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夢寐之中,教他聽見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佛的名號,令他覺悟,令他依法來修行,這是我文殊師利童子發這種誓願。
這邊說像法轉時,什麼叫像法?因爲這個佛法有正法時代,有像法時代,有末法時代。正法的時代是佛住世的時候,那時候是禅定堅固,人人都坐禅習定。這個時期,有的說是五百年,有的說是一千年,這是禅定堅固的時期。其次就是像法時代,這就是執著到這個形相上了,只有這麼一個外相,有這麼一個樣子,那麼裏邊怎麼樣呢?就不知道了。正法時代是注重裏邊內聖的功夫,像法時代是著到外王的功夫了,就著相去了。在這個時候因爲著相,于是乎就寺廟堅固了。寺廟堅固,人人就都造了很多廟來住持佛法,可是都在著相上,修行的就少了,不修行的就多了。正法時代呢?是修行的多,不修行的少;像法時代就修行的少,不修行的多了,和正法時代正相反。那麼像法有的也說是五百年,有的說是一千年,我們就算它是一千年。
以後就是末法時代了,我們現在是去佛日遠,生逢到這個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禅定也不堅固了,寺廟也不堅固了,怎麼樣呢?鬥爭堅固了。在這個時候啊!人與人都鬥爭,家與家也在鬥爭,國與國也在鬥爭,星球與星球也在鬥爭,月球與月球也在鬥爭,這是鬥爭堅固。人不知道旁的了,只知道鬥爭,不是鬥爭就是清算,不是清算就是鬥爭。在這個時代真是恐怖到極點,爲什麼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就因爲可以說是沒有做什麼好事情,才生在這個末法時代,這個佛法,到了末梢上了,將將都要斷了。可是這個末法,有的人說是一千年,但是有的人又說是一萬年,我們現在就拿它當一萬年。
那麼我們現在已經經過一千多年的末法時代了,從佛到現在叁千多年,其中正法時代一千年,像法時代一千年,我們這個時候就是末法了。所以我們都很不幸運的,也不能親眼看見佛住世時這種殊勝的道場。
我們現在是生在這末法時代,可是我們要提倡正法,我們大家都發願,不准它有末法,我們就要在這個末法時代,給它轉變爲正法時代。人人發這個願,這個末法也就沒有了。所以現在這個佛法傳到西方來,西方的佛法剛開始,那我們絕對是要提倡正法,主持正法,弘揚正法。我們一舉一動都是爲正法來做標准,來做我們一個目標,這是我一向的宗旨。那麼各位聽了之後,都要來發大菩提心,擁護這個正法眼藏。
世尊。若于此經。受持讀誦。或複爲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華鬘。璎珞。幡蓋。伎樂。而爲供養。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衆。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複橫死。亦複不爲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世尊」:說世、出世之尊!「若于此經」:說在將來像法時代,或者末法時代,若有人對這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受持讀誦」:或者天天念這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或者對著本子來讀,或者背著本子來誦念。「或複爲他演說開示」:或者用你所知道的經中奧義的這種智慧,來爲其他人演說,把它解釋詳細一點,或者開示,或者他有不明白的,你給他說比喻,令他明白了,令他也知道這部經典的重要性。
「若自書」:或者自己用這紙、筆、墨,書寫這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若教人書」:或者你轉教其他人來書寫這一部經。「恭敬尊重」:你或者禮拜這一部經,或者你把這部經覺得很尊貴、很重視地供養起來。「以種種華香」:用種種的花,種種的香,什麼香呢?「塗香、末香、燒香」:有這個塗香、有末香、又有燒香,「華鬘」:或者花鬘,用這花環來供養。「璎珞、幡蓋、伎樂」:或者用璎珞,或者用幡蓋,或者奏出種種贊佛的這種伎樂,「而爲供養」:來供養這一部經。「以五色彩作囊盛之」:那麼用五色的彩囊,來把這部經包上,裝起來。「掃灑淨處」:把那個房子裏邊都打掃幹淨了。「敷設高座」:把它供養到一個高的位子上,「而用安處」:再把它安處到高的地方,就表示恭敬。
「爾時」:在這個時候,就有「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和四大天王一同的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衆」:和其余的,有無量無邊百千那麼多的天衆,「皆詣其所」:詣,就是到了,都到這個供養經典的地方了,「供養守護」:都來禮拜這一部經,來守護這一部經。
