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到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时,你就离开了数位。念佛的名字,也是离开了数的名。你知道离开数的名号,名号不可以数量计,故终日念而未尝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没有念。这与《金刚经》的话一样:我度尽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入涅槃,而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这都是般若。即念离念,你掐数珠,也可以即念离念。那个是形式,主要是终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离量之数”,念佛的时候,知道这个数是离量的,你念一个佛,就是念一切佛。

  这就把华严里的两个偈,一个有数,一个无量的原因说出来。一个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持名;一个是心不动的持念。《弥陀要解》云:“从事持达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觉变成理念。离量离数,就是理念,也就是实相念,也即念实相。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

  【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随好光明品中,佛说:“如我说我”,佛自己也说我,说法时说“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无碍。说“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里不像咱们似的,有个“我”。但是不可以没有这个假名,不然怎么说话呢?只好说我。说我,佛心中是离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这是我的财产、我的眷属、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官衔、我的个性;很多人把我的个性看得很高贵,其实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丢干净才好。“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都是这样。都自说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这样念就是念实相佛、实相念。所以,见佛是无量的。这不是说得很高玄了吗?究竟怎么下手呢?下面彭居士这一段说得很好。

  【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初入此门,必依乎数”,你理解的应当高,真正下手的就应当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视这个“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数量,不可说我随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说我老念;但现在做不到这点。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就难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规定了一个数。虽然告诉你以后离数,但先从数开始。一定要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要有定课,一天是三千、五千、一万、五万。(《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从三万开始,三万、五万、十万)。

  咱们不拘多少,开始时,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愿与条件,订一个课程。由一而万,自万而亿。渐渐增加。念了,自己喜欢念,就愿意挤出时间来念,就越念越多。这样的话,“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就是好消息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依乎数,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现在许多朋友都能达到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念起来了。就是熟了,就这么发展下去,念头就不离开佛了。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著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

  “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念不离佛,佛就跟你的心没有两样了,你念念都是佛。这像什么呢?打个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里一样。月在水,并不是月亮在水里头。不是心里头摆了一尊佛,如同一个实际的佛像在你的心里。实际就同水里头出现月亮一样。“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开了。如古人有一诗句,我很喜欢它富有禅机:“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都开了,这是什么时候?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么看?不就是从这些花枝上看。从花枝上见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就在枝上。但从枝子里头,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这个一样。佛和你的心,如水与月,如春与枝。

  “如是念佛”,这么样念佛的话,“名字即法身”。所以说从事持达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还不是理持啊?那还不是念实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萨的境界—-实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个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里头,让你不知不觉达到一个最高深的境界。所以净土宗的最胜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么禅定啊,更不是气功什么所能比的。以上这种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胜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会达到一下,老达到就成功了。

  为什么说“名字即法身”?因为名字离开法身,没有另外的自性。为什么“法身即名字”?因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当然也就遍在名字里头。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报化身也是如此。报化身和名字也没有两样,名字和报化身也没有两样。一句名字,佛的法身、报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华严经》。《华严经》,从广来说,是经中之海;从深来说,是经中之王。

  【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

  如来名号品说,一个如来名号,与法界相等,与虚空界相等。虚空无量无边,我们好理解。虚空有边吗?虚空之大是不可思议。咱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个成员,银河又是更大的一个天体的成员。这样天体一层层大上去,没有边。你看这有多大?咱们看到银河,就远得不得了,太阳就近了。银河只是一个很基层的单位,基层单位,还有上级,上级还有上级,没头。虚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满虚空。“随众生心各别知见”。众生心量不同,所见不同,而有种种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间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摄无穷无尽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华严经》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种种愿力不同、国土不同,但可以举出一个毗卢遮那佛来概括。因为一切佛都有毗卢遮那藏身,跟毗卢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异”,古和今没有两样,所以,古佛和今佛,一个毗卢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这样念佛,念一个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们念佛,我们心量就大了。整个法界、整个虚空,都摄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为所念的一个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当然就收了全法界。念这一句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就超乎时间了。也不是四维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间了。离开空间、离开时间,这么念佛的话,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就全都在内了,没有剩下。“不历刹那”,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是六十刹那。不经过刹那,已经成佛了。所以说净土宗是至圆至顿的法门。大家都念佛,都是净土宗,但能这么信的很少。大家自问一下,过去是不是这么信的?能这么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紧了。而顿法呢,至圆至顿之法,能这么念的话,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弹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吧,我们说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经过,成佛就已经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

  华严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圆满的境界。顿入,是“顿”啊!我们都讲圆顿之法,不是那么一点一点爬的方法,直截了当的。念毗卢遮那,怎么说要念毗卢遮那呢?毗卢遮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台宗和法相宗说毗卢遮那代表法身,卢舍那佛代表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天台也是圆教,现在这么说的人很多。至于华严宗呢?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没有不同。但把毗卢遮那和卢舍那说是一个名字,而有广略的不同。总之,都是说,毗卢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个就是我们要忆念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们的本师是极殊胜。我们一般只相信释迦牟尼佛是尼泊尔的太子,出家了,后来成道了,后来灭度了。这是化身所显现的,这只是一个小片段。真正释迦牟尼佛,就仅仅是这样吗?华严经里,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这是示现。释迦牟尼佛何尝涅槃呢?就咱们世间人智者大师念法华经药王菩萨焚去两臂的时候,他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的法会,还在那说呢!至于这种生灭,是因凡夫有生灭见,见的就是生灭。

  【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果地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的种种颂,都是说出自己怎么证的法门。劝导大众最后都是要成佛,以如来果地的妙觉,来启发尚在因地的众生,令大众生信得解,证入念佛三昧。华严也就是让大家入念佛三昧。

  【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

  如来现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诸大菩萨、诸世主都说偈子赞佛。十地…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