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講時不作講會,著作時不作著作會,無論講經著作皆無動于衷。反是,講時爲經講去,著作時爲書著去,即不可講經,著作矣。
心中心法是我等修持之驗方。以仁者之資曆,如確能堅持不間斷地修持下去,徹悟本來定操勝券。但如一曝十寒,或上下座打成二段(即下座時失照不用功)則將辜負仁者之才智矣。
你夫人很好,宿根甚厚。祝賀你有這樣一位賢內助!願她能堅持到底,從而督促你不斷上進,共證菩提,則“神仙夫婦”之美談將永垂覺林矣!
承你盛情邀請我赴貴市一行,很可能乘返滬之便,來府拜望諸同仁,藉以暢敘無生。敬祝賢伉麗慈愛日增。
56. 來信所說不住二邊之意甚好。于動境中,略有走著,此是初明心地人難免的現象,只要綿密覺照,不斷地在境中鍛煉,即能如古德所雲:“夜半鍾聲隨扣擊而無著,寒潭月影觸波瀾而不散。”了。
于趙州上堂語,“明白、護惜”處,豁然有悟,心境空寂,明了無滯,還落在“明白”處??如有“明白”在,卻又非也。
修心中心法一小時後,你心總不安,心尚未平故。一開始不妨稍緊,隨後即順勢放松而消亡,則無不安之弊矣。
又心安境空了,即不須時時修心中心法而改用保養功,間或修一座心中心法,看看心境是否有二樣。如修不修均一致,無有異樣,則證明功夫無二橛之弊。不然者,則要多修心中心,俾偷心死盡,方能成道也。
57. 腳跟立不穩,聽人左右,實未開悟。假如真開悟,活佛當前,亦不動搖。某先生寫的《楞伽大意》,我看了一點,說得不錯,他所說的和我們所講並無差異。人有利鈍,法無高下。究竟與否,全看修的人能否通身放下,絲毫無著。假如時時在計算得失,念念不忘名利,任你最高妙的無法之法,也不究竟。你要真究竟,是無修、無得、無證。假如某先生還有法在,也不究竟。
我們一不爲名聞利養,二不爲分宗立派。有緣度人,無緣自度,不和人家紛爭較量。望仁者深體之!
58. 學佛貴心悟,時時處處徹見自性,不爲事、物、境所牽流。此是誕生王子,將來必定貴爲天子﹙成佛﹚。其假法修者,皆落二落叁,屬周邊功勳位。任你神通再大,也不過是王、侯之位,焉能升爲天子!
因一切事、物、境皆我靈妙真心的妙用顯現,故眼見一切事物時,只見本性,不爲影像所擾。時時如是觀照,此真用功者也。功夫純熟時,脫落觀照,則歸家穩坐矣。
不明此理,在功勳位上著眼,任你修什麼法,任你怎樣勤苦用功,因有法在,將來也不免俯首稱臣,真是冤枉也。悲矣!
59. 功夫用到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正是好消息到來的時節。這個知進而不能退的是誰?當下回首一鑒,則百媚生矣!
古德到此,比喻爲“狗子舔油铛”,蓋欲舔不得,欲舍不能,是進退不能時節也。此時只需將此不知如何是好的急切煩躁之心,息下一觀,則狗、铛皆空,進退烏有,當下偃旗息鼓,慶快清平矣!
望好自努力用功,時時保護本來,不讓其粘染物境,即能打成一片。苟不如斯,打七亦成徒勞矣。
60. 關于平常心是道,本來即此知冷知暖、知饑知渴之靈知之心即是我人的本來面目。既不用向外追取,更不可著半點神奇。尋常日用隨緣起倒,無取無舍、無嗔無愛。古人所以說:“穿衣吃飯即是!”但稍一著境,有所留住,便又成“舉心動念便非”矣!
