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鍾,讓我們趕快用功,不要錯過這難得的人生!因此,不要再執著這個色身,這個色身不是我們自己,它只不過是我們住的房子,真人是我們的佛性。佛性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見聞覺知的性能。要保護這個性能不被客塵煩惱所粘染。客塵煩惱,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色、聲、香、味、觸、法”。“客塵”就等于是灰塵,它不是主人,所以叫客。我們粘在上面,要享受,要達到滿足欲望的目的而不擇手段,那就壞了。所以佛教就是要我們明白“因果輪回”、“無常迅速”的道理,從而改造人生,做一個真實的人,做一個符合人格的人,更由此而超越人成佛。人生是不久長的,須趕快放下來,不要追逐物境,讓我們回歸原來的一絲不挂、淨裸裸、赤灑灑的淨境,以免枉受生死輪回之苦。我們現在都是顛倒妄想而不自覺。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之後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爲什麼不自見呢?都是因爲妄想顛倒執著之故而迷蓋了本來。我們現在都是在妄想、顛倒、執著之中。佛警策我們要一切放下,等于當頭敲我們一棒,叫我們趕快夢醒。
我們人一生的過程,就是連續不斷的苦。所謂生、老、病、死、苦,生下來的苦大家可能忘記了。試看小孩生出來都是“哇”的一聲哭叫著,沒有哈哈笑的。爲什麼沒有笑的呢?因爲他在母胎的時候,都是暖烘烘的,皮膚很嫩,不接觸外境。一出娘胎,冷空氣一刺激他,像針戳一樣的痛。他在母胎裏本來是頭朝上的,要生出來的時候,頭要先下來,翻一個顛倒,從母親的骨盆裏擠出來,像在兩座大山的夾縫中擠出來一樣,孩子很痛苦,所以都是哭著出來。小孩苦,大人也是苦。在産房裏母親也都叫啊,痛得要死。老了也是苦,眼睛花了,看不見了;耳朵聾了,聽不清了;牙齒落了,吃東西咬不動了。身體老化,精力衰頹,要依靠別人來扶侍,就不自由,不自在了。一旦生了病,就更苦了。大家都知道生個小小的牙病都疼得不得了。俗語說:“牙痛不是病,疼起來要性命!”何況是別的大病呢?要是生了癌症什麼的,那就更痛得不得了了!我曾看到一個生癌症的人,最後痛的滿床滾,所以病是人生最苦的事。講到死,那就更苦了。死的時候是四大分散,猶如生龜剝殼,苦不堪言。我們人的身體,是以地、水、火、風四大相聚而成的。死的時候,先是地大分散。地大分散時,像泰山壓到身上一樣,沈重氣悶得透不出氣來,因之家人搬他都搬不動;水大分散像整個人浸到水裏面一樣,潮濕得難受;火大分散時人渾身發燒,臨死的人兩個顴骨都燒得通紅,這是火大分散的征兆;風大分散就更苦了,猶如大風把地皮一層層吹掉了一樣,病人的感覺就像用刀把皮肉一層層削掉一樣的痛苦,到後來呼吸要斷時,只有出氣,沒有進氣,而且有一口海底痰悶在喉嚨裏,使呼吸不得,最後這口痰一落就斷氣了,痛苦的很。所以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很苦啊!當然,我們還有其它的苦,什麼“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等,就不去講它了。
孫景風居士說:“有些人專爲怖畏生死而學佛的。又有一類發大心學佛的人,體會到六道衆生,都是我過去的父母,沈淪苦海,頭出頭沒,無有出期。因而要依大乘教義,無我精神,由觀無常,了生死,進一步發現四無量心,學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願衆生都成佛,”(見原文叁十四頁)。這裏就講到我們發心學佛,是有種種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害怕生死來學佛的,現在活著將來死的時候要痛苦,死了以後要到什麼地方去呢?也不知道,還是來學佛吧,找個歸宿。比如現在修淨土宗,將來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是爲了救度衆生而發心的。所以,佛教有五乘的區別:第一是凡夫乘,他只知道做好事,不做壞事,也不想了生死,也不知道怎樣了生死。比如廟裏面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的人很多,他們沒有真正了解佛法是怎麼一回事,也不知道了生死,只沾了點佛法的邊,這就叫凡夫乘,也叫人天乘。第二就是羅漢乘,有的人是專爲自己了生死而修行的,知道生死可怖,無常迅速,爲趕快脫離六道輪回而發心修行,這就是羅漢乘。第叁是辟支佛乘(或緣覺乘),與羅漢一樣,只顧自了,但比羅漢聰明,見微知著,從因悟果,所以他們修的法是十二因緣,不像羅漢修四谛法門由果究因。他們在無佛出世時,見花開花落即悟空苦無常而證道,所以較羅漢略勝一籌。第四就是菩薩乘,是爲救度衆生而發心修行的,因看到世間大衆都是生、老、病、死、苦,爲使大衆都能解脫,先發心自己修行,自己先解脫出來,然後再救大衆。比如有人掉到黃浦江裏,你想救他,可自己又不會遊泳,怎麼救?所以要先學會遊泳,再學會救生術。光會遊泳不會救生術還不行,你救他的時候,他會把你拚命抱住,你自己就遊不動了。是故佛法有六度萬行,就是講怎樣救度衆生的,讓人知道度人的方法。先自度再度他,這就是菩薩乘。第五是佛乘,明白一切衆生都有這個無漏智性,和佛無二無別。同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等都一樣沒有分別。我們只因妄想執著,誤認色身爲我,不知道這個知覺性就是我們的法身。現在應趕快回頭,一切放下,恢複自己本有的智慧德相,圓成佛果,這就是佛乘。所謂佛教有五乘區別,實則都是一心所造,就是由于大家發心程度不同,佛教才分爲五乘。
