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瞋癡等毒素,故招致外毒來侵。今既能受持藥師法門,承佛本願功德加持,自可消除宿業,增長慈悲;內毒既消,則外毒豈能爲患?所以得免一切怖畏之難。

  

  

  叁免外侵內亂難

  

  

  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是衆生共業所感,屬于國難,都會禍國殃民,給人間帶來疾苦。特別是我們生逢亂世,生活于內憂外患中,生命財産,都受威脅,怎能安枕無憂?際此憂患不安之時,若能依前文所說供養之法,修持藥師法門,專心憶念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號,承此供養受持的功德,與藥師如來本願神力加被,自可消除衆人的共業,得免外侵內亂的災難。

  

  

  四免毀犯墮落難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余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叁惡趣生。

  

  

  前叁難通于一切人,今此難則限于佛弟子,佛弟子毀犯禁戒,墮落惡道,亦是苦難之一。佛的戒律品類很多,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說:戒有上中下品,五戒是下品,指在家男女所應受持的戒;十戒是中品,指出家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戒;具足戒是上品,指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戒。然則菩薩戒,該是上品的上品;因爲前叁戒只是菩薩戒的前方便,正如善戒經所說:必須受持五戒,始可受沙彌、沙彌尼十戒;必須受持沙彌、沙彌尼十戒,始可受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戒受持清淨,然後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

  

  菩薩戒,是指《瑜伽菩薩戒本》所說的四十叁戒,或《梵網經》所說的十重四十八輕戒;具足戒中,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比丘尼戒是叁百四十八。今經中說:「菩薩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應當別有戒本或經論所載,留待他日查證。

  

  戒是修行的根本,成佛的基地。《大智度論》說:若下持戒生人間,中持戒生六欲天,持戒又修四禅八定,生色無色界天。上持戒又分上中下:下持戒清淨,得阿羅漢道;中持戒清淨,得辟支佛;上持戒清淨,終得佛道。是故凡佛弟子,皆當受持佛所製的戒,直至一期壽盡,生命終止之前,都不應該再事奉其余天魔外道,「惟當一心歸佛法僧」,或受持下品五戒,或受持中品十戒,或受持上品具足戒,甚至受持上上品菩薩戒。如果「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而能夠發露忏悔,痛改前非,又能專心稱念,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自可蒙佛本願功德威力慈悲攝受,得免墮落叁惡道的苦難。

  

  

  五免女人難産難

  

  

  或有女人,臨當産時,受于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彼如來者,衆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當今醫學昌明,産科技術,日益進步,婦女生産,雖然痛苦難免,但已非災難;不過,如果産婦生理發生問題,或母子互有宿怨,將會導致難産,何止痛苦萬分,且生命危在旦夕。此時産婦本人,若能至誠懇切,稱念藥師如來聖號,或其家屬代爲受持藥師法門,恭敬供養叁寶,則不僅衆苦皆除,轉危爲安,順利生産,而且所生之子,絕不會醜陋殘疾,或是夭折;而是六根具足,相好端莊,聰明伶利,人見人愛,自少而壯而老,皆平安穩定,少病少惱,不被非人類的鬼神,奪其精氣。

  

  或有人言:婦人産子,最爲汙穢,此時念佛,豈非猥渎神靈?當知諸佛菩薩,並非一般內心仍有喜怒愛惡之情的神靈,而是超越叁界六道一切是非好醜,染淨諸法的出世間聖人;淨與穢的分別,愛與惡的情懷,皆是衆生境界,與佛菩薩無關;何況諸佛菩薩,等視衆生,猶如赤子,衆生患難,不問淨穢,無不施救。例如慈母,眼見子女墮落毛坑,必然舍命搶救,絕不會因厭惡其臭穢,而袖手旁觀,任由其溺斃。故衆生有難,不管是在水裏火裏,無論是淨是穢,但能專心稱念佛的聖號,必然得免于難,無需置疑;不應該僅憑一己的固執,妄生分別淨穢,自誤誤人。

  

  

  八、問答除疑勸信受

  

  

  (一)問答決疑顯能信希有

  

  

  前文釋尊贊說,藥師如來種種功德,微妙難思,恐人聞而不信,將招致謗法墮落之罪;是以于此欲借問答,以除衆疑。本來文殊菩薩,是此經的發起衆,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對于佛的境界當然明了,怎會不信?因此,釋尊唯有征問阿難,是否能夠信受?以顯信受的功德。

  

  

  (1)佛問阿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爲信不?