來函說“目前可否暫居此境,待力量充足再去之。”這豈不成了“有所留住”。心有所住,便成妄想,養妄想而成道,猶如煮沙而望成飯,何可得哉!
目前力量不足,可勤于觀照,不令有所住著,整日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切不可放逸,住于安適之境而沈于隱妄幽境,直至最終的失敗!
能悟爲悟道之端,果能隨解悟而力矯粘著物境之妄情,時時處處著力觀照,才有念起,即便覺察,不只在口頭、文字上用功,久久便能達到來函所說“分別心歇,大道現前”之境。
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法法皆幻,故說法本無法。又說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而今人妄生分別,說此好彼壞,喜此厭彼,皆心不平等故。你處當然也不例外。弘法須視時節因緣,不可勉強。
61. 關于能力問題,最要緊的是知見正,修法有心得。不親證本來,就不能爲人點開金剛道眼,甚至將人引入死胡同,導入旁門左道而耽誤別人。你現在能在修法與理論上指導人,這就夠了,其他還要什麼?初接引人,不免有些膽怯、生疏,但經曆久了,這些現象就會消失。
62. 其實這紅教的大圓滿法,前半部分的“徹卻”就是心中心法的見性。因“徹卻”有很多修法,根性差者,需用有相過度。反之,直下叁空相應,無修無證無散亂,一切法不立,就是禅。修心中心法見性後,還要用什麼“徹卻”法?至于“妥嘎”,乃宗下的向上法。果能于見性後綿密保任,不多久方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但“妥嘎”多個方便迅速圓成罷了。要修“妥嘎”,必須于見性後方能進行。因心不動,方能用光導引。導出光後,方能不著相。否則會住在光上,成爲光妄。
你年紀還輕,不必忙于閉關。現在需要你去教導初機學生,還是一面修法,一面教導學生再說。現將來信問題答複如下:
(1)你現在閉關的機緣不成熟。
(2)要閉關修妥嘎,需朝南,以便看太陽、月亮。旁邊還要有大水,以便坐在水邊看水光。還要有電燈、看燈光。更要環境清淨,無吵雜聲。
(3)道糧准備充足。更要緊的是身心清淨,毫無挂礙,否則閉關要著魔的。
(4)關于居士指導出家人的事,世俗多有偏見。認爲居士身份不及僧衆尊貴,應該排在僧後,不能和比丘相齊並論,更何能教導僧衆?殊不知僧寶乃依佛法修持有得,戒律精嚴,堪爲人師者也,非關出家與不出家也。再說僧有二種:一者出家剃發,染衣,爲小乘羅漢僧;二者依佛叁學修持有得,不剃發,著俗人衣,爲大乘菩薩僧。[參自《佛學大辭典》僧條二種僧]所以你不必膽怯,盡管理直氣壯地教導。假如你要出家,要取得家人同意。你們夫婦同修佛法,不作世俗夫婦想,是最上的菩提眷屬了。
(5)心中心法最好再多修些時間,這樣腳跟穩健,不爲境轉;不然者,力量較差。雖有悟處,于順逆境不得自在,終將淪爲悟後迷也。
(6)光照一現不再現,看來靜功尚差。應多多修法,修至身在光中,不覺有光,渾化相忘才可矣。
(7)有厭煩即有喜悅,都是相對的妄相。我們應該既無喜悅也無厭煩。趙州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尚爲諸禅德呵斥,何況厭煩文字耶?
