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更靈敏了。妄想多了反而會遲鈍。我們做事情要善運正念,否則怎麼做事?但做事時心不住相,隨緣應付,沒有雜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7. 問:我有時會用經書上看到的知識來評判自己的情況,這對嗎?
答:是有用的。可以將自己的言行與經書上的道理對照,檢查自己有什麼不對。寺院裏早晚課的作用,就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明白怎麼修行。誦晚課是對照經文檢查自己,這一天的行爲做得對不對;早課是提醒自己,這一天的行爲須按經文所說去做。
48. 問:《大集經》裏說:“末法時代罕一得道”,這個得道是指什麼?
答:解決分段生死,斷思惑,證無生,超輪回而常住。末法時代衆生障重慧淺,惡習深厚很難做到。
49. 問:怎樣理解無念爲宗?
答:無是無一切妄念分別,念是念真如覺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護它,時時刻刻見性,這是真用功。我們用功是靈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50. 問:處處要空,會不會落空?
答:佛法所說的空是說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說無有事物也,所說真空妙有!空是空卻執妄相的幻念。不是說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顯,有而不有,所以無可執著。有人口口聲聲說空,但卻心心著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諸所有”,不能顯現大悲妙用,正是“實諸所無”落在空無一邊。
51. 問:有人念彌陀心咒一千座後又去念阿彌陀佛,這樣可以嗎?
答:彌陀心咒就是阿彌陀佛。心咒是佛菩薩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當于一千遍佛號。當然也應該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爲除了深入阿彌陀佛的法界心體外,更要顯現彌陀的慈悲願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圓滿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體妙能,佛名是佛悲願外顯,內外一致,體用不二,方能圓成淨土的事理功德。
52. 問:證到佛位還會迷失嗎?
答:不會的。佛經中形容它如出礦之金,不與泥沙礦石混在一塊了。衆生猶如在礦之金,不是沒有金,但與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于事物。修行斷盡了無明就是去淨了沙、石的純金。就不會再迷失了。
53. 問:我們爲什麼要發願呢?
答:願爲一切事物成功之母。願能成事。所以修行須發大願,要成佛度衆生,即不怕艱難困苦,勇猛精進,遇任何挫折也不會退失初心。人如果沒有願,碰到困難就不肯修行了。我們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發成佛的大願。成佛必須靠衆生,佛是福德、智慧兩足尊。沒有大願,不做度衆生的事,福德從何而來?
54. 問:我確實感到周圍的衆生,有我的存在。佛感覺到嗎?
答:佛是圓覺遍照,圓證普利。如果他有此感覺,就不是佛了。以你的凡夫心去度量佛的心,大錯了!
55. 問:兜率淨土與西方淨土有何區別?
答:是一樣的。兜率淨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土。釋迦佛是從兜率天下降的,將來彌勒佛也要從兜率天下降,而且將來的佛都要從兜率天下降。我們這個劫是賢劫,有千尊佛出世。釋迦佛是第四尊佛,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一切佛都從兜率內院下降。所以許多禅宗大祖師都是上升兜率內院去。西方,東方都不出我們本性之外、西方的淨土和兜率淨土無二無別。
56. 問:有沒有極樂世界?
答:有。但非實有,乃真空妙有。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執著。阿彌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觀世音菩薩繼位。它比現在的極樂世界還要好。因爲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爲度衆生而現菩薩身。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勢至菩薩繼位。所以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57. 問:《淨土十要》對修淨土者很重要嗎?
答:《淨土十要》實爲修淨土的重要典籍。惜今人多不重視,只貪便利,說什麼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因之等到臘月叁十到來,不免手忙腳亂,不能生西。
58. 問:我心中沒有妄念,與西方淨土有什麼兩樣?
答:心體沒有兩樣。因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但有人說大話,心不肯空。事情來了他還著相,著相了就不是淨土。理明,事跟不上,沒用。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聖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現,執爲實有,而生事相的淨土,亦得極樂莊嚴的受用。二者心空無住,證無生正定,了見思惑,則入方便有余淨土。叁者,以廣大菩提悲願,普行六度萬行,四相頓空,實報妙現,則生實報莊嚴土。四者,果德圓極,叁身圓證,四智圓明,寂光圓常,則生常寂光淨土。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淨土之德,則離真淨土遠矣!
59. 問:如何是戒?
答:戒者,戒你心不妄動而易于入定也,故最要緊的是心戒。心不爲境界所動,于一切境,無染、無著是一切戒的根本。再由不動的妙心起饒益衆生的大悲方便,處處攝受利濟,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60. 問:善行是否主要是對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習慣,達到“無我之境”的一種方便呢?
