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李小荣)▪P7

  ..续本文上一页第三十八窟,西第十八窟;同时绘有《药师变》与《阿弥陀经变》的有莫高窟第四、五、六十一、八十五、九十八、一○○、一○七、一二八、一四六、一五六、一五九、一六四、一七三、一九二、一九六、二○二、二○五、二二○、二二七、二三五、三五九、三六一、三六九、三八六、四○○、四一八、四五二、四七一窟,榆林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四窟,东第二窟。在这些经变画中,《药师变》与《观无量寿经变》或《阿弥陀经变》的位置一般都是相对的,表现了西方净土与东方净土在敦煌民众中具有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前揭B.8719V〈药师道场文〉中把西方无量寿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亦与药师佛相提并论,不分轩轾,大概也含有这层意思吧!

  

  总之,弥勒净土、弥陀净土的兴起与发展,对药师信仰的广泛流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主要原因则在于中土民众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他们一般不专修某一法门,而是为我所用,广泛杂取。这点在敦煌写经供养中即有充分的表现。如日本书道博物馆藏西魏辛兴写《妙法莲华经》卷四题记中有云:「元年(五五二)岁次壬申正月庚午朔廿五日甲午成,弟子辛兴升,南无一切三世常住三宝!……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敬写《法华经》一部、《无量寿》一部、《药师》一部、《护身命经》一部。」兑北大D.184《杨廷光发愿意疏》则谓:

  

  1.又愿家内平安,设一七人供,写《药师经》一卷、《无常经》一卷、

  

  2.《观世音经》一卷、《菩萨戒经》一卷、《多心经》一卷、《尊胜经》一卷。

  

  3.右件供并写经,愿家内大小无诸灾障。今因

  

  4.□两次,请为表叹。

  

  5.十月廿三日弟子杨廷光疏

  

  这件疏中所提及的经典,可谓是显密并重,经律皆有了。即《药师》、《尊胜》为密典,《菩萨戒经》当属律部。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两件关于《药师经》的注疏,即S.2512,S.2551,它们对了解当时的药师仰亦有帮助。这个,因本人另有专文探讨,于此就不赘述了。

  

  

  

  【注释】

  

  [注1]僧佑着,苏晋仁等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第二二五页。

  [注2]《开元释教录》卷七,丽本作「大业十一年」,《大正藏》又有校刊本作大业十二年(见《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第五五一页),两种说法,未知孰是。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正文似以大业十一年为是。但序文后的附记又有「大业十二年」译出之说,看来两种说法由来已久,各有其据了。

  [注3]《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第五五五页下。

  [注4]同[注3],第五六七页上。

  [注5]《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第四一二页上-下。

  [注6]玄奘译,《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五页上-中。

  [注7]同[注6],第四○六页下。

  [注8]《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四页上-中。

  [注9]参见《大正藏》第二册,第八八三页上-中。

  [注10]同[注9],第八八○页中-八八一页中。

  [注11]《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第五三五页中。

  [注12]同[注1]。

  [注13]同[注1],第四七八页。

  [注14]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一九七一年)第八三三页。

  [注15]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二十二页下-二十九页上。

  [注16]参见《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二十九页中-三十页中。

  [注17]同[注15]。

  [注18]同[注15],第二十九页中。

  [注19]同[注15],第二十五页下。

  [注20]同[注8],第四○八页上-中。

  [注21]参见《觉禅抄》卷三,《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第四一五-四一八页。

  [注22]同[注15],第二十二页下-二十三页中。

  [注23]同[注8],第四○一页上。

  [注24]参见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药师经变〉,《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五页。

  [注25]同[注24],第十五页。

  [注26]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九十六页。

  [注27]同[注26],第一三六页。

  [注28]同[注26],第二○七页。

  [注2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十四册(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四七页。

  [注30]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年)第二六○页。

  [注31]同[注30],第一一八页。

  [注32]同[注29],第三十四册,第一四○页。

  [注33]大足县文物保管所编,《大足石窟》(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三页。

  [注34]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二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年)第十四-十五页。

  [注3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六四六册(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第一四○页。

  [注36]《丛书集成初编》第一六五一册(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第九页。

  [注37]同[注36],第四十三页。

  [注38]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第五二八二页。

  [注39]参见[注38],第六三四九页。

  [注40]参丁观鹏,《法界源流图》第七十六图(现代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注41]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三三五页。

  [注42]参见《中华大藏经》第六十二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第四七九页。

  [注43]《弘明集‧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三四四-三四五页。

  [注44]参见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校点本)第六一七页。

  [注45]《苏轼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九五五页。

  [注46]参见中国佛教协会编,《房山云居寺石经》(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第八十八页。

