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傍有觀自在菩薩等等大士所圍繞,聽法,並且“悉已住于灌頂地”。此灌頂地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到了十地菩薩,諸方的如來發現某個世界有個人到了這樣的地位,佛都放大光明,一切的佛都給他灌頂。光明灌頂之後,他馬上就要成佛了。這是住于灌頂地。

  這些菩薩充滿十方世界,無量壽佛、觀自在菩薩是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也就充滿咱們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說往生,還是對凡夫說的;實在說極樂世界不離當處。就好像你在北京有一個電視機,莫斯科、華盛頓、東京、上海什麼地方都可接收。一調對了,就都來了。哪裏需要你去到上海去參加音樂會,到華盛頓看美國足球?都是遍滿虛空。

  【又雲:“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爲菩薩,十方利益諸衆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于安樂刹”。】

  或見釋迦牟尼佛成道,已經經過不可思議劫了。又有人看見釋迦牟尼現在還是菩薩,在十方利益衆生。或者看見如來無量壽佛給大菩薩們受記,指出他成佛的名號、成佛的時間、在什麼世界,將來就一定成佛。這些菩薩就成無上大導師,都在安樂刹成爲一生補處菩薩。

  【是知諸佛法界,遍攝遍融,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隨衆生心,見各不同,而佛本來常不動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極樂終之,具如後文所說。】

  諸佛的法界,遍攝遍融。咱們本師的法界、阿彌陀佛的法界,如電燈光,這燈那燈都打開,這些燈所放的光,你攝我,我融你。佛刹也如此。所以,彌陀全體是毗盧遮那。極樂世界,一切不離開華藏。隨衆生心,而各各所見不同,千差萬別,而佛本來恒常不動。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第五,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把本題真點清楚了。念名字,念什麼名字?最後指出,念阿彌陀佛的名字。爲什麼這麼念?你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十大願王,以到極樂作爲歸宿;所以你但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

  【普賢行願品雲:“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十大願,無窮無盡、無有疲厭。對于這個願王,你要能夠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最後一品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

  【是經專顯毗盧境界,雲何必以極樂爲歸?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而毗盧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于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

  設一疑問:《華嚴經》既然是顯毗盧遮那境界,爲什麼要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爲歸宿呢?因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是無量光。毗盧遮那翻譯出來就是光明遍照,無量光和光明遍照不就是一個意思嗎?就是一個名號,同一體啊!同一體中,就沒有什麼來去了,幹嘛要從這個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但應知“于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雖然在一體中,對于去來也沒有妨礙。這就是圓見,在一體之中,也不妨有去有來嘛!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

  【如大乘起信論雲:“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底下引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這段話非常好。“衆生初學是法”,衆生開始來學佛法。我們當然是無量劫以來都修了,但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深入,還都是初步,是初學,初學這個法,所以“欲求正信”。你要求什麼?現在有些人想求點奇異功能,那才錯誤,那就走入魔途了。求的是正信。“正”:正大的、正直的、正確的。正跟邪對立。爲要求正信,但是“其心怯弱”,就是膽小心弱。中國古代有兩句話:“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的心很危、很怯弱。要住在這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釋迦牟尼佛一般人看不到了,可是佛菩薩的化身永遠不斷,也許咱們座中就有,你們哪位是啊?只是大家不認識,你見到了跟沒見到一樣。你沒有機緣碰見諸佛,去“親承供養”。在娑婆世界,雖然有求正信的心,但是心還很弱。因緣也只有如此。于是“意欲退者”,就懈怠了、退了,很困難啊!

