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爲甚再做何物?”他自稱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來,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還要讓我幹什麼?能說出這樣的話該是什麼人啊!僅僅聽了半部《金剛經》,僅僅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所以,《金剛經》的殊勝功德,我們一定要深刻體會,道理就在這!五祖講:“這個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後來六祖做了個偈子,對于這個偈子,當時很多人都誤會了,其實在修證上他已經超過了神秀。這就說明有許多人不相信頓法,這是很可惜、很遺憾的!你能不相信頓法嗎!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事實,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講多少部的經論,那《楞嚴經》在皇宮中第一次講,就是神秀給武則天講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識,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說:“你們誰來做個偈子,我就傳衣缽給他。”聽了這話,五百人中沒有一個敢做的。因爲他們都以爲,當然非神秀莫屬了,衆望所歸嘛!我們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見,當時神秀是有這麼高的威望了。
雖然神秀最後做了個偈子,但他還是沒有得到衣缽,倒是讓一個勞動者,一個南方來的,還沒銻頭出家呢,只是寺院裏一個幹苦活的人給得了去……後來衆弟子追衣缽,對此很多人都誤會了,認爲佛教徒怎麼還搶衣缽?不應該呀!其實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這個程度,咱們可不要低估了、錯解了!我要在此給五祖的衆弟子們平反!他們之所以追缽,是因爲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麼一個在家人把衣缽拿去了?想想看,連戒都沒有受,連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師了。現在能有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們追慧能不是爲了爭名奪利,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
那麼,慧能他雖然超過了神秀,但畢竟還沒有“見性”。五祖所以夜裏才又把他找來,又給他開示,于是便講到這《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無住生心”是一部《金剛經》的宗旨。現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剛經》的注解,其中對“無住生心”這句話,一句也沒發揮而加以再說明,這是很遺憾的事!
在那個時候,六祖是第二遍聽《金剛經》,他沒有別的基礎,也沒有見過別的經典,他就是因爲《金剛經》最後才大徹大悟的。大徹大悟之下他感歎:“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是這麼一個文盲,他給我們以啓示,告訴大家不要總以爲“我不識字”就學不了佛,其實大家怕什麼?學佛開不開悟,不是考狀元。大家要知道沒有什麼可怕的,你的佛性一點不減,一點沒減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哪裏想得到呀!這個“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何其”是哪裏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個“自性”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
“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自性”本來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沒有任何欠少,一點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咱們這個妄心有動搖,但哪裏想得到,這個“自性”卻從來不增不減而沒有動搖過呢!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真正認識了“自性”,一切萬物皆由“自性”變現出來的!
五祖也對六祖說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認識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麼學法也沒有用處!當然,不是說一點用處也沒有,畢竟還是種了“福”,但是,對于解決你個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須要開智慧,明心見性!你如果總愚昧,這就達不到了,所以也就學法無益了。
“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倒過來說,你如果能識得本心,見自本性,怎麼樣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師、世尊……佛”了。所以,這是頓法,正所謂“迷即衆生,悟即佛”。五祖沒有全說,言下之義:你是這樣的大丈夫、天人師,我就把衣缽傳給你。所以,這部《金剛經》的殊勝,也就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上,道理也有于此!
關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講過的“如聾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剛經》有言:“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心裏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但行的卻是什麼呢?就像一個人進了黑屋子似的,什麼也看不見。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沒有“般若”,等于進了黑屋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
又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無住生心”又怎麼樣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現在大家都是願意“練腿”,想跑本來是好事,但是先別光“練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見種種色,也就是“無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從經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經文所說:“若是無量百千億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還是這麼布施……這麼布施了百千億劫,而且還是拿生命來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這福報大不大呢?這要看跟什麼比了,如經所說:“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如若有個人聽了《金剛經》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過了這個百千億劫以來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剛經》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這個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見種種色。你不如此,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入暗無所見”了。總之,《金剛經》的功德就在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是什麼人呢?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所講,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他說:“羅漢能夠無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見到了“我空”,真正沒有“我相”了,但他證的是“有余涅槃”,他證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心了。所以他雖是“無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釋迦牟尼佛呵斥這些聲聞乘的菩薩爲“嬌芽敗種”。其實,他們已經入聖人流了,但就是因他們發不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薩,他雖也發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腦髓來施舍,拿種種修忍辱……這些事度的菩薩他雖是發起了這個大乘心,但是他不能“無住”,而是“有所住”。那麼只有到了“地前”的“叁賢”才成。(幾十個聖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叁賢”是什麼情況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們只能有時候是“無住”,在“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時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無住”。相交換的,一段時間“無住”,一段時間“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無明”的菩薩,才真能做到:生心時即無住,無住時即生心。
《金剛經》的殊勝,前面我們通過蕅益大師的《破空論》了解了:雖是如此殊勝,但要知道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羅漢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薩的境界;也不是叁賢菩薩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薩的境界!雖然我們如此贊歎《金剛經》,大家是不是認爲高不可攀呢?
剛才不是說過嗎,在我二十歲的時候就體會到,當你這麼單單純純地、老老實實地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這時你心裏沒有想別的,所以,念佛的人應當萬緣放下,什麼功名富貴,什麼考級,什麼家庭糾紛……這一切都應當放下,你萬緣放下了,不就是“無所住”了嗎!于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聲聲不已,相續不斷,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嗎!你的妄心畢竟還沒有斷滅,所以佛經告訴我們:以凡夫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是不好的。但以我們這種生滅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諸法實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爲這種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念佛之法是“即事持達理持”,也就是說:你就這樣去事念,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這就是事持。不想別的,就這麼念、就這樣持名號,再從這個事持便可達到理持,也就變成了實相念佛。蕅益大師這樣的大德,他爲什麼有這樣大的功德?就是因爲這一句的佛號,而暗合道妙的。你雖然不懂得《金剛經》,但是在你念的時候,不知不覺中你就合乎了“無住生心”這個無上的道妙,也可說是妙道了!
蕅益大師說過:“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個人能夠信願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這種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能從《金剛經》談淨土宗的《阿彌陀經》(即同《無量壽經》),就是全攝自己的功德!我們雖然知道了《金剛經》有如此的殊勝,但還要知道這並非是我們的境界所能達到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淨土法門所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下面就我們所念過的《阿彌陀經》的最後一段,結合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來向大家做一彙報。
剛才所說:從《金剛經》談到《阿彌陀經》,其實《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無量壽經》,所以也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最後部分有這樣一句:“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贊歎這部經,這也就是佛在贊歎一切諸佛。“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這說明十方的佛都在勸大家一定要信這部經。同時也在稱贊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這麼說的。說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到非常難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夠在娑婆國土,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五濁…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