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本願功德經》;二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叁名《拔除一切業障》。中文各種譯本,經題雖有出入,但大都不離第一名題的範圍。今依玄奘法師的譯本,經題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藥與琉璃光是譬喻,師與如來是人,本願功德是法,故本經的別題,在叁單(單人、單法、單喻),叁複(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人、法、喻)的七種立題規則中,是具足人、法、喻叁種而立名。
梵音「鞞殺社窭噜」,義譯名「藥師」;藥有治病之功,師有教導之義,故凡能知藥,能配藥,能教人用藥治病的人,皆可以名爲藥師或醫師。藥有良藥,有毒藥,也有無上的法藥。能解除病苦,有益人身心的是良藥;損人健康,危害人生命的是毒藥;不止治標,還能治本,令人身心康複的是法藥。醫有庸醫,有良醫,也有無上大醫師。精通醫術,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的是良醫;醫術不精,用藥不當,損害病人健康的是庸醫;若能知病知藥,標本俱治,身心兼顧,令人身心都健康的,就是無上大醫王。
藥師如來,不僅知法知機,知病知藥,而且能對症下藥,既可以醫治衆生生理上的種種疾病,還可根治衆生心理上無明煩惱的舊患。可以說:無病不醫,無疾不治,無苦不拔,無樂不與;標本俱治,令人色身健康,慧命增長,甚至法身康複,故名「藥師」,用以譬喻佛悲心救苦的德行。
梵音具足言:「薜琉璃,
喇婆喝啰阇也」,略稱「琉璃」,是一種青色寶,其體質堅固,其色如蔚藍的天空,又如澄清的海水,內外明徹,光能照物,因名琉璃光;用來譬喻佛由般若智光,掃除無明惑染的黑暗,照徹真如法界,親證諸法實相理,理智合一,光明遍照。此理智合一的心光,又名無分別智,佛依此無分別智,能出生分別一切差別相的分別智(後得智),故此心光,又名根本智。藥師佛以根本智證實相理,得佛果菩提;用後得智入俗利生,分別衆生不同的個性與病情,而施與種種不同的法藥,能夠徹底拔除衆生身心的重病,故名「藥師琉璃光」。
「如來」,梵音「怛他揭多」,是佛十種通號之一。諸佛共證真如理,佛佛道同,謂之「如」;諸佛無不倒駕慈航,來人間說法利生,示現有生滅去來,謂之「來」。在藥師佛言:「如」是指琉璃光,譬喻佛智證理,如同十方諸佛;「來」是指藥師,表示佛本慈悲心,來入世間救濟衆生,施與種種法藥,普令衆生,離苦得樂;故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正是顯示佛超越的智慧,與廣大的慈悲。
又藥師是解脫德,琉璃光是般若德,如來是法身德;法身是體大,般若是相大;解脫是用大。藥師如來成菩提時,圓證叁德,具足叁大,但叁大不離一心,一心具足叁大,叁一圓融,不可思議,因此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稱念佛名的人,可以消災障,增福壽,故又名消災延壽藥師佛,但我們持名念佛時,應該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本願功德」,是指佛因中行菩薩道時所發的誓願,及其由願行功力,所成就佛果上的功德。諸佛因中修行所發的誓願,有通有別,通則指四弘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及《十地經》所說,菩薩應發供養、受持、轉*輪、修二利行、成熟衆生、承事、淨土、不離、利益、成正覺等十大行願。別是指諸佛修行時,個別所發的宏願。如千手觀音的六願及十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又如阿彌陀佛的二十四願與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願,以及棠藥師七佛如來的四願,八願,十二願,乃至十方諸佛,各有其基本不同的宏願,謂之本願。
本願,必須修諸功德,憑借種種功德的力量,方可得遂本願,所謂:「以願導行,以行滿願。」如是願行相扶,始可成就功德;若然有願無行,則願屬虛發,無濟于事。但行有正行,有助行,有共同的修行,亦有個別的修行;諸佛菩薩因中修行,除同發四弘誓願,共修學六度、四攝等大乘法門外,還依據本願個別而修行,是以成佛時其證理雖然一致,但其依正莊嚴,種種殊勝功德,卻彼此互異,故言:「本願功德」。藥師如來,既發十二大願,又能依願起行,由願行的功力,圓滿成就佛果上的殊勝功德;所以本經的別題,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