(8)某某與愛人感情有裂痕,不是修雙身法能補救的。雙身法不是夫妻行淫,而是有功夫的人作了脫生死的考驗。雙方都要能有懸崖勒馬的功夫,精不走漏才行。否則,便是行淫下地獄了。
63. 來信已閱。知你對修法的過程有些模糊不清,茲就來問,逐條回答如下:
(1)未能透過“清閑”這一關。關于此點,只要知道著清閑亦是病,不去著它。眼下雖不能一時除盡,但努力做去,久久自然能消盡,不必急在一時。如不知是病,以爲清妙,則內守幽閑、墜入迷惘矣。昔藥山坐石次,其師石頭問:“你做什麼?”藥山曰:“什麼也不?。”頭曰:“什麼也不?,莫非閑坐麼?”山曰:“閑坐即爲也。”頭曰:“如是,如是。”你看他師徒對語,可見落在清閑處,即非是矣。
(2)記憶力忽好忽差,此用功人未翻身之通病。等你死後複蘇,即無此病矣。
(3)講課緊張心跳:﹙1﹚未習慣;﹙2﹚愛面子。恐怕講得不好;﹙3﹚背包袱上陣。有此數端,豈有不心跳之理?此皆著相,心未空盡之病。你但一切放下,如入無人之境,無講與聽講者,則心平氣和,妙義油然而生矣。
(4)打坐昏沈。如睡著即無用。如似睡非睡,內裏仍了了分明,乃昏定。此時不用提持,如投石水中,任其一沈到底,則豁然開朗。一提反而壞事。日間事務多,打坐不得力,乃定功不夠也。所以做事時不作做事想,方可心空無住也。
(5)“外境來時,感覺靈敏,念起即覺,但想要去掉卻難。”此語矛盾,果能念起即覺,還要去個什麼?《圓覺經》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既然妄念起時已經覺了,妄念即化于無形,根本沒有東西了,還要除個什麼?如果說,妄念起時雖已知道,但還在頭腦裏盤旋不去,那你根本未覺,還是著在相上。那就要禅錘打死這著境的妄心。你如用“忘”字得法,大可用之。
(6)授課應該備課。但不要執著,穿衣吃飯,無取無舍,一種本懷自盡,即是大道。遇不平常處,凜覺而化之。此等工夫,原不是一蹴而就的,須經千鍾百煉才行。你還年輕,只要努力向這個目標奮鬥,自有水到渠成之日,望你好自努力。
64. 功夫做到空沈死寂;講課、寫文章時腦子也不好使了。這些是你將有一個飛躍進步的前奏。不要害怕,盡力同它磨拶過去,自然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風光。
65. 來信說,“此次經曆大有進步,超越了許多心理上的障礙,于諸事緣上自在多了。”本來一切障礙,俱爲“有心”;心如空淨,即無挂礙。修法悟道,即爲空卻此“心“,不在于得神通玄妙也。
今之學道者,都在求神通玄妙,而不知空心,以致走入歧途,實可悲也。心不空淨,即或發神通;非但不得自在,而且多一層障礙。于學佛有損無益,是又不可不知也。
初一你去河北,對諸禅者,隨宜談話,當說禅者說禅,當談密者談密,不必拘于一格。因法無定法,因人而異。我爲法王,于法自在,而不爲境與人所障也。
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的。先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然後立定腳跟,勤除舊習,不爲任何邪說動搖,將來一定成佛。若用法修什麼神通,那是周邊功勳位,任你怎麼功勳高大,也只不過是封王封候,不能爲帝﹙成佛﹚。暫時神通未發,心裏不要自屈,以爲不如人家,而畏畏縮縮。要堂堂正正地稱性而談,因人而異,隨宜施教。
66. 爲人師表確實不易,既要任勞任怨,又需受各方面的排擠、妒嫉。但這是好事,不這樣怎麼能把自己的習氣磨煉光?所以在度衆生的過程中才能了塵沙惑,不是靜坐不動能夠辦到的。經雲:“依于衆生方能成佛”,良有以也。
你不要灰心,古人聞過則喜,可改進也。對各方來言,仔細分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則德日進,道日增矣。
67. 梅雨季節,上海氣溫還算風涼,一周後出梅,即將熱浪侵襲而氣溫高漲矣。惟做功夫人須于冷、熱、寒、暑,順逆境界中鍛煉,不爲所擾,方于生死岸頭得大自在。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信函摘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