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有依正莊嚴,行果功德,此正是諸佛最深奧、最秘妙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盡知,等覺菩薩猶如隔紗觀月,朦胧不清,何況阿難示現凡夫,當然對于佛所證之實相理體,感覺高深莫測,即使是佛從理體所起,濟物利生的方便妙用,亦無法理解,唯有從信接受,故佛問阿難:「汝爲信不」?
(2)阿難答信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大德」,是顯示佛的智慧福德究竟圓滿,含有極尊重的敬意。「契經」,是顯佛所說的教法,無不契理,契機。若不契理則失法之體,若不契機,則失法之用;故凡佛所說,皆能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衆生的根機,因名契經。阿難能夠「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主要原因是深信十方「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衆生因意業不淨,充滿貪瞋癡,故身則殺盜淫,口則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特別是人皆爲自己的利益,或爲面子問題,往往顛倒是非,妄言诳語,欺騙對方。諸佛聖人,叁惑盡,叁德圓,故叁業清淨,離諸過失,凡有所說,無不真實。如金剛經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是以令人深信不疑。
世尊以下,是阿難舉喻以明其信心。妙高山,梵語須彌盧,譯爲妙高,衆寶所成,爲諸山之王,安然不動。日月宮殿,居于須彌山腰,繞須彌山而運行;除非壞劫叁災起時,始可令日月墮落,令須彌山傾動。今阿難言:即使可以令天上的日月宮殿墮落,可以使妙高山王傾動,而他對諸佛所說契經的信心,亦不動搖,絕對不懷疑。
(3)不信之失
世尊!有諸衆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反生誹謗,彼于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信有淺深,信而不解,是淺信;信而能解,謂之深信;深信則如樹生根,堅牢不移名爲信根。阿難自己對佛所說,雖然深信不移,但又憂慮末法衆生,不能信受,反生誹謗,招致墮落。故對佛言:有很多衆生,因「信根不具」足,故「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不能理解,心生疑惑,只憑自己妄想識心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就可以獲得如是殊勝的功德利益呢?由于智慧淺薄,不能理解佛的境界,因此不信,反而生起誹謗之心,何止于生死長夜中,失去學習佛法的利益,並且因誹謗佛法的罪過,將要墮落諸惡趣中,流轉生死,受苦無窮。
(4)無疑免墮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由于阿難說出不信的過失,故佛接著告訴阿難:是諸有情,若果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能夠以清淨的信心,至誠恭敬的受持佛的聖號,不生起絲毫懷疑迷惑之心,則必蒙佛力加被,得生佛國,或生善處,不會再墮落惡趣受苦。如果說:至心受持藥師法門的人,還會「墮惡趣者」,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無有是處」。
(5)能信希有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阿難!人身難得,于叁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于是。
「此是諸佛甚深所行」,是指諸佛行願的功德,亦即是諸佛權實二智的境界。諸佛以實智證理,權智鑒機,然後從體起用,分身無量,于十方界,利樂有情;此等權實不二,真俗圓融,事理無礙,悲智雙運的事,既非一般凡夫所能想象,亦非二乘聖人,或權乘菩薩可能理解,故言「難可信解」。今阿難堅決言信,不過是憑佛威神之力,由尊敬而起信仰之心而已,並非對佛果功德親自體會如實信解。因爲聲聞、緣覺二乘聖人,只斷見思煩惱,智慧有限,是無法理解佛所證、所行的境界。至于「未登地諸菩薩等」,是指別教地前菩薩;別教十信位菩薩,僅伏見思,位在外凡。初住只斷見惑,七住能斷思惑,八、九、十住斷界內麈沙,伏界外塵沙;十行斷界外麈沙,十回向始伏無明,皆在內凡位。此等叁賢位菩薩無明未破,法性未顯,豈能如實際理地而信而解?即使登地菩薩,分斷無明,分證法身,雖能信解實理,但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又不知叁地的境界;既下地不知上地,又豈能得知,諸佛所行之處?故言:「皆悉不能如實信解。」
