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被鞭撻,是嫉妒的余報;饑渴逼惱,是悭貪的余報;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是自贊毀他的余報。可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正報受盡,還要受其余報,我們誠應時刻警惕,勿作惡因,免招苦果。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複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衆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果此類有情,往昔在人道中,悭貪嫉妒之時,如有機會「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惡報受盡,善因種子發生現行,即得複憶念藥師如來的名號,又能「至心歸依」藥師如來,藥師如來即「以佛神力」,加被此等生居下賤,不得自在的有情,令得「衆苦解脫」,同時還得諸根聰明伶利,智慧多聞,恒常發心追求大乘殊勝的佛法,而且常得值遇善友提攜,遠離惡知識,永遠斷除魔罥網,而能沖「破無明殼」的蒙蔽,枯「竭煩惱河」的沈溺。
無明煩惱,纏縛衆生,障蔽心智,猶如人墮在殼中,不見天日;若能突破無明煩惱的障蔽,令人內心智光顯現,照見真理,謂之破無明殼。叁惑煩惱,能令衆生長期漂流生死苦海,求出無由,猶如暴漲的河流,有滅頂之患,謂之煩惱河。今既能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又能如法修行,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力量,斷除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其余枝末煩惱的河流,亦隨之而枯竭,是名竭煩惱河。當知煩惱,是滋潤生死的源泉,是導致衆苦的根本;今既能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自然可以「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折磨。
此是藥師如來以福慧二嚴之藥,對治衆生不修福慧之病;悭貪嫉妒,是不修福德;自贊毀他,是缺乏智慧。由于衆生貧窮無福慧,故被悭貪嫉妒心所驅使,作諸惡業,而招致叁惡道種種劇苦。幸而往昔得曾聞藥師佛名,以及今複憶念的功德,即可消滅悭貪、嫉妒、自贊毀他之罪,而得解脫衆苦的利益。
(4)滅鬥訟咒詛罪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
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輾轉常爲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
術,而
詛之;魇魅蠱道,
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好喜乖離」,指個性乖張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歪曲事實,說離間語,向甲說乙的不對,向乙說甲的不是,挑撥離間,鼓勵仇恨,目的是令彼此不和,從中取利,屬于口的惡業。更有一類好勇鬥狠的人,每因小事,即互相鬥爭,或口誅筆伐,甚至鬧上法庭,訴諸法律,結果兩敗俱傷,惱亂自己,又惱害他人。這種毫無道德修養的人,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心則貪瞋癡,如是「以身語意」叁業,「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豈止「輾轉常爲不饒益」自他的「事」,而且更進一步「互相謀害」;在力不敵時,不惜采取邪惡之術,危害對方。例如禱「告山林樹」木的樹神,以及野「冢」孤墓之間的鬼「神」,請求樹木鬼神代爲報複。或「殺」雞鴨牛羊等「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鬼神,請祂們傷害對方,以泄心中憤恨。或書寫自己怨恨之人的名字,及其生辰八字,又造「作其形像」,以種種邪「惡咒術而咒詛之」;或以「魇魅蠱道」謀害對方。
藥叉,即是夜叉,譯名疾捷;羅剎,譯暴惡;魇魅,譯名甕形,皆是惱害人的惡鬼。「蠱道」,劇毒謂之蠱,蠱惑之道,是集衆毒蟲于一處,讓它們自相殘殺,剩下最後一只,將它燒死,磨成粉末,暗中放入仇人的食物中,毒死對方。
「起屍鬼」,是用咒術,令死屍活動,然後給與刀劍,教令去斷彼仇人的性命,以及損壞其身體。此皆是瞋恨心重,又心術不正的人,所用不道德的惡毒手段,若不悔改,勢必墮落叁惡道。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輾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爲饒益。
「是諸有情」,是指被謀害的人。「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仰仗佛的威德神力,使「彼諸」陷害自己的「惡事」,悉皆不能危害,反而能令惡鬼惡人,「一切展轉,皆起慈心」,變成「利益安樂」人間的善鬼善人,再「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彼此「各各歡悅」相處,于自己所有受用之物,即使貧窮困苦,亦能安守本份,生于歡喜知足想,不再爲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而去侵害或陵辱他人,同時能「互相饒益」,和衷共濟。