「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說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它所在之處,「有能受持」:假設若有人能以受持讀誦這一部經。「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以他這個本願的功德,「及聞名號」:和這個聞名號的功德,「當知是處」:你們大家應該知道,知道什麼呢?就知道這個有經典的地方,「無複橫死」:不會有人有什麼意外,飛災橫禍而死的,不會有這個事件發生的。
「亦複不爲諸惡鬼神,奪其精氣」:也不會被這一切的諸惡鬼神,來把他這個精氣給吞食了,給奪走了,他就沒有氣力了;「設已奪者」:或者已經有被諸惡鬼神把這個精氣給奪去了,「還複如故」:這時候還會恢複如初,還會恢複健康的身體,「身心安樂」:身也得到安樂,心也得到安樂,那麼就沒有一切的煩惱,沒有一切的災難,沒有一切凶橫、不吉祥的事情發生。所以你們無論哪一位,家庭若覺得有鬼怪,就請一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到家裏去供養,這是最好的一個安靖鎮宅的法寶。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樂歌贊。右繞佛像。複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佛告曼殊室利」:佛又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如是,如是」:說,對了!像你所說的這樣子,是這樣子啊!「如汝所說」:和你所說的這個方法是一樣的。「曼殊室利」,你要知道,「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這樣的人。「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應該首先造一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形像。「敷清淨座」:設一個座位也很幹淨的,一塵不染,「而安處之」:把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佛像,供養到這個清淨之座的地方,「散種種花,燒種種香」:然後散種種的花,燒種種的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用種種不同的莊嚴的東西,來莊嚴這個道場。
那麼我們人要知道,我們供香、供花,供養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不是像我們那麼貪心、饑渴,想要吃東西,貪著人來送一點飯,送一點菜,或者請飲茶,請吃齋,不是那麼樣子的。我們用這個種種的香,種種的花來供佛,這是表示衆生一種的心意,一種的誠心,並不是諸佛菩薩一定就享受這個,以這個爲樂了。我們給他燒香,他就歡喜了;不給他燒香,他就生煩惱了,沒有這個道理!諸佛他是無所求于人的,無欠無余的,不需要人間這一些個東西。那麼我們對諸佛菩薩無所表現了,不知道怎麼樣拿出我們這個真心誠意來對佛菩薩,所以只好就用一點名貴的香、名貴的花來供養佛。
我們對供佛不必像那一些個迷信的愚夫愚婦那個樣子,拿著一大把香在佛前,給佛上香了。本來佛在那個地方好好的,放光要保護著所有的衆生;你燒那麼多香,把佛的眼睛熏得也睜不開了,光也不放了,也不保護衆生了。這是我凡夫的知見來揣測佛的境界,當然是不對了,可是這裏頭有這麼一個很淺顯的意思。所以我們吃飯,譬如我們就算最饞、最願意吃好東西,你把桌子上都擺了十幾丈那麼多的菜飯,一個人一餐,怎麼會吃得了那麼多東西?你這不是要命嗎?所以我們供佛最多是叁支香,或者前邊再上一支護法香,這四支。若普通呢?就上一支香已經夠了,只要你有個真心,有個誠心,你不上香,那菩薩也一樣來護持你。只要你能念佛、念經、念法、念僧,佛就歡喜了,不是說一定要燒香,佛才高興了。
佛不像我們人那麼小氣,你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他就生了煩惱了;你贊他一句,他就高興了,不是那樣子的。所以我們不要以凡夫來測聖智,以爲佛也像我們那麼貪,哦!這個錢越多越好,這個佛,燒的香越多越好,這是錯誤的觀點。所以不要學這一些個八卦婆、八卦公那麼到廟上,那種迷信的彩色,磕迷糊頭,燒迷糊香。結果你問他:「你爲什麼要燒那麼多香?」他說:「這香燒得多就好了嘛!」究竟有什麼好呢?他不知道了。你看這個糊塗不糊塗?所以我們佛教徒,是講一個真理的,講一個智慧的,不要那麼迷信了。
你能以「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受這個八關齋戒。「食清淨食」:吃那個齋,不要吃葷,這是清淨食。「澡浴香潔」:你也把身上那個臭汗泥味,也洗幹淨了它,用點香湯來沐浴,令身上也有一股香氣。「著清淨衣」:穿那個幹淨的衣服就可以,不是要穿漂亮的衣服,不是要穿名貴的衣服。你無論穿的是粗布、麻衣,你只要把它洗得幹幹淨淨,那就是恭敬佛了。
「應生無垢濁心」:你自己應該把那個邋遢的思想,那一些個垃圾,在腦裏頭都清理出去;沒有這個染汙、塵垢這種混濁,在你的心裏頭。「無怒害心」:也沒有怒害其他人的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對所有一切衆生,都要生一…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