  當你要退,你要知道如來有勝方便,第叁部份所講念佛名字就是一個“成就最勝方便”,如來有殊勝的方便,可以攝護行人的信心。這個方便就是叫你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馬鳴大士的這個話,對于我們最好了。整個這個論給我們指明了出路,指明我們修行方法:你就是專念;《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所修的一切善根你都把它回向,求“往生彼世界”,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我們修行人絕不可少的事情。密教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修“破瓦”(又名開頂法),就是往生淨土的基礎。所以,各宗都是如此,有人說禅宗都是淨土宗。亡僧火化時舉火人念的偈子,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管你修什麼,都要求生彼土。“即得往生,常見佛故”。常常見到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聞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啓發你的道心;所聞的花香,也啓發你的菩提心;喝的水也增長你的道心;只有進沒有退。

  我們所以不成功,就是兩個原因:一個退緣多、一個壽命短。像我現在,我要能再活五十年,可以多做好多事,但是不允許啦!在這世上沒有多久了。好不容易到了今天。看了很多書,通過許多實踐,累積了一點點,知道一點道路了,正好用功,壽命沒有了。就是這個。一個壽短、一個退緣多,行人就難于成功了。極樂世界:一個沒有退緣,一個壽命無量,凡是往生的都壽命無量。就這麼殊勝之方便,所以稱做大願之王,阿彌陀佛。這個世界的淨土我們生不了。咱們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穢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淨土。雖然還是凡夫,雖然還是凡聖同居,但是你已從穢土轉爲淨土。別的佛淨土,要破無明才能生,凡夫就沒有希望,很難。

  【蓋毗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

  這原因就是毗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咱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報佛所現的報土。這個土對于二乘,就是緣覺、聲聞(即阿羅漢),及對于凡夫沒有接引之分。你不夠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國例如藥師佛國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藥師經大家看看最後,念藥師經最後的感應是什麼?臨終時藥師佛派些菩薩把你送到西方極樂去。是不是?你念東方,倒生西方了。那是因爲東方的,你進不去,考分不夠。

  所以,我常說極樂世界是一特別的學校,二百分就能去。一個學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一百分是發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專念,你就行了。去了之後,個個是沒有退學、沒有降班、沒有開除,個個是博士,個個成就愛因斯坦。所以這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學校。爲什麼辦得這麼特別?所以稱爲願中之王!極樂世界超過一切世界,就在它的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十方世界之所無。

  “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有九品,區別對待,例如不同的班級。萬流:上至文殊普賢都求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以至于動物,都可以往生。

  “一得往生,橫截生死”,就橫著出了生死。咱們要出生死,順著出來,得斷盡了見惑、思惑。斷了見惑,得小乘的初果。現在,說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見惑,纏縛很深。第一個身見,錯認身體是自己,對于身體很愛護,想維持這個身體,想修煉這個身體,都是身見。外道都是在身見裏頭,要怎麼樣延年益壽,長生不死,要怎麼樣保養聖胎,怎麼練丹,怎麼通周天,都是你身體裏的事,這是身見。身見不破,見惑中的頭一項就沒破。

  第二是邊見,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無;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一邊。上帝是聖者,凡夫是上帝製造出來的,有聖有凡都落一邊。我們佛教,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佛、衆生這叁者,是沒有差別的。佛是最平等的。《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

  尚有邪見,不同于佛的見,就是邪見。執劣爲勝,總名見取見。製定的一些戒律、修煉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實,也都是錯誤的。這種執取非理戒禁的見,叫做戒取見。以上有五種見惑,再有貪、嗔、癡、慢、疑五樣,都屬見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種見惑都斷了,才破見惑,得初果。把細的貪嗔癡慢,色界天,無色界天的都斷了,思惑才斷。見惑、思惑都斷了是漏盡(漏就是惑、疑惑),得漏盡通,出生死,到方便有余土,證阿羅漢。這才出生死,這是豎出。

  你想難不難?咱們這些貪嗔癡,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說斷哪?生氣不生氣?一句不好聽的話,馬上就分別了。買東西,剛排到我這,沒有了,很遺憾,這就貪嗔癡啊。買東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師買東西壞的也就要。他說:“我不要,就會留給別人”。這就不是貪心了。但是說一切處貪嗔癡都沒有了,很難做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是帶惑往生。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發了正願,你還念佛,求生淨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這個就是最勝方便。底下彭居士說華嚴的念佛,更有殊勝之處。

  【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叁世。橫亘十虛。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所有淨因,最爲殊勝。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衆生,與此願王體合虛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要求生淨土,華嚴以外的這些經,或者有的…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