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好。不打坐看不見妄念,看不見妄念他以爲就沒有。不是!妄念永遠不會息,不會停。所以我們做功夫要精進不懈,朝于斯,夕于斯,流離于斯,顛沛于斯。時時刻刻觀照,念頭一起就看見它,不跟它跑。我們果真能這樣精進不懈地做功夫,不過叁、五年,就能打開來,見到自己的本性。有人修行許多年也不行,這是什麼緣故?就是時時刻刻還在動念頭,沒有看住它,沒有精進。假如時時刻刻看住它,只要叁、五年就一定會把念頭歇下來,一定會把身、心、世界化空,再經不斷地在事境中鍛煉,勤除習氣,最後定能打成一片。肯定的!所以我們說修心中心法的人,要時時刻刻打坐。並不是打坐兩小時後,下坐就放野馬,任妄念蠢動,而須綿密觀照,看住妄念不跟它跑。“打坐”打什麼?打是打妄念,要看見念頭起處不跟它走,坐就是見本性。要時時刻刻見本性才行。這個性能如影隨形,要離也離不開。傅大士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夜夜睡覺是抱著佛,早上也是抱著佛一起起來。說明自性離不開啊!只要我們真肯用功,精進不懈,叁、五年保你們成就。假如不是這麼精進,有修無修的,高興的時候打一坐,不高興的時候,就不坐了。或者打坐時胡思亂想,一面念佛持咒,一面腦筋裏妄念不停地轉,那有何用?!我們打坐,必須死心塌地的放下一切,如大死人一樣,只“心念耳聞”地綿密持咒,才有入處。心念,不是嘴巴念,而是大腦思想在念。耳朵要聽清楚你念咒念佛的聲音。要盯住這個聲音。憨山大師說:“我們念佛持咒時,要像推重車上山,極力追頂”。推重車上山,不是輕車下山!推輕車下山,你不用費力氣,“呼”就滾下去了。車子裝上很重的東西要往山上推,你不用力氣能推上去嗎?推不上去呀!所以念佛持咒,要像推重車上山一樣用力頂。光是兩個小時打坐不算數,下坐要時時觀照,念起不隨,叁、五年保你見性。如果你們這樣用功不成就,你來罵我!這句話也不是我說的,是大祖師們講的。是經過實踐證明的。
第五是禅定。因精進不懈之故而得禅定。禅定是指對一切境界不迷惑,心不動搖,看見好的不愛,不是看見好的,心就“呼呼”亂動,想得到它,據爲己有。看見不好的,逆己的事情就煩惱。心真空了,就常攝在定,遇事不惑了。說到定並不是坐在那裏死了不動,更不是不能擔任大事,而須照常的講話,照樣的工作,照樣的走路。只是雖做一切而心不動搖。等于鏡子照東西一樣。鏡子裏面顯現各種影相,但鏡子不動。鏡子沒有說這個好我要,那個不好我不要。鏡子它不分別,只是照物,什麼東西來了就照什麼。東西是長的就現長相,是短的就現短相,是方的就現方相,是紅的就現紅色,是藍的就現藍色,它不取不舍,毫無分別,這就叫“現量境”。這個現量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大家修行,都爲了要見性,要見本來面目。這尊貴的性—本來面目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它不在別處,就在當人面前放光。我們只“啪”!一切放下,雖一念不生,而非如木石無知,而是了了分明。這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大家的本來面目啊!!我們于明見此性後,須時時刻刻保護這個本來面目,在榮譽或毀謗面前不動心,不理睬它,保護這個現量心。等保護純熟了、圓滿了,就不要保了,任它隨緣自在,就成就大道了。所以,佛法講起來並不難,只要我們肯做,肯放下一切,不懈地與自己鬥爭下去,必定能成就。
第六個就是慧。就是指由禅定而開的大智慧,明白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明白一切衆生生來死去的由來。講到生死,我們本來不生不滅,沒有生死,爲什麼現在生死偏偏不斷地現前呢?這都是識心妄動的緣故。假如我們能對境不生心動念,不趣境,就無生死,所以生死是虛幻的。現在許多修佛法的人,執著死時要有個去處,還要預知去處。其實我們真悟道了,是沒有去處的,因爲我們未曾死,只隨遇而安,隨緣度生,逍遙自在,遊戲叁昧,用何去處!有人說:“你假如開悟了,應該知道死後到什麼地方去,叫預知去處。假如不知去處,那就是沒有悟道”。這句話聽起來好像非常正確,其實還須好好商量。因爲真正悟道了,佛性是遍虛空,周法界,不動不搖,無有來去,事事都是它的顯現,處處都是它的幻化。要到什麼地方去呢?沒有地方可去啊!假如有個地方去,豈不是未曾悟道嗎?
