《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第五叁叁頁下。

  [注95]同[注94],第五叁四頁上。

  [注96]此是筆者據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所附「部分壁畫索引」統計而得的數字(見該書第二九一-二九二頁)。

  [注97]參見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第八十五頁。

  [注98]參見《大正藏》第十叁冊,第九○五頁上。

  [注99]《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第五叁叁頁上。

  [注100]同[注99],第五叁叁頁下。

  僞關于彌陀四十八願,詳見康僧铠譯,《無量壽經》卷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五十七-六十六頁。

  僴同注僞,第五十九-六十頁。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說與後來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說相違,故後世于此不取。

  儖此據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第二八叁-二八四頁統計,其中初唐四叁一窟北、西、南壁皆畫,算成了叁鋪。

  兊此據《敦煌石窟內容總錄》第二八六-二八七頁統計。

  兌王素、李方,《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第二叁九-二四○頁。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