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精進,守護佛法。若然七事不修,是「破軌則」。
正見有世間及出世間之別,世間的正見,是知善惡,明因果,信四大皆空,五蘊無我,信修學佛法,可了生死,可證
盤;出世間的正見,不止理解諸法空性,還要深信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自己要發菩提心,勤求佛道,還要廣度衆生,令成佛道
如果有人雖然戒行無虧,也能遵守僧團的儀軌法則,可是思想錯誤,心念不正,得少爲足,甚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每每傳播謬論,導致別人曲解佛教,是「毀正見」。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這又是一類知見雖正,但學識膚淺的修行人,往往固步自封,不肯親近善知識,多參飽學,對「于佛所說契經」的甚「深義」理,當然「不能」理「解」明「了」。每以佛的不了義經,作爲了義教,自誤誤人,實在罪過。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此又是一類思想有問題的學佛人。雖然肯廣學多聞,增長個人的佛學知識,卻因此貢高我慢,目中無人。或不專精佛典,而學異端邪說,以爲博學多才,殊不知反而因此,生起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自心的緣故,往往以爲自己的見解正確,而說他人的知見不對,因爲「自是非他」的結果,「嫌」棄毀「謗」了佛的「正法」,成「爲魔」鬼的「伴黨」而不自覺。「如是」破戒、毀正見、棄多聞、起增上慢、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的愚蠢無智的人,不止自己的行爲,淪落于邪知邪見,同時「複令無量俱胝(百億)有情,墮大險坑。」險坑,指叁惡道,是陷害人的危險火坑,正所謂:一肓引衆盲,相牽入火坑。此等自行邪見,又令無量百億衆多有情,墮落邪見陷阱的人,可謂罪大惡極,理應永遠墮于地獄、傍生、鬼趣叁惡道中,流轉生死,無有窮盡。
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爲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此明聞佛名號,即得離惡生善益。惡行指破戒、邪見、謗法等罪行;善法指正見、精進等善行。惡行的人,若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可獲得佛的本願功德神力加被,而能舍惡行,修諸善行;由于轉邪歸正,轉惡爲善,則善因得善果,再「不墮惡趣」,而得解脫叁惡道之苦。
假「設有」業障深重的人,雖聞佛的名號,仍然「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不能避免「墮惡趣者」,但「以彼」藥師「如來本願威力」,能「令其現前暫聞」藥師佛的「名號」,以此聞名功德,罪惡衆生即可從彼惡趣命終,還生人趣,而且得正見精進,修學佛法,善于調攝身心,令自己意樂出家修行,便能舍離家庭,趣向非世俗之家,而入如來法王之家,在「如來」的正「法中,受持學處(戒律),無有毀犯」,並且正知正見,勤求多聞,故能了解佛經的甚深義理,遠「離增上慢」,不再毀謗正法,不致墮落邪見爲魔伴侶;如是「漸次修行諸菩薩」所修學的六度萬行,即可「速得圓滿」諸波羅密,而成就佛果菩提。
此是藥師如來,用戒度、進度、慧度之藥,對治衆生毀犯、懈怠、邪見等病,故能令犯戒、邪見、不求多聞的衆生,聞藥師佛名號,即可消滅毀犯、邪見、謗法等罪,而得持戒、正見、多聞等利益。
(3)滅嫉妒毀他罪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悭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墮叁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爲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
人的富貴與貧賤,成功或失敗,皆由人宿世業力所使然,既非人與,亦非天賜,一切都是由自己自作自受。可惜世人無知,不肯努力自求多福,反而怨天尤人,每悭自己的所有,妒忌他人的成就,既貪求不已,心無厭足,且不喜他善,不耐他榮;往往自贊毀他,造種種惡業,《瑜伽菩薩戒本》言:「他實有德,不欲贊美,他實有譽,不欲稱揚。」反而惡意中傷,讒言毀謗,令人間「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是非
起,道德淪亡,可謂罪業深重,當然要「墮叁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完地獄,餓鬼道中種種劇烈苦果報應之後,即「從彼」惡趣「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既要忍受「饑渴逼惱」;又要常爲人背負重物,「隨路而行」。畜生報盡,即使「或得爲人」,仍然要受「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種種苦楚,一輩子「恒不自在」。