佛教育我們只有一真法界—佛性是真,其它一切都是虛假,都是無常的。我們住的這個地球也不例外,它在成、住、壞、空四個劫中輪回生滅。成、住、壞、空各是一個中劫,一個中劫合二十個小劫而成。四個中劫爲一個大劫,一個大劫一過,地球就要壞了。科學家也說,將來地球要和別的行星相撞,發生大火被燒毀。佛經也講到是大火燒壞地球。現在就不去講它了。總而言之,一切無常,無可執取。所以學佛就是“觀無常”,也就是叫我們一切放下,不要執著,根本沒有長久的、真實的東西。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壽者一百多歲,轉眼就過去了,何況長壽並不多見,又何必斤斤計較于聲、色、貨、利,而不寬恕對人呢?!比如我們乘汽車,被別人踫一下就吵起來了。人家不是有意踫你的,不要這麼斤斤計較。我見報上有一段記載,很發人深思:一位體育記者去國外彩訪,因爲走路走的太急,不小心,一腳踩在一位外國老者的腳上。這位外國老者反過來向他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走的慢,阻礙了你,假如我走快點,你就踩不著我的腳了。”這位記者直覺得臉紅。因爲是他踩了別人,人家反而向他道歉。看!人家有這麼高的修養。假如我們都有這樣的精神,這個社會就安甯了,就不會發生爭吵了。學佛就是教育我們做個符合人格的人,更向上,做個超人,大家都有高尚的情操,時時處處都能退己讓人。這樣社會安甯,國家富強,世界也不會發生戰爭了。所以佛教對整個世界都是有好處的。因此,時時刻刻要觀我無常,我們都是到這個世界上來做客的。詩人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天地是個大旅館,我們不過在裏面住一下就要離去了,爲什麼不講禮貌,執著不放,不寬待別人呢?!所以學佛要退己讓人,把自己的一切執著、貪、嗔、癡、慢、疑消盡,才能成道。我們之所以有貪心,就是因爲誤認色身爲我,要享受,想長壽。秦始皇當了皇帝之後,想長壽,永遠享受做皇帝的樂趣,派人覓仙丹,正是貪心的幻現。現在社會不安甯,貪汙、賄賂風盛,也是貪心在作崇。我們假如醒悟了一切皆幻,不可得,還貪什麼?還是盡一己之力,爲大衆謀福利,積點德吧。俗語說的好:“留萬金于子,不如積德贻子一經。”這是告誡後人留金錢給子孫不好,不如教誡後人造福積德好。如我們知道一切虛幻無常就不貪取執著了,不執著就放下了,放下就心空了,心空本性就現前了,也就了生死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懂得這個道理很容易,但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因爲執著的習氣太深了!讓你放,你放不下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學習鍛煉,與自己作鬥爭,才能慢慢地將這執著的舊習漸漸消盡。
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發這四弘誓願,時時刻刻、兢兢業業的督促自己用功。不只是爲自了。六度萬行就是施、戒、忍、精、禅、慧。
第一個就是布施。爲什麼要修布施呢?就是要斷掉我們的吝啬心,執著心。我們都執著吝啬得很,不肯舍。肯舍那麼心量就大了。
第二是持戒,是指戒心不動。如果你心常常在動,妄念叢生就不行。
第叁是忍辱,並不是說我們要發火了,硬壓製自己把這股火氣捺下去。不是!那樣肝火旺會生病的。那怎麼辦呢?要觀空,一切都不可得,連“我”也沒有。既無我,那有辱呢?沒有我誰來受這個汙辱?如此觀察,即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人、我,辱從何來?既無辱又何須忍呢?不忍之忍,是爲大忍。因爲一切都沒有,一切色相都是因緣合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爲一切事物本身沒有,都是因緣相聚之後才有的。所以就不要再著相了,不著相,那麼你心就空了,心空了辱也就沒有了。
第四,是要精進。修法、學佛就是要精進。如何精進呢?就是勤除自己的妄習。所以淨土宗一天要念幾萬遍佛號。就是爲掃除我們的妄想、妄念。因爲我們妄想不停,妄念多端。一天到晚妄念在腦筋裏轉,沒有停的時候。只有坐下來念佛的時候才看見妄念。這個念頭起了,那個念頭來了。當你忙忙碌碌的時候,看不見妄念,還以爲沒有妄念。實際是妄念不停,你沒有看見。這就猶如一杯渾水,渾的時候,你看不見泥沙,待泥沙沈澱下去,上面水清了,才能看見泥沙。所以,當我們妄念、妄心清靜下來,才能看見妄念在不停的動。我們打坐,念佛看見妄念是好事。因爲心逐漸清靜了。有人說他打坐時看見妄念不好,還是不打…
《中有成就秘笈 (中有聞教得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