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緊飛到美國去,那有個好大夫,設備最好,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麼能到美國去啊?要辦護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費,要大量的醫藥費,此方法行不通。就跟沒有一樣。比方,街道有個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專治你這病,就在你旁邊不遠,這就方便了,醫藥費很低,出門不遠也就到了。這就是“方便”。念佛是最殊勝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最殊勝的。特殊而勝過一切,就是殊勝。

  所以,往往曆代的祖師、曆代的大德,把殊勝的、便利的方法傳下來了。我們要是知道這個提法之後,我們對于念佛名字的體會就深入了,念佛就親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勝了;因爲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無朕,假于名而法身顯矣。報化無邊,緣于名而報化該矣。】

  “朕”:朕兆,迹象。法身沒有什麼迹相,沒有什麼蹤影可以找,沒有什麼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這樣,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見,沒有一切蹤迹。但是假借這個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顯現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這一句的時候,佛的法身就顯現在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勝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這名字,法身就顯了。所以名字很有關系。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實,念這名字法身就顯現了。

  報化無邊,無邊的報化身,廣大得無窮無盡。但是你就因爲緣此名字,一切報化身都概括進去了,報化身都在裏面了。緣于名而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裏頭了。此論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緊湊。念法身功德無量,念報化身功德無量,怎麼念?一句名字,法身就顯現了,一切報化身都概括在裏頭,無量無邊的報身、化身都概括在裏面。底下引證《華嚴經》的經文。

  【須彌偈贊品:“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于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但聞佛名。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

  這首偈說爲什麼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說得很深刻。我甯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名字。我不願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樂。我甯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自己就遍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風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說我甯可受這樣的苦。可是現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這個精神是:甯受苦得聞于佛名,不願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爲什麼?就是因爲沒有聽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難得聞。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這一段說的很深,由于目光遠大,看到叁世因果。無量劫來流轉,就是因爲不聞佛名。所以我甯可現在受大苦,希望解脫。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數繼念”,一念一念相繼呢?

  【如文殊般若經雲:“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 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引證大智慧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臺,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叁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裏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裏不專一。“一行叁昧”,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叁昧,什麼叫一行叁昧?怎麼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處空閑”,你應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閑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閑時間,不要去遛市場,東轉西轉。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舍諸亂意”。空閑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舍開,不要心猿意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叁昧不取觀想。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觀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觀。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觀不清楚。這是一行叁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個佛上,不是一會念這個佛,一會又念那個佛,一會想往生,念阿彌陀佛,一會又有事想求觀世音菩薩,一會又想財多,又念兩句財神咒,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閉關修淨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彌陀佛,專一。“專稱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號。可見大智文殊,專主持名。“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淨土宗主張面西,這是文殊菩薩教的。隨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這是爲什麼?這也爲了使人攝心。有人問過善導大師,你幹嘛要指方立向?不是執著嗎?大師答:現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還不專呢!你不給他指定方向,那他心裏頭更專一不起來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沖著那方,心身都專一了,就是這一個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能于一個佛一念一念相續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見到叁世一切諸佛。所以這是最勝方便,這個事誰都辦得到。誰都有空,坐下來,雜事不想了,就念一個佛,老念,就這樣念佛,能見叁世諸佛。(能夠見到不等于說一定見到。你到底舍亂意舍得怎麼樣?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這些條件都合了,決定能夠做到。)

  爲什麼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跟念無量無邊諸佛的功德沒有兩樣?這又是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裏頭沒有分別,龍舒淨土文,說要念多少多少聲阿彌陀佛,不必這麼兜個圈,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裏頭了。一就是多,是華嚴的道理。所以,華嚴是殊勝難懂。大包括小,須彌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須彌山,這就不好懂了。多裏頭有一,無量中有一,一裏頭包括無量,包括無窮大,包括一切數,一裏頭有多,這又不好懂。多少萬年裏頭有分有秒,一秒鍾裏,有多少萬年,這又不懂了。這都是華嚴的道理。因爲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空間、時間、和物質都是由于衆生的錯覺,是愛因斯坦的話。那有什麼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錯覺,大小的概念,就是錯覺。時間有長有短,是錯覺。有物質,都說物質是現實的,科學家現已認爲,物質是錯覺。

  所以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導,有人認爲念佛很淺,誰都會念,這是愚夫愚婦的行爲。那麼文殊菩薩你能說他是愚夫?所以,我們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導。淨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講持咒。諾那祖師說,一個修行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能忘:一個是本尊咒,一個是你的種子字。至少要有一個不能丟掉,隨時隨地都得有,都是一個道理。最殊勝的方便之門,大智慧的結晶。

  【阿彌陀經亦以執持名號,爲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

  又引證《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彌陀佛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達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達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證一心而信願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聖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議。底下又引《華嚴經》兩段文。

  【又如兜率偈贊品雲:“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以佛作爲境界,我就專念這境界。心要住一個境,有了心,相對就有個境。佛就是你相對的境,你專念這一尊佛。不是念這麼一句,又念那麼一句。現在許多人喜歡雜,學了一個又學一個,這種方式不能專一。專一才能熟,東練一練,西練一練,什麼都練一練,你就是什麼也不熟。若能專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

  【賢首品雲:“若常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時常念佛,自心不動,則常常看見無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動不搖,這個境界又高了。這個念佛心中,如如不動,就可以常看到無量的佛,沒有數位所能表達出來的那麼多的佛。常常看到這麼多的佛,你就可以見到如來本體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說明念佛名字爲什麼是最勝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給衆生一個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國找個名醫,告訴你那個方法,跟沒說一樣。底下就要進一步討論,華嚴這兩段偈子有不同啊。一個說是有數,所見佛的數跟心裏念的數相等,一個說是無量多的佛,這兩個差別在哪呢?

  【前偈論持名,故言數。後兼報化以徹法身,故言無量。雖然人知有量之數,而莫知離量之數。知即數之名,而不知離數之名。知離數之名,故終日念而未嘗念也。知離量之數,故念一佛而即遍攝一切佛也。】

  頭一個偈子只說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沒有離數。後頭心不動,雖然念而心不動,雖然念而離念,即念離念,念而無念,心不動;這種情形,就從報化兼徹到法身了,所以說無量。見佛無量,並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數,而莫知離量之數。有的人計數,一天念多少,不見得他一直在數量裏頭,他念的時候他能夠離開數量,他也就離開量了,也能見無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數量之中的名號,“而不知離數之名”,這個名號沒有數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麼數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念佛的好處,就是從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誰都可以做的方法開始,不知不覺,你可達…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