答:善行的確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還在開智慧。“佛”者,乃覺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開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過做個享福之人罷了。福享完了,還要下地獄,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後,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則一切善行又能成爲道上的增上緣。
61. 問:世上很多人不信佛,還譏笑學佛人。故要發願救度一切衆生是否很難或不切實際?是不是只救有緣衆衆生?
答:發願要廣,不可分別有緣無緣以及親疏遠近。至于能否得度,這就須看因緣如何了,佛亦不能度無緣衆生啊!
62. 問:要度衆生,首先自己要開悟,要有神通。否則談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但如果只顧自己修法,又不度人,會被斥爲自了漢。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答:你的觀點錯了。現在自己修法正是爲了度人而修的,不是爲了自己尋快樂而修行,這就是菩薩心腸的大乘法。反之,只爲了自己出苦海,不顧他人即爲小乘法。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指人入歧途。假如以神通來度人,那麼外道與魔王都有神通,他們都能度人嗎?你們修法都著神通,這是大錯!須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開發般若!
63. 問:請問師父理上悟的和親證的體應該是一個吧?
答:對!體雖無異,但事用不同。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則非,證悟的,則能遇事不惑,對境不動。
64. 問: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區別?
答:等你定功深入,睡著亦是了了分明的,而不是昏昏沈沈的。
65. 問:怎樣才是真性妙用?
答: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于沒有做,這就是真性的妙用。乃至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體大用。
66. 問:我現在知道了,一切東西全是佛性的變化。但還會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時感肉體上的痛苦。碰到物質上有障礙時,亦作不了主了。
答:你還是著相心未曾空啊!而且定力很差,你應該多打坐,培養定力。理解是妄識,不管用。必須將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真正保護心不隨境界轉,走路也會脫掉,沒有個“我”在走路,沒有馬路,沒有汽車,照樣會到目的地。真做功夫時,睡夢中也會脫掉。解悟不行,一定要證悟。要透得過,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67. 問: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見解越少越好。只須依止善知識與一兩部經典,而不必廣研經論,老實參禅念佛,必能大事成就。這種說法對嗎?
答:修法不是不研習經論。不懂道理,怎麼修呢?這種說法是怕人著在文字裏,鑽牛角尖,不去實修,而耽誤了修行。如能在精通教理後,一切放下,不再執文字相,而腳踏實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68. 問:請師父談談“意生身”?
答:意生身個個都能出,它是從第七識生出來的。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時,它就出不來了。現在我們六根不清淨,亂動腦筋,見相著相,就把它封住了。等你清淨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來了。做氣功做得好的,心清淨了,也能出來。不過只能出一個,還不能夠要出就出。入叁昧時能出,不入叁昧時就不能出。
69. 問:現在還沒有見性,能不能起用?
答:一切時用都是我們佛性的作用,否則怎麼會講話,聽話呢?這就是啓用啊!我們在作用中不住相就是妙用。坐在那裏不動,不起作用。要靈活,要認真做事而不著相,這就是起用。
70. 問:中陰身與意生身的區別?
答:兩者不同。中陰身是前身已死,後身未形成,還沒有投胎時的陰身。而意生身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是爲濟度衆生如意受生的菩薩身,意生身有叁種: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足無行作意生身。
71. 問:靈魂與佛性有什麼區別?
答:靈魂是佛性與無明的和合。如你沒有識得本性,著相的,就是靈魂。有分別心,有粘染的就是靈魂。魂與魄也有區別。有人說叁魂七魄,就是叁分靈魂七分魄。魂是陽氣,魄是陰氣。人身上都有陰陽,陰極、陽極。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叁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將黑暗的一面,執著的習氣化掉。純陽祖師叫純陽,即陰氣都消光了。著相出不了叁界,著了陽神還是有生死,須一點都不著才好。
72. 問: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我等凡夫怎麼能在二、叁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無明,並能住六道裏而度生呢?
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盡無明住六道裏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證深淺,隨自己願望往生淨土或隨衆生住世。
73. 問: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傳法?
答:修法人真正開悟證道,才有資格傳法,“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你不是過來人,不知道路徑怎麼可以亂傳人。修法過程中有疑問需要人指點,如行人在十字路口向那裏轉彎,要人指點,你自己沒過這條路,怎麼能瞎指點人,豈不是以盲引盲,一齊走向地獄去了。…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