在本書的後面講到有兩種成就:一種是在死位中有放大光時,如能認識這個光和佛放的光,一體無二,沒有兩樣,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那我們當下就解脫了,不需要到什麼地方去。另一種是我們心量小,不敢承當,不知道這就是佛性,這就是和諸佛一樣的體性,那你可以往生東方或西方去修持,因未悟道還有地方可去。我們真正悟道成就了,是毋須到什麼地方去的。
關于涅槃有四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自性涅槃,我們的佛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不是因身體生而生,因身體死而死。一切衆生的自性,法爾如是,本不生滅,亘古長存,叫自性涅槃。第二種是小乘人所證的有余涅槃,就是他們只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回的生死,變易生死就是思想的一生一滅),法見未除,還有尾巴未了。還執著法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爲我,思想還沒淨,還有生死,所以叫有余涅槃。第叁種是佛所證的聖果,叫無余涅槃。既除了人我執,又除了法我見,人、法雙空,無一毫可得。這種人、法都了,二死齊捐,變易生死,分段生死都了了,就是無余涅槃。第四種是無所住處涅槃。無所住處,就沒有住的地方。無處不是,處處都是。所以釋迦牟尼佛離開的時候說:“我沒有離開你們,我常在你們面前,眼清淨的人就看見我了。眼渾濁的人是看不見的”。我們還有煩惱執著,就是眼不清淨。假如煩惱執著都了了,妄念不生,就是清淨法眼,處處都能見佛。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于有個方所,有個地方,這才是開大智慧。大智慧雲湧,這就是六度萬行。
我們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薩道,廣度衆生,積累福德,才能圓滿聖果。不然,福德不全,功行不滿,不能成佛。行菩薩道就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菩提薩埵”是梵文,簡稱爲“菩薩”。中文意譯就是“覺有情”。就是要把自己的情見覺破,並使有情人都能覺悟。我們人都有情見,自己的父母、子女,就尊重愛護。別人的父母、子女就不睬不顧了,這都是私情作怪。尤其是男女愛情,更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人爲什麼有這個身體?就是因爲愛欲,即男女的情欲濃厚,才有這個臭皮囊的。這個愛欲不斷,生死就不斷。“覺有情”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這就是菩薩道。光成菩薩道還不行,還要曆劫修行,向上升進,願衆生都成佛,才能圓證佛果。菩薩裏面還有很多等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大菩薩—十地菩薩和佛還差一級。作個比方,度衆生時,菩薩還有出沒六道之見,還有進彼道、出此道之見未斷。佛呢?是盡管出入而未出入,盡管度盡衆生而未度。佛與大菩薩就相差這麼一點。所以覺行圓滿即福德智慧圓滿是佛,故又稱佛爲“兩足尊”,兩足即福德、智慧圓滿具足。覺就是大智慧,行就是救度衆生的福德,覺、行都圓滿才能成佛。
佛是具足叁身四智的。所謂叁身者,第一是法身,第二是報身,第叁是化身。現在我們所修的,都是修法身,就是要打開我們的本來面目,見到法身,所以淨土宗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爲證見法身修行。報身要怎樣證得呢?證得報身叫後得智,就是要度衆生積累功德。我們現在打開本來面目,見到法身,這是根本智,根本如此。後得智就是度衆生而得的。衆生習性不同,就比如有人喜歡吃辣的,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酸的,口味不同。同樣學佛也有凡夫禅、小乘禅、菩薩禅、大乘禅等種種的不同。衆生根性不同,願望也不同。那麼學的法也不同。度衆生的時候,我們把這一切法門都學會了,就能應機隨緣,就能得心應手而不致格格不入了。因廣結善緣,盡做好事,我們福德圓滿就感得報身了。假如不爲衆生做事情,我們的福德從何而來呢?不爲人類造福,光爲自己,那是自了漢,沒有福德。諺雲:“羅漢供應薄”,光爲自己了,是不能成佛的。所以報身是因地發心,福德圓滿後得的果報。《華嚴經》說得很清楚,善財童子看見彌勒菩薩(就是我們說的兜率天的彌勒菩薩)的報身時感歎:多麼莊嚴,多麼美好!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講:“你根本智是得到了,後得智還沒有得到,報身還沒有。我呢?就是度衆生的緣故,才福德圓滿,感召彌勒閣,感召這個光明報身“。報身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一種是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就是功德巍巍所感得的大身,他受用報身就是吸引菩薩向上用功的,大小不一定,小菩薩現小報身,大菩薩現大報身。菩薩看到這光明美滿的報身,會激發勇猛精進心,更加努力用功,以希早日也證到這美好的報身。以前,釋迦牟尼佛看見另外一尊佛,入光明叁昧叫火光叁昧,身相好得不得了,非常羨慕,心想,我也要有這個報身!他精進用功,不懈的努力,于是提前七劫成就。所以,一個人成佛時間的長短,不是一個定數。我們說“叁大阿僧祗”劫成佛,這個阿僧祗,就是不可知之時,時間長短不是一定的,就看我們怎麼做功夫,我們用功勇猛精進,時間就短,如果懈懈怠怠,因因循循,時間就長。最好的例子就是阿難尊者,他和釋迦牟尼佛是同時發心學佛的,等到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了果地佛了,阿難尊者還未開悟呢!你們看相差多大。《楞嚴經》就是度阿難的。可見成就早晚,就看我們怎麼用功,懈懈怠怠的不行!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只喜歡聽這個佛如何講,那個佛如何講,聽了很多很多,他知識很豐富,但沒有用功,所以不行。我們要勇猛用功,勇猛精進時間就短了。要證得報身,要得後得智,就要度衆生,不然只成個羅漢果,不得報身。化身呢?化身圓滿自在,變化無礙,是應衆生之機緣而顯現…
《中有成就秘笈 (中有聞教得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