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解說我們在跟他說的時候,他還能夠理會意思、了解意義的話來講,這時候可以爲他念的是《藥師經》,爲什麼呢?如果他還有意識能夠了解,神識清楚的話,這時候如果爲他念《中陰度亡經》,那有二種情況會發生,一種是他聽了之後,很有信心,生起信心而歡喜,這是好的,第二種情況是,他可能聽懂意思之後,反而覺得他還很想活,他並不想要去面對死亡,所以他可能反而會有瞋恨心生起,或者是傷心,所以這時候如果這個人還有神識能夠了解經典的意義的話,這時候應該爲他多念誦的是《藥師經》,透過這個方法讓他的心安定,恢複健康等等,這是能夠了解意思的,如果這個人已經神識不清楚了,沒有辦法了解意思,但可以聽的到聲音的話,這時候可以爲他念的是《中陰度亡經》,因爲如果真的要面對死亡的時候,會有中陰的情況現前,對他是有幫助的。對已經往生的人來說,就要念《中陰度亡經》。
問:請問仁波切藥師佛是顯密可修之法門,請問仁波切以前從別的教派受過灌頂,是要修持仁波切所做的功課呢?或者是可以選擇?謝謝!
仁波切:仁波切回答說,都可以的,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都一起修,這都是可以的。
問:請示仁波切觀想能夠很清楚,除了是禅定力、虔誠心等條件之外,是否還必須具足那些條件?(是不是業障淨除的愈多,觀想就愈清楚呢?)
仁波切:是的,也就是說業障淨除的愈多,對觀想的清楚與否是有幫助,就例如我們可以多修持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所以這也是爲什麼要修四加行,在四加行當中,會有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的修持,爲什麼要放在前行的原因就是這一個。
問:這次很感謝仁波切及堪布,請問能否幫往生的親人或朋友或衆生(如動物)皈依藥師佛?如果可以的話要如何做?
仁波切:我們就可以按照儀軌的方式來做,也就是爲了他們,我們首先按照儀軌向藥師佛來祈請,然後按照儀軌來修持,持咒加持他們,這樣就可以了。
總結 回向
今天這個教授課程的部份就到此爲止了,這幾天當中有機會爲各位解釋《藥師經》,同時給予了藥師佛的灌頂、口傳跟教授等等,同時看到各位都這麼認真的來修持,並且是如法的來修持,透過受持八關齋戒來聽聞、修持藥師佛的法門,這是非常的殊勝的,尤其看到各位的發心,我們如果發了一念廣大的心願,那這幾天當中的功德,就能夠利益一切整個世界,同時能利益照顧到我們的國家,稍爲小一點來講,我們透過這樣的修持的功德利益,利益到我們的家人,我們的親人,當然也利益到我們自身的此生、來世也好,這都具備不可思議的一個功德,所以各位帶著這樣的虔誠心、恭敬心,願意來修持,聽聞這個藥師佛的法門,仁波切看到各位真的是非常非常歡喜,所以再次的謝謝大家。
同時最後仁波切特別提到,我們說現在看到無論在藏地也好,或者是在中國漢地等亞洲地區,可以說佛法都非常的興盛,弟子們都能聽聞修持佛法,爲什麼說能夠有這樣的福氣修持、聽聞呢?我們說從曆史上來看,最早佛陀他降生在印度,陸續的有八十四大成就者,還有印度的六莊嚴,六個論師出現,由于他們在印度的降生,並且廣說佛法,當時是用梵文,還有巴利文的,但是以這些梵文跟巴利文來講,在藏地或者在中國也好,是大家沒有辦法聽懂,也無法使用的語言,以這種語言的一個隔閡,就好象是一個藩籬,一個框框一樣,把很多人都隔開了。以過去在西藏來講,像毗盧遮那大譯師,還有非常多的大譯師,如同雪域西藏的珍寶一樣。同樣在中國來講,過去也有大菩薩,像玄奘大師等等,這些大譯師他們曆經艱辛、徒步的到印度去取經,並且將這些珍貴的典籍翻譯成當地的文字,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修持佛法,以這樣的翻譯的人來講,在現在是非常的難得,但是仁波切提到說現在有羅卓丹傑當翻譯,能夠將藏文翻譯成中文,而且能夠如法的翻譯出來,因爲仁波切他自己並不會中文,而各位也不懂的如何說藏文,所以互相之間就好象有一個很大的藩籬、距離,但是透過了翻譯,能夠將這樣的距離完全的打破,所以仁波切要特別謝謝,那謝謝這位翻譯,同時也希望在座的也謝謝他。
就像是在每一次的修法也好,或者是在開示也好,最開始我們都會一起念誦金剛總持祈願文,而在最後我們也會一起念誦回向文,像是極樂淨土的祈願文等,我們說要投生西方極樂淨土,最殊勝、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跟方法是什麼呢?也就是心中要憶持這個淨土,要憶持阿彌陀佛,所以就好象所有的要投生淨土最殊勝的方法,就是念誦這樣的祈願文,我們沒有辦法念誦很長的經典,但是這個祈願文當中,很清楚的開示我們說,在淨土中間有阿彌陀佛,右邊有觀音菩薩,有大勢至菩薩,周圍也有無量的菩薩衆圍繞,而且我們至誠的發心在往生之後,願臨命終時即刻投生極樂淨土等等,這樣的一個願文,當我們多念誦時,也在我們的心中種下一個善的習氣,能夠自利跟利他,同時最後還會念一個祈願文,就是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遠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等,那不僅是在這一次我們修法要做回向,也希望各位平時都能夠這樣的發心跟回向給衆生,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我們也要至誠發願將一切善功德回向給世界,一切災難能夠消除,一切疾病能夠消除,增長喜樂。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創古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