「唯除一生所系菩薩」,指別教等覺菩薩。在別教言,斷盡十二品無明,便登妙覺位;一生所系菩薩,已斷十一品無明,于四種變易生死中,仍有最後一番變易生死未了。四種變易生死是:
一方便生死:初二叁地菩薩,爲利益衆生,留惑潤生(即無明住地惑),方便示現有生死;滅此生死,可入四地。
二因緣生死:四五六地菩薩,由無明所生無漏有分別業,示現八相成道;滅此生死,可升七地。
叁有有生死:七八九地菩薩,由前因緣感得變易異熟果,仍有後有的生死;滅此生死,可入十地。
四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脫,一期果謝,更無有生死。
今一生所系菩薩,位居補處,是最後一種無有生死,此一生之後,即進入妙覺果位,完成佛道,再無生死矣!以其位與妙覺位相鄰,故「能如實信解」諸佛甚深所行。
在生死輪回中的衆生,不止如實信解佛果功德難,就是敬信叁寶亦難。尤其是欲界五趣雜居地,欲想保持人身不失,並不容易,故言:「人身難得」。
雖得人身,而能敬信叁寶的人並不多,試看我們的世界,數十億人口中,敬信叁寶的能有幾人?而敬信叁寶的佛弟子中,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又能至心誦念的人又有幾何?至于能如前文所說,如法受持藥師法門的人,更是少如鳳毛麟角了。是以釋尊告訴阿難,第一是得人身難,其次是敬信叁寶難,再其次是得聞藥師如來的聖號難;有人得聞藥師佛聖號,又能至心稱念更難,若能進而依前文所說,如法受持藥師法門,恭敬供養叁寶,讀誦思惟,爲人演說,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當然是希有難得,能難可貴了!
(二)結佛德無盡勸人生信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此文顯示諸佛甚深行處,難可如實理解,不易信受的原因。因爲藥師如來因中修行,無論是行菩薩道,是所發的大願,或是廣度衆生的善巧方便,悉皆無量無邊。無量菩薩行,唯是因行;無量善巧方便,通于因地果上,化物利生的方式;無量廣大願,則貫徹無量菩薩行,與無量善巧方便,總攝因果。藥師如來不僅是佛果上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說不能盡;即使是因中行菩薩道時的廣大行願,亦無量無邊,說不能盡。本經所說佛的本願功德,只是略說而已,若廣說之,即使用一劫的時間,或超過一劫的時間,亦說不能盡。因爲劫所代表的時間雖長,但畢竟有盡時,而藥師佛的廣大行願,及其善巧方便,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所以用語言解說是說不完的。
此顯示藥師佛的因行與果德,是廣大無涯,無有窮盡。因此,受持藥師法門的人,可以滅惡生善,可以增福延壽,可以消災解難,「凡有所求,悉皆稱遂」,是絕對真實的,我們應該信受奉行。這亦是釋尊說法的權巧方便,利用與阿難的問答,以解除衆生心中的疑惑,以助長我們的信心,勸導我們對于藥師法門,應該絕對相信,至心受持勿疑。
九、受持可延壽解難
(一)救病危得續命延年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
此是結集經者的敘述。當釋尊略結,藥師如來因地果上功德,皆無量無邊,說不能盡,勸人信受勿疑之時,法會大衆之中,有一位大菩薩,名曰救脫;顧名思義,可知這位大菩薩,常懷慈悲救苦之心,恒謀解脫衆生的災難,是以德立名。因爲藥師法門,偏重于解救人間疾苦,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所以由救脫菩薩,來代佛宏揚消災延壽的法門,最爲恰當。
即從座起等四句,是身業恭敬,白佛言是口業恭敬,當然由意業虔誠,然後策動于身口;叁業恭敬,是在佛前問答一定的儀規。
(1)病危垂死
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衆生,爲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幹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
「大德世尊」,是救脫菩薩尊稱釋迦牟尼佛,「像法轉時」,是指末法時代。釋尊滅度後,由像法轉入末法時,魔強法弱,衆生福薄,善根淺,業障深,故常爲種種禍患所困,苦惱不堪。諸衆生,是指人類衆生。「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幹燥,」都是「死相現前」的症狀。依佛法言:病危的人,當死相現前,若見「諸方黑暗」,該是將墮落惡道的現象;當此將死之際,父母親屬等人,圍繞在病人床前,束手無策,唯有因內心無限的悲哀而啼泣。
(2)神識受審
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彼垂死的人,自身臥在床上,前一剎那昏迷不覺,後一剎那,即見琰魔使者來「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