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今言摩诃薩,簡非初發心的凡夫菩薩,亦非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的淺位菩薩,而是已登十地,甚至證等覺的深位菩薩,故言:「菩薩摩诃薩」。此等爲菩薩衆代表的大菩薩,其數共有叁萬六千之多。當然,亦有其他無量無數的菩薩在座。

  

  「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是在家的佛弟子。國王是一國之主,大臣,是國王的輔助,包括文武百官在內。婆羅門譯名淨裔,是佛未出世之前,印度四種階級中,最權威的宗教家,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由于當時印度社會,極度重視拜祭,因此産生一類地位特殊的祭師。居士,是擁有無量財富的資産階級,爲工商界的領袖,屬于當時社會的優秀份子;不過中國每稱在家學佛的人爲居士,意思是居家之士,是不符合居士原本的意義的。現只舉出在座有地位、有份量的人,作爲人乘的代表,至于其他參與法會的群衆,當然還有不少。

  

  「天龍八部」,是人乘以外的衆生。天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別,叁界共有二十八天。龍有四種:一是守天宮殿的龍,不落人間,二是能興雲致雨,利益人間的龍,叁是能決江開渎的地龍,四是守護轉輪聖王及大福德之人的寶藏之龍。不管是天龍地龍,都是畜生道中有不可思議神力,能護天,護人,以及擁護佛法的一類。

  

  八部,是在天龍二部外,加藥叉、幹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等六種異生,合名八部。國王大臣等是人,天龍藥叉等屬于非人,故言「人非人等」。人是諸佛主要教化的對象,非人是一類曾經接受佛法熏陶,發願護持佛法的善神。如是無論是小乘、大乘、人天乘,以及天龍八部,都有無量衆多,隨佛住在樂音樹下,態度恭敬,內心尊重,散布在佛的四周,圍繞著佛,希望佛爲他們宣說微妙的法門。

  

  

  (二)文殊啓請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這段經文是本經的別序,敘述本經發起的因緣。爾時,即無量大衆,圍繞于佛,渴望佛爲他們說法之時;法會中有一位菩薩摩诃薩,名曼殊室利法王子。新譯名曼殊室利,與舊譯文殊師利,只是譯音稍異,譯義同是妙德,或名妙吉祥。法王是佛的德號,在法華經中佛言:「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是指能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種的大菩薩;如國王的太子,將來一定可以繼承王位一樣。因爲此經所說,是佛果依正莊嚴,及諸佛果上教化衆生的利他功德,非法王之佛不能說,非智慧第一的法王子不能問,是以文殊師利菩薩,承佛威德神力所使,即從座位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印度的服裝,平時遮蓋兩肩,當禮佛,或請佛說法時,就要偏袒右肩,同時右膝著地,以表示恭敬尊重。

  

  若然在表法言:承佛威神,是表示依體起用;從座而起,是表示從空涉有,入俗利生;偏袒右肩,是表示上承佛德;右膝著地,是表示下濟有情;曲躬低頭,是表示願意順從佛的意旨;合十指掌,是表示願意實踐施、戒、忍、進、襌、慧、方、願、力、智等十度,福慧雙修。

  

  曼殊菩薩在請佛說法之前,先稱一聲「世尊」!表示至誠親切。「惟願」,意思是說:我此刻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請佛「演說如是相類」的「諸佛名號」,以「及」諸佛原「本」因地所發的「大願」,與其所成就佛果上的「殊勝功德」。爲甚麼?因爲希望「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的緣「故」。

  

  文殊菩薩說明啓請的原因,是爲了利樂被業障所纏的衆生,令末法時代,一切有情,皆得業障消除,獲得身心安樂的利益;由是可知,文殊菩薩的啓請,純是出于大智與大悲。以其大智故,深知佛滅度後,由像法轉入末法時,衆生業障深重,特別苦惱,必須救濟;以其大悲故,非常悲憫同情,末法時代的苦惱衆生,希望拔衆生的苦,與衆生的樂;然欲想究竟拔苦與樂,就要仰仗諸佛的慈悲願力,及其由願力所成就的殊勝功德。因此,懇請釋尊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

  

  「如是相類」,有通有別;通是通于其他經典所說,如是相類似的佛號,及其功德;別則是指本經所說的,藥師七佛如來的本願功德。本經下文說:「亦如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功德,等無差別。」據此可知,釋尊在說此經之前,曾說阿彌陀佛等諸佛名號,及其大願與功德,如是互相類似的法門。因爲藥師彌陀,利生的方便,雖然偏重于現生與後世不同,但同是因中發願,嚴淨國土,成就衆生,拯救有情,超出六道輪回的無上大願王;琉璃極樂,同是七寶所成,功德莊嚴,衆生生者,皆是寶華化生,具足大丈夫相,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得不退轉,終成佛道的清淨佛國土。釋尊慈悲,憫物長迷,不僅開示彌陀法門,教念佛衆生,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橫出叁界,揖別生死。同時還要演說:藥師法門,令受持者,得現生福樂,業障消除,不墮惡趣,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令娑婆世界的苦惱衆生,生前死後,都有真正歸依處,都可以離苦得樂;不致永劫沈淪生死,被困六道。文殊師利菩薩,深深體會佛意,並承釋尊慈悲願力所驅使,起座啓請,故釋尊即爲我們演說:藥師七佛如來的本願,及其本願所成就佛果上種種殊勝的功德。