  

  

  阿難譯名慶喜,是佛堂弟,于佛成道日降生,後從佛出家,佛弟子中,多聞第一;于佛所說十二分教,皆能信受不疑,且持佛法藏,永憶不忘。今釋尊稱揚贊歎,彼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依正莊嚴,行果功德,此正是諸佛最深奧、最秘妙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盡知,等覺菩薩猶如隔紗觀月,朦胧不清,何況阿難示現凡夫,當然對于佛所證之實相理體,感覺高深莫測,即使是佛從理體所起,濟物利生的方便妙用,亦無法理解,唯有從信接受,故佛問阿難:「汝爲信不」?

  

  

  (2)阿難答信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大德」,是顯示佛的智慧福德究竟圓滿,含有極尊重的敬意。「契經」,是顯佛所說的教法,無不契理,契機。若不契理則失法之體,若不契機,則失法之用;故凡佛所說,皆能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衆生的根機,因名契經。阿難能夠「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主要原因是深信十方「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衆生因意業不淨,充滿貪瞋癡,故身則殺盜淫,口則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特別是人皆爲自己的利益,或爲面子問題,往往顛倒是非,妄言诳語,欺騙對方。諸佛聖人,叁惑盡,叁德圓,故叁業清淨,離諸過失,凡有所說,無不真實。如金剛經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是以令人深信不疑。

  

  世尊以下,是阿難舉喻以明其信心。妙高山,梵語須彌盧,譯爲妙高,衆寶所成,爲諸山之王,安然不動。日月宮殿,居于須彌山腰,繞須彌山而運行;除非壞劫叁災起時,始可令日月墮落,令須彌山傾動。今阿難言:即使可以令天上的日月宮殿墮落,可以使妙高山王傾動,而他對諸佛所說契經的信心,亦不動搖,絕對不懷疑。

  

  

  (3)不信之失

  

  

  世尊!有諸衆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反生誹謗,彼于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信有淺深,信而不解,是淺信;信而能解,謂之深信;深信則如樹生根,堅牢不移名爲信根。阿難自己對佛所說,雖然深信不移,但又憂慮末法衆生,不能信受,反生誹謗,招致墮落。故對佛言:有很多衆生,因「信根不具」足,故「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不能理解,心生疑惑,只憑自己妄想識心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就可以獲得如是殊勝的功德利益呢?由于智慧淺薄,不能理解佛的境界,因此不信,反而生起誹謗之心,何止于生死長夜中,失去學習佛法的利益,並且因誹謗佛法的罪過,將要墮落諸惡趣中,流轉生死,受苦無窮。

  

  

  (4)無疑免墮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由于阿難說出不信的過失,故佛接著告訴阿難:是諸有情,若果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能夠以清淨的信心,至誠恭敬的受持佛的聖號,不生起絲毫懷疑迷惑之心,則必蒙佛力加被,得生佛國,或生善處,不會再墮落惡趣受苦。如果說:至心受持藥師法門的人,還會「墮惡趣者」,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無有是處」。

  

  

  (5)能信希有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阿難!人身難得,于叁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于是。

  

  

  「此是諸佛甚深所行」,是指諸佛行願的功德,亦即是諸佛權實二智的境界。諸佛以實智證理,權智鑒機,然後從體起用,分身無量,于十方界,利樂有情;此等權實不二,真俗圓融,事理無礙,悲智雙運的事,既非一般凡夫所能想象,亦非二乘聖人,或權乘菩薩可能理解,故言「難可信解」。今阿難堅決言信,不過是憑佛威神之力,由尊敬而起信仰之心而已,並非對佛果功德親自體會如實信解。因爲聲聞、緣覺二乘聖人,只斷見思煩惱,智慧有限,是無法理解佛所證、所行的境界。至于「未登地諸菩薩等」,是指別教地前菩薩;別教十信位菩薩,僅伏見思,位在外凡。初住只斷見惑,七住能斷思惑,八、九、十住斷界內麈沙,伏界外塵沙;十行斷界外麈沙,十回向始伏無明,皆在內凡位。此等叁賢位菩薩無明未破,法性未顯,豈能如實際理地而信而解?即使登地菩薩,分斷無明,分證法身,雖能信解實理,但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又不知叁地的境界;既下地不知上地,又豈能得知,諸佛所行之處?故言:「皆悉不能如實信解。」

  

  「唯除一生所系菩薩」,指別教等覺菩薩。在別教言,…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