  [注47]同[注30],第二三七页。

  [注48]参见陈国灿,《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三四七页。

  [注49]《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第三二七页下。

  [注50]《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八三三页上-中。

  [注51]参见《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第四四五页上。

  [注52]松本荣一先后在《国华》五二三、五二四、五二六号上连载〈药师净土变相的研究〉。

  [注53]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五-十八页。

  [注54]李玉

  ,〈敦煌药师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一九九○年第三期,第一-四十页。又〈敦煌药师经变〉,《故宫文物月刊》,一九八九年第八期,第六十四-七十七页。

  [注55]王惠民,〈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敦煌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第十二-十八页;又〈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补遗〉,《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第一六一-一六三页。

  [注56]参见慧皎,《高僧传》卷十三「经师篇」(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第四九七-五○九页。

  [注57]《大正藏‧图像部》第十一册,第五五五页上-中。

  [注58]《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一五页下。

  [注59]《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二十二页中。

  [注60]确字为何,俟考。

  [注61]确字为何,俟考。

  [注62]似为「兹」字。

  [注63]原字涂改后重抄,模糊不清,似为「围」字,应为「违」。为慎重起见,故作缺字处理。

  [注64]确字为何,待考。

  [注65]微:据P.3038,P.2692补。

  [注66]髻:本作顶。据P2692校改。

  [注67]下生:二字原被涂去,据P.3038,P.2692〈寅朝礼忏〉补。

  [注68]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第一五二页。

  [注69]P.2692〈寅朝礼忏文〉一卷,抄在《妙法莲华经》标题之后,其内容可与B.8719V之六十-七十六行相校勘,但在P.2692中,在「为太子」句后多一句「为文武官僚常居禄,(敬礼)常住三宝」,「为道场施主」一句在「为师僧父母」句后,紧接的是「为三途八难受苦众生,愿皆离苦,(敬)礼忏念」,并未提及「息干戈」之事,因此该卷的抄出年代要早于P.3038,B.8719V。或在敦煌陷蕃以前。虽然P.2692号抄卷中含有〈天福五年(九四○)归义军节度使曹礼佛疏〉,但疏文笔

  与忏文不同,故不能把九四○年作为P.2692整个写卷的抄出年代。

  [注70]今日:此据P.2692补。

  [注71]这里六念的具体内容未抄出,据P.2692应为「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能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注72]露法:原作周沙,据P.2692校改。

  [注73]同[注68],第一六四页。

  [注74]同[注68],第一五一-一八四页。

  [注75]参见《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二十二页下-二十四页下。

  [注76]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二九二-二九三页。前揭罗华庆论文统计为一○二幅(《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五页),此不取。

  [注77]同[注76]。第二九三-二九四页。

  [注78]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五十七-五十九页。

  [注79]榜题之文字,前揭罗华庆先生的论文已有移录(见《敦煌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十八页)。

  [注80]参见丁观鹏,《法界源流图》第七十六图(现代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注81]同[注79],第十八页。

  [注82]上海图书馆等编,《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四册〈附录‧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二十页。

  [注83]马德,〈敦煌绢画题记辑录〉,《敦煌学辑刊》,一九九六年第一期,第一三六-一三七页。

  [注84]同[注53],第十页。

  [注85]《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二十五页下。

  [注86]王惠民,〈日本白鹤美术馆藏两件敦煌绢画〉,《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第一七七页。

  [注87]参见《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二十九页中-下。

  [注88]参见王惠民,〈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敦煌研究》一九九八年第四期,第十二-十八页。

  [注89]王惠民,〈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底稿校录补遗〉,《敦煌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第一六一-一六三页。

  [注90]同[注84],第十四页。

  [注91]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第一七九页。

  [注92]参见[注1],第四八六页。

  [注93]同[注92],第四八○页。

  [注94]《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第五三三页下。

  [注95]同[注94],第五三四页上。

  [注96]此是笔者据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所附「部分壁画索引」统计而得的数字(见该书第二九一-二九二页)。

  [注97]参见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第八十五页。

  [注98]参见《大正藏》第十三册,第九○五页上。

  [注99]《大正藏》第二十一册,第五三三页上。

  [注100]同[注99],第五三三页下。

  伪关于弥陀四十八愿,详见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卷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五十七-六十六页。

  僴同注伪,第五十九-六十页。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说与后来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相违,故后世于此不取。

  儖此据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第二八三-二八四页统计,其中初唐四三一窟北、西、南壁皆画,算成了三铺。

  兊此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第二八六-二八七页统计。

  兑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第二三九-二四○页。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李小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