  

  因爲藥師七佛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所發別願,相互類似,同是正視人間疾苦,而思以救濟的大乘行者;同是發願當來成佛時,令聞名、稱念、禮拜、供養的衆生,即得業障消除,卻病延年,所求皆遂的菩薩摩诃薩;同是成就佛果殊勝功德,而能運用種種權巧方便,先令衆生獲得現生福樂,身心健康,然後啓發衆生的心智,導衆生舍邪歸正,去惡修善,乃至證得佛果菩提的無上大醫王。可以說:藥師七佛如來,因中發願,以及果上利他功德,都共同互「相類」似,故如是相類等四句,是別指藥師七佛如來,及其因中所發的宏願,與其本願所成就佛果上種種殊勝的功德。

  

  「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此正是文殊菩薩,請佛演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的主要目的。佛經言業障,是包括煩惱障與報障。衆生由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引發種種不良的心理,障蔽心智,不明事理,不信因果,是煩惱障;人因煩惱的擾亂,頭腦昏昧,心神不甯,導致種種不合理的行爲,形成種種不良的習慣,障礙止惡修善,謂之業障;再由不善的惡業,招致衆苦交煎的果報體,障生善處,障修佛道,長期沈溺六道生死,求出無由,是名報障。如是惑業苦叁,循環不息,衆生也就不可能抗拒不幸的命運,而要接受種種災害與苦難。所以我們欲想離苦得樂,首先就要消除業障;然欲想消除業障,非仰仗諸佛本願功德不可。

  

  佛滅度後,正法住世可分爲叁時五期。叁時即是正法壹千年,像法壹千年,末法壹萬年。正法時期,佛教僧團,一切如法,有修有證,與佛在世無異;像法時期,出家修行的人多,得證聖果的人少,徒具形象,實已失真;末法時期,衆生善根短少,業障深重,加以魔強法弱,佛教團體,大都份不務真修,莫論證聖。此叁時中,可分爲五期:最初五百年,正法盛行,有修必證,名解脫堅固時期;第二個五百年,修習禅定的人多,獲得解脫的人少,名禅定堅固時期;第叁個五百年,像法開始,人多舍禅定而好多聞,研究經典,執著語言文字,有解無行,名多聞堅固時期;第四個五百年,禅教俱衰,解行都無,人多不學習無漏法,但事有漏行,力修寺廟,建塔造像,以求人天福報,名福德堅固時期;第五個五百年,學佛的人,我執熾盛,宗派林立,黨己非他,橫生爭端,名鬥爭堅固時期。今言「像法轉時」,即由像法轉入末法時期,亦即由福德堅固時期,轉入鬥爭堅固時期,衆生被業障所纏,衆苦交煎,無法自拔。曼殊室利菩薩慈悲,爲令末法衆生,得聞諸佛名號,稱念,禮拜,供養,即得業障消除,獲得學習佛法的利益,甚至證得佛果無上菩提的究竟快樂;故請釋尊演說,諸佛名號,及其本願功德。

  

  

  (叁)釋尊許說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爲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谛聽,極善思惟,當爲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現在于北方常喜世界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名普現如來。原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一切菩薩諸佛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今隱實施權,現菩薩身,協助釋尊教化。此經前文稱爲「法王子」,今又被稱「童子」,意思是表示,文殊菩薩的般若智慧,圓明獨照,無諸雜染,既能荷擔如來家業,亦如童子的純潔天真。又諸佛菩薩教化衆生,隨類應化,身相不定,文殊菩薩喜歡現童子身,天真無邪,智慧靈巧,滿懷熱情,仁慈濟物,令人喜歡親近,承受教化,故被稱爲「童子」。因爲文殊菩薩的啓請,既可以利益末法衆生,又契合諸佛慈悲濟世的本懷,故佛雙贊「善哉」。

  

  

  纏是纏縛,衆生被自己多生多世,所作的種種業力牽製,猶如被繩子纏縛,失去自由,不得解脫一樣,極急于需要諸佛菩薩的援助與救拔。今文殊菩薩,基于大悲願力,爲救拔被業障所纏的衆生,請釋尊演說諸佛聖號,及其本願所成就的功德,令聞者依法修行,即可解脫業力繩子的束縛,獲得生命的自由與安樂。故佛贊歎其問得非常恰當之後,再叮咛囑咐文殊菩薩,要專心一意,集中精神「谛聽」,同時還要善于思量考慮,運用智慧來辨別,抉擇,所謂:「慎…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