「經」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梵言「修多羅」,譯名「契經」,意思是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或身教,無不上契十方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一切衆生的根機。以其契理故,放之四海而皆准;以其契機故,曆萬世而恒新。不因時代的轉變而被遺棄,不因地理環境的互異而不適應;永遠能作爲衆生的模範,社會的軌則。若然人皆能以佛法,作爲生活的指南,以佛教的真理,作爲社會的規則,一定可以遠離罪惡,拋棄災難,令社會安定繁榮,使群衆幸福快樂。特別是若能依照本經所說的法門,如法受持,則無論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種族,都可以所求皆遂,遇險得救,遇禍成祥,甚至消業障,增福壽,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故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是教,如來是理,本願功德是行,由萬行之因,而成就佛道的殊勝功德是果;是以本經的經題,概括教、理、行、果。教是了因佛性,理是正因佛性,行是緣因佛性。正因雖然本具,但必須由緣了二因方顯;故本經所顯的理體,是以藥師如來全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爲主體;以福慧二嚴,成就佛道爲宗旨;以滅惡生善,拔障利樂爲功用;以方等爲教相。
叁、介紹譯者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是本經的譯題。唐,是譯經時代,指中國唐朝;叁藏法師,是譯經者的德號;叁藏,指佛所說的經、律、論叁大類的聖典。經能令人明心見性,屬定學;律能規範人的叁業,屬戒學;論能令人分辨邪正,屬慧學;戒定慧叁學,是佛法的總綱,故舉叁藏即總括全部佛法。今言叁藏法師,意思是說:翻譯此經的人,並非普通一般的譯師,而是能夠精通經、律、論叁藏經典,自己以叁藏佛法爲師,又能弘揚叁藏佛法,爲人天之師的大法師。
玄奘,正是叁藏法師的名號,本經的譯者。關于唐叁藏西天取經的故事,在中國舊社會中,婦孺皆知。不過傳說中的玄奘法師,與佛經記載頗有出入,在本人拙作《一個偉大的留學生》中,曾將其偉大的事迹介紹相當詳盡。法師俗姓陳,是中國河南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幼年即聰慧好學,自從跟二哥長捷法師出家後,即遍參名德,研究經論,因當時佛教宗派很多,傳授各異,深感困惑,于是立志親往印度遊學。在中國唐朝貞觀元年,偷度玉門關,爬雪山,越峻嶺,曆盡艱辛,終于到達印度,遍遊諸國,苦學十多年,然後于唐貞觀十七年間,榮譽歸來,即奉唐太宗之命,在長安弘福寺,展開翻譯經典的工作。先後譯出經典共七十叁部,一千叁百叁十多卷,與舊譯泰鬥羅什法師,平分譯經天下,在譯經史上,寫下光輝燦爛,永垂不朽的一頁。此經是在當年奉皇帝的命令而譯的,因言:「奉诏譯」。
本經翻譯爲中文,共有五種譯本:
一、是中國東晉時代,吉友法師初譯此經:名「佛說灌頂拔除罪過生死得度經」,無獨立本,是附加在「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屬最後一卷。
二、是中國南北朝孝武帝時代,慧簡法師在鹿野寺再譯此經,名「藥師琉璃光經」,但已失傳,不過在古藏經目錄中,尚載其名,又在第叁譯本序文中,亦曾述及此事,故信有此譯。
叁、是隋朝文帝大業十一年間,法護法師因慧簡法師,梵文譯華語欠佳,故複譯此經,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四、是唐朝玄奘法師,奉唐太宗之命,又譯此經,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五、是義淨法師于遍遊印度歸來時,複譯此經,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其內容與奘師所譯的互有出入,特別是詳載佛說七佛名號,及其本願功德,依正莊嚴等,則爲奘師譯本所無。
原因是七佛因中行菩薩道時,所發宏願,雖然數目不等,但同是注重人間資生事業與現世福樂,同是本其慈悲願力,消衆生的業障,救衆生的病苦,除人間的種種災害與禍患,令衆生轉疾病爲安康,轉禍患爲吉祥,免諸苦難,增福延壽,因此同名藥師佛,又名藥師七佛如來。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已包括前六佛所發的四願與八願,是以奘師略而不譯。由于中國人喜歡簡略,故玄奘法師的譯本,在中國弘傳至廣,現在講解此經,就是采用玄奘法師的譯本。
四、敘述本經的緣起
(一)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講解此經,可分爲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叁大段。自如是我聞以下,是序分;自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以下,是正宗分;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以下,是流通分。
序分中又可分爲通序與別序,通序又名證信序,用以證明此經的真實性;別序,是說明佛說此經的因緣。以上這段經文,屬于通序,亦即是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薄伽梵」是說法主成就;「遊化諸國,在廣嚴城樂音樹下」,是處成就;「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以下是衆成就。如是以信、聞、時、主、處、衆等六種成就,證明此經確實是佛金口親宣,是阿難親從佛聞。如現代的會議紀錄,必須要紀錄開會的時間、地點、出席人數、主席、書記,以及討論的議案等等,以示有史實可查,以取得大衆或後人的信任,甚至可作爲法律效用的依據。
「如是我聞」,是阿難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