此是藥師如來,以忍辱之藥,對治瞋心的病,是以因瞋恨心而喜歡鬥訟,惱亂自他的衆生,得聞佛名,即轉瞋恨爲慈悲,轉凶惡爲良善,轉互相侵犯,互相陷害,爲互相饒益;令自已與他人,皆得安享其樂。
(二)持名增福得生善處
(1)得生佛國益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四衆,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
「苾刍、苾刍尼」,是比丘、比丘尼的異譯,是出家修行的男女二衆。「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即優婆塞、優婆夷,譯近事,意思是親近叁寶,事奉佛法,是在家學佛的男女二衆。「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是指四衆以外的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以及求受叁歸五戒,或但歸依叁寶,未受五戒,對叁寶能生起清淨信心恭敬事奉的善男信女。「八分齋戒」是一不殺,二不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及不往觀聽,八不非時食。前七種是戒,後一種是齋,合名八分齋戒。無論是已受五戒,或末受五戒的在家佛弟子,皆可以于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等六齋日,持此八分齋戒。或經常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叁長齋月,受持此八分齋戒,功德更大。因爲佛經說:四天王于此叁個月中,巡視至南贍部洲;故于此叁個月中,持戒修福,功德倍勝。
「受持學處」,是受持佛製的禁戒。出家弟子,無論是受持沙彌、沙彌尼戒,是受持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或是受持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戒,以及叁聚淨戒;在家學佛的人,無論是受持五戒,八分齋戒,或在家菩薩戒,都有功德。若能「以此」持戒的「善根」功德,回向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的人,是應該可以往生極樂淨土的。今言:「而末定者」,可作兩種解釋,一是受持齋戒的人,只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佛所而已,但願猶未堅,志趣未定。其次是僅憑此齋戒的善根功德,發願往生,但信未深,願未切,行又未精,資糧未備,得生與否,仍未決定;臨命終時,若遇惡緣,難免墮落。此類有情,「若」果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又能專心持念,則「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來指示其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的道路。
文殊師利菩薩,譯名妙德或妙吉祥,本門深遠,曾爲七佛之師,今
門示現在娑婆世界助釋尊教化,是華嚴叁聖之一,代表大智。 觀世音,得大勢二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叁聖之二,觀音菩薩尋聲救苦,代表大悲;大勢至菩薩,以智光普照叁塗衆生,令離諸苦,得無上力,代表大力。無盡意菩薩發心無盡,願力無盡,代表大願;寶檀華菩薩,以因行之華,莊嚴佛果菩提,代表大行;藥王菩薩,能以法藥,治療衆生身心重病,代表大用;藥上菩薩,能以無上法藥,供養大衆,代表大仁;彌勒菩薩,得慈心叁昧,救護衆生,代表大慈。大智、大悲、大力、大願、大行、大用、大仁、大慈,正是藥師如來具足的八種功德。
又文殊了了見佛性,表示正見;觀世音尋聲救苦,表示正語;得大勢普利衆生,表示正業;無盡意心願無盡,谛觀不二,表示正思惟;寶檀華勤修萬行因華,表示正精進;藥王善治衆病,憐憫衆生,表示正念;藥上能令衆生法身健康,表示正命;彌勒修唯心識觀,表示正定。「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是表示藥師如來從畢竟空的法身理體,起大智等八德的妙用,來指示衆生八種聖道的道路,引導持戒修福的人,往生其國。
「即于彼界」是指彼東方淨琉璃世界。「種種雜色衆寶華中,自然化生」,但不同于六道四生中的化生,六道胎卵濕化四生中的化生,仍然是由業力變化而成形;今持戒念佛的衆生,既非煩惱業力爲因,亦非父母貪愛爲緣,而是依據自己的善根功德,與藥師如來本願功德威力,頃刻之間,即于彼淨琉璃世界,雜色寶華中,自然化生,且無男女性別,皆具大丈夫相,自身光明,與佛無異。
或問,往生佛國何需八大菩薩引導輔助?又何必是于欲生西方而未決定者?當知我們出門旅行,即使是在自己的國家,或近在鄰國,初次前往,仍然需要導遊帶領,何況遠在十萬億恒河沙佛國以外的淨琉璃世界?若無佛菩薩接引,如何辨別方向?又怎可以頃刻即到?因爲彌陀法門,主張萬念放下,若能一心念佛,即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故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而得往生。至于藥師法門,則偏重有情現實生活的享樂,以消災障,增福壽爲主,若有一類衆生,雖慕極樂淨土殊勝,願意往生,但信願不深,資糧未備,又因現前身心衆苦交煎,未能專心持名,未必一定可以往生,後得聞藥師如來聖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