恒被鞭撻,是嫉妒的余報;饑渴逼惱,是悭貪的余報;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是自贊毀他的余報。可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正報受盡,還要受其余報,我們誠應時刻警惕,勿作惡因,免招苦果。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複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衆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果此類有情,往昔在人道中,悭貪嫉妒之時,如有機會「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惡報受盡,善因種子發生現行,即得複憶念藥師如來的名號,又能「至心歸依」藥師如來,藥師如來即「以佛神力」,加被此等生居下賤,不得自在的有情,令得「衆苦解脫」,同時還得諸根聰明伶利,智慧多聞,恒常發心追求大乘殊勝的佛法,而且常得值遇善友提攜,遠離惡知識,永遠斷除魔罥網,而能沖「破無明殼」的蒙蔽,枯「竭煩惱河」的沈溺。
無明煩惱,纏縛衆生,障蔽心智,猶如人墮在殼中,不見天日;若能突破無明煩惱的障蔽,令人內心智光顯現,照見真理,謂之破無明殼。叁惑煩惱,能令衆生長期漂流生死苦海,求出無由,猶如暴漲的河流,有滅頂之患,謂之煩惱河。今既能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又能如法修行,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力量,斷除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其余枝末煩惱的河流,亦隨之而枯竭,是名竭煩惱河。當知煩惱,是滋潤生死的源泉,是導致衆苦的根本;今既能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自然可以「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折磨。
此是藥師如來以福慧二嚴之藥,對治衆生不修福慧之病;悭貪嫉妒,是不修福德;自贊毀他,是缺乏智慧。由于衆生貧窮無福慧,故被悭貪嫉妒心所驅使,作諸惡業,而招致叁惡道種種劇苦。幸而往昔得曾聞藥師佛名,以及今複憶念的功德,即可消滅悭貪、嫉妒、自贊毀他之罪,而得解脫衆苦的利益。
(4)滅鬥訟咒詛罪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
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輾轉常爲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
術,而
詛之;魇魅蠱道,
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好喜乖離」,指個性乖張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歪曲事實,說離間語,向甲說乙的不對,向乙說甲的不是,挑撥離間,鼓勵仇恨,目的是令彼此不和,從中取利,屬于口的惡業。更有一類好勇鬥狠的人,每因小事,即互相鬥爭,或口誅筆伐,甚至鬧上法庭,訴諸法律,結果兩敗俱傷,惱亂自己,又惱害他人。這種毫無道德修養的人,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心則貪瞋癡,如是「以身語意」叁業,「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豈止「輾轉常爲不饒益」自他的「事」,而且更進一步「互相謀害」;在力不敵時,不惜采取邪惡之術,危害對方。例如禱「告山林樹」木的樹神,以及野「冢」孤墓之間的鬼「神」,請求樹木鬼神代爲報複。或「殺」雞鴨牛羊等「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鬼神,請祂們傷害對方,以泄心中憤恨。或書寫自己怨恨之人的名字,及其生辰八字,又造「作其形像」,以種種邪「惡咒術而咒詛之」;或以「魇魅蠱道」謀害對方。
藥叉,即是夜叉,譯名疾捷;羅剎,譯暴惡;魇魅,譯名甕形,皆是惱害人的惡鬼。「蠱道」,劇毒謂之蠱,蠱惑之道,是集衆毒蟲于一處,讓它們自相殘殺,剩下最後一只,將它燒死,磨成粉末,暗中放入仇人的食物中,毒死對方。
「起屍鬼」,是用咒術,令死屍活動,然後給與刀劍,教令去斷彼仇人的性命,以及損壞其身體。此皆是瞋恨心重,又心術不正的人,所用不道德的惡毒手段,若不悔改,勢必墮落叁惡道。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輾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爲饒益。
「是諸有情」,是指被謀害的人。「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仰仗佛的威德神力,使「彼諸」陷害自己的「惡事」,悉皆不能危害,反而能令惡鬼惡人,「一切展轉,皆起慈心」,變成「利益安樂」人間的善鬼善人,再「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彼此「各各歡悅」相處,于自己所有受用之物,即使貧窮困苦,亦能安守本份,生于歡喜知足想,不再爲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而去侵害或陵辱他人,同時能「互相饒益」,和衷共濟。
此是藥師如來,以忍辱之藥,對治瞋心的病,是以因瞋恨心而喜歡鬥訟,惱亂自他的衆生,得聞佛名,即轉瞋恨爲慈悲,轉凶惡爲良善,轉互相侵犯,互相陷害,爲互相饒益;令自已與他人,皆得安享其樂。
(二)持名增福得生善處
(1)得生佛國益
複次曼…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