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紧飞到美国去,那有个好大夫,设备最好,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么能到美国去啊?要办护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费,要大量的医药费,此方法行不通。就跟没有一样。比方,街道有个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专治你这病,就在你旁边不远,这就方便了,医药费很低,出门不远也就到了。这就是“方便”。念佛是最殊胜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最殊胜的。特殊而胜过一切,就是殊胜。
所以,往往历代的祖师、历代的大德,把殊胜的、便利的方法传下来了。我们要是知道这个提法之后,我们对于念佛名字的体会就深入了,念佛就亲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胜了;因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
“朕”:朕兆,迹象。法身没有什么迹相,没有什么踪影可以找,没有什么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这样,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见,没有一切踪迹。但是假借这个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显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这一句的时候,佛的法身就显现在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胜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这名字,法身就显了。所以名字很有关系。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实,念这名字法身就显现了。
报化无边,无边的报化身,广大得无穷无尽。但是你就因为缘此名字,一切报化身都概括进去了,报化身都在里面了。缘于名而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里头了。此论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紧凑。念法身功德无量,念报化身功德无量,怎么念?一句名字,法身就显现了,一切报化身都概括在里头,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都概括在里面。底下引证《华严经》的经文。
【须弥偈赞品:“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这首偈说为什么我们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说得很深刻。我宁可受地狱的苦,而能听到名字。我不愿意享受种种的无量的快乐,而不闻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一般人都贪图眼前的乐。我宁受地狱之苦,地狱之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自己就遍满地狱,处处都有自身在受苦,无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风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说我宁可受这样的苦。可是现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点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这个精神是:宁受苦得闻于佛名,不愿意受种种享乐而不闻佛名。天上快乐,但是很难闻佛名,修福的机会又少。天上都很享乐,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机会难得。
所以,往昔无数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转,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听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难得闻。证到阿罗汉,只知道咱们这个世界有释迦牟尼佛。若不从释迦牟尼佛闻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他们,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一段说的很深,由于目光远大,看到三世因果。无量劫来流转,就是因为不闻佛名。所以我宁可现在受大苦,希望解脱。只听见佛的名字,就是“已植胜因”,(种了很殊胜的因了),“何况数数继念”,一念一念相继呢?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 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引证大智慧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萨特别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萨,才能体会到这。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这,又修修那,又惦这头、又惦那头。很多人念著佛,心里还惦著道教,惦记著气功,种种种种,都是心里不专一。“一行三昧”,没有夹杂,很纯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样去入呢?入的办法就是“应处空闲”,你应该把空的时间抓住,利用空闲的时间,今天歇班就是空闲时间,不要去遛市场,东转西转。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舍诸乱意”。空闲的时候,你坐下来,把乱七八糟的思想舍开,不要心猿意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观想,一行三昧不取观想。观想功德很殊胜,但是比较难。观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观。心中不定,就观不起来,观不清楚。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观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个佛上,不是一会念这个佛,一会又念那个佛,一会想往生,念阿弥陀佛,一会又有事想求观世音菩萨,一会又想财多,又念两句财神咒,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闭关修净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弥陀佛,专一。“专称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号。可见大智文殊,专主持名。“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净土宗主张面西,这是文殊菩萨教的。随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这是为什么?这也为了使人摄心。有人问过善导大师,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执著吗?大师答:现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还不专呢!你不给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头更专一不起来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冲著那方,心身都专一了,就是这一个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能于一个佛一念一念相续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见到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这是最胜方便,这个事谁都办得到。谁都有空,坐下来,杂事不想了,就念一个佛,老念,就这样念佛,能见三世诸佛。(能够见到不等于说一定见到。你到底舍乱意舍得怎么样?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这些条件都合了,决定能够做到。)
为什么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跟念无量无边诸佛的功德没有两样?这又是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这里头没有分别,龙舒净土文,说要念多少多少声阿弥陀佛,不必这么兜个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不但是阿弥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头了。一就是多,是华严的道理。所以,华严是殊胜难懂。大包括小,须弥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须弥山,这就不好懂了。多里头有一,无量中有一,一里头包括无量,包括无穷大,包括一切数,一里头有多,这又不好懂。多少万年里头有分有秒,一秒钟里,有多少万年,这又不懂了。这都是华严的道理。因为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由于众生的错觉,是爱因斯坦的话。那有什么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错觉,大小的概念,就是错觉。时间有长有短,是错觉。有物质,都说物质是现实的,科学家现已认为,物质是错觉。
所以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导,有人认为念佛很浅,谁都会念,这是愚夫愚妇的行为。那么文殊菩萨你能说他是愚夫?所以,我们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导。净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讲持咒。诺那祖师说,一个修行人有两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能忘:一个是本尊咒,一个是你的种子字。至少要有一个不能丢掉,随时随地都得有,都是一个道理。最殊胜的方便之门,大智慧的结晶。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
又引证《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达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达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证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底下又引《华严经》两段文。
【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以佛作为境界,我就专念这境界。心要住一个境,有了心,相对就有个境。佛就是你相对的境,你专念这一尊佛。不是念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现在许多人喜欢杂,学了一个又学一个,这种方式不能专一。专一才能熟,东练一练,西练一练,什么都练一练,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专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
【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若时常念佛,自心不动,则常常看见无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动不摇,这个境界又高了。这个念佛心中,如如不动,就可以常看到无量的佛,没有数位所能表达出来的那么多的佛。常常看到这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见到如来本体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说明念佛名字为什么是最胜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给众生一个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国找个名医,告诉你那个方法,跟没说一样。底下就要进一步讨论,华严这两段偈子有不同啊。一个说是有数,所见佛的数跟心里念的数相等,一个说是无量多的佛,这两个差别在哪呢?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
头一个偈子只说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没有离数。后头心不动,虽然念而心不动,虽然念而离念,即念离念,念而无念,心不动;这种情形,就从报化兼彻到法身了,所以说无量。见佛无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数,而莫知离量之数。有的人计数,一天念多少,不见得他一直在数量里头,他念的时候他能够离开数量,他也就离开量了,也能见无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数量之中的名号,“而不知离数之名”,这个名号没有数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数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念佛的好处,就是从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谁都可以做的方法开始,不知